(本文由微信公共账号“刺猬公社”提供)
2014年3月以来,爆发并蔓延于西非的埃博拉疫情已经造成了超过5800人感染和超过2800人死亡。不断变动的伤亡数据是埃博拉病毒报道中的关键要素,在“数据新闻”(data journalism)已不再新鲜的今天,可视化(visualization)呈现成为各大媒体以及政府和社会机构对这场疫情进行报道的重要手段。
综观这些数据可视化报道,其中有三方面要素值得注意:共时与历时的协调、交互式参与以及最新数据的获取。
共时数据与历时数据的协调
此次埃博拉疫情的爆发于2014年3月,从几内亚向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等西非国家扩散,时间和地点是疫情发展过程中的两个关键变量,不少新闻媒体的数据可视化都是围绕着这两个要素展开。
美联社关于埃博拉病毒的可视化图表
比如,美联社(AP)的图表主要依据不同国家的伤亡人数;而在加拿大广播公司(CBC)的交互式表格地图中,通过拖动上方的标尺,表格中能够显示今年3月至今不同国家的伤亡人数的变化,这种变化还会在地图中通过颜色的变化体现。
加拿大广播公司关于埃博拉病毒扩散的交互式图表
事实上,埃博拉病毒并非今年新出现的病毒,它最早出现于1976年,因此对于史数据的挖掘和呈现也应当是媒体报道的重点。
在关于埃博拉病毒的历史梳理中,英国《卫报》(The Guardian)的可视化报道最为出色,这一多媒体作品集合了地图、图片、文字、图表等多种表现形式,通过点击或拖动地图右侧的时间点,就可以看到埃博拉病毒从1976年至2014年的整个发展历程。
《卫报》关于埃博拉病毒的历史梳理
在可视化数据新闻报道方面,《卫报》的表现一向可圈可点,之前其关于斯诺登、阿拉伯之春等的可视化报道同样值得关注。
交互式动态体验
经过细致的数据收集和精心的设计,静态图也能够较为充分地反映疫情的相关信息,例如,在英国《电讯报》(The Telegraph)制作的这张关于埃博拉病毒的图表中,关于病毒的历史发展、在不同国家的伤亡人数和死亡率以及当前的发展状况都一目了然。
然而相比于《卫报》的多媒体作品,这张图的容量仍十分有限且趣味不足,网民难以参与其中。
英国《电讯报》关于埃博拉病毒的报道
互动是web2.0时代最显著的特征,被动的受众正在转变为主动的用户。尽管在新闻报道中,媒体的主导地位依然不可撼动,在新闻的传播关系中,媒体与读者之间的信息传发出者与接收者的关系仍是主流,然而受众的参与和互动意识却在增强,如何提高用户的参与体验、使其能够自主地“操作”和“玩转”新闻仍然是媒体应当考虑的焦点问题。
获取最新数据
不管图表制作得如何酷炫,获得准确而及时的数据才是数据新闻中最关键的要素。
在埃博拉疫情中,新闻机构关于疫情的数据主要来自世界卫生组织(WHO),而世界卫生组织的信息则从各国的卫生部门获得,再进行不定时的数据发布。
这就意味着,媒体无法使用自动抓取软件实时收集、更新数据。这无疑对新闻媒体高效地进行数据可视化造成了影响,因为这种数据更新的过程是静态的。
因此,尽管上文提到的卫报、CBC等所绘制图像足够引人注目,但其新闻价值却会受到质疑,因为这些数据经过各国卫生部门、世界卫生组织等层层“转手”,已经不再是最新的疫情信息。
媒体若能够直接从WHO的数据库或不同国家的卫生部门直接获得数据,保证疫情数据的动态更新,才能够满足网络新闻用户及疫情发生地公众的需要。
由利比里亚政府支持、美国大学新闻系建立的“埃博拉报告”(Ebola Report)网站(ebolainliberia.org)正在尝试打破由数据转手造成的信息滞后。
“埃博拉报告”网站上的图表
这个网站由雪城大学新闻系的Ken Harper教授和北卡罗来纳大学的Steven King教授领衔建立,网站提供埃博拉病毒在利比里亚的最新伤亡人数和发展趋势,其数据由利比里亚政府直接提供;尽管网站图表简单,呈现出极简主义风格,却能有效告知利比亚人关于病毒的最新进展。
作者简介:黄雅兰为刺猬公社驻美国观察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