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亞洲:首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Uncovering Asia: The First Asian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Conference)即將在本周末“登陸”菲律賓馬尼拉。大會有什麼亮點熱點、哪些大牛將會現身?
以下是全球深度報道網的獨家劇透:
最本土——中國與深度報道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一個正在崛起的超級大國,中國無疑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故事之一。越來越多的中外優秀記者正在加入這一行列——用深度報道講述中國故事。隨着中國逐漸深入地參與到全球經濟中,更多的信息和數據得以披露。這場主題為“中國與深度報道”的討論將展示如何使用開源數據、政府文件和跨境記錄(cross-border footprints)來確定身份並定位其旗下資產。
講者:
陳婉瑩,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總監
展江,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國際新聞與傳播系教授
本·理查森(Ben Richardson),前彭博社特約編輯
黃志敏,財新首席技術官。
最長遠——深度新聞教學
正如“孩子是祖國未來的花朵”,學生是新聞事業未來的希望。亞洲深度報道大會邀請全亞洲新聞教學中的大牛,談深度報道新聞教學的重要性、教學方法和工具、如何平衡理論和實踐的關係等話題。深度報道新聞教學中有哪些實用的工具和資源?大牛們在課堂上做過什麼創新有趣的實驗?新聞學院如何教授數據新聞、講故事的新方法以及跨界合作報道等新鮮課題?
這節“新聞課”的講者除了港大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總監陳婉瑩和北外國際新聞與傳播系教授展江以外,還有哥倫比亞新聞學院教務長希拉·克羅內爾(Sheila Coronel)等。
希拉·克羅內爾曾任哥倫比亞大學斯塔比爾調查新聞中心(Stabile Center for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總監及菲律賓調查記者組織負責人,發表過一系列探討菲律賓社會議題的報道。
最熱門——環境調查
極端天氣、氣候變化、污染的空氣和土壤、有毒的垃圾、濫砍濫伐、沙漠化、過渡捕撈、走私木材和瀕危物種……環境問題從來沒有如此嚴重過,也從來沒有如此受關注過。瞧,直到今天,我們還在喋喋不休地討論“APEC藍”。
在亞洲深度報道大會的環境調查版塊,來自中國、日本和菲律賓的記者將分享他們在深度報道環境問題時使用的方法、技術、資源和戰略。
講者
立岩洋一郎( Yoichiro Tateiwa),擁有23年從業經驗的日本NHK電視台記者,目前致力於調查福島核泄漏事件。
劉鑒強,原《南方周末》記者,現中外對話副總編。他是我國知名的環境調查報道記者,曾報道圓明園、虎跳峽和轉基因稻米等重大環保事件。
豪伊·塞維里諾(Howie Severino),菲律賓調查記者中心(Philippine Center for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的創始人之一。
最重磅——腐敗,掩飾,不稱職
據透明國際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調查,全世界被腐敗“敗光”的金錢總額達2.6萬億美元,相當於韓國兩年的國內生產總值,而這些錢原本要被用於教育、民主、人權、健康和國家安全等方面。如何揭開這一社會毒瘤,全球深度報道網請來三位重量級的資深記者分享經驗。
講者:
昆達· 迪克西特(Kunda Dixit),《尼泊爾時報》(Nepali Times)的創始人、出版人兼編輯。
奧馬爾·奇馬 (Umar Cheema),巴基斯坦調查報道中心(Center for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Pakistan)的創始人之一。必須隆重介紹一下這位奇馬同志,在一個記者經常遭遇攻擊和謀殺的國家,他為有品質的新聞和有膽識的記者立下了一根標杆。
2010年,奇馬因為發表批評政府的報道而遭到綁架和折磨。在那之後,他又繼續寫了一系列“刀刀見血”的深度報道。比如說,他揭露議員逃稅的系列報道迫使當地政府公開了立法者和其他公民的稅務記錄;再比如,他報道高官用反恐基金給親戚買結婚禮物、奢華地毯和金飾,該報道成功推動了內政部改革。
奇馬獲獎無數,包括騎士國際新聞獎(The Knight International Journalism Award)、國際新聞自由獎(The International Press Freedom Award)、密蘇里新聞事業傑出貢獻榮譽獎章(the Missouri Honor Medal for Distinguished Services in Journalism)、塔利言論自由獎(The Tully Free Speech Award) 和瑪莎·蓋爾霍恩新聞獎( The Martha Gellhorn Prize for Journalism)。2008年,他獲得丹尼爾·泊爾新聞獎學金(Daniel Pearl Journalism Fellowship),成為該基金會第一個在紐約時報工作的人。
奧山俊博(Toshihiro Okuyama),他在朝日新聞社(Asahi Shimbun)任記者逾25年。他曾出版關於告密者的書籍The Power of Whistleblowing: What Would A Whistleblower Protection Act Protect? 也曾做過關於日本福島核泄漏事件的深度報道。
最前沿——網絡偵探:在網上挖掘隱藏的信息
在網絡上做調查,你需要掌握哪些技巧?保羅·邁爾斯(Paul Myers)帶你發掘Google的潛能和社交媒體的後台,並使用線上工具調查商業和公司。
保羅·邁爾斯,BBC互聯網研究專家,曾參與制定了BBC的相關標準。他培訓過記者,以及投行和會計師事務所需要進行互聯網研究的人員。
(翻譯整理:吳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