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需要調查新聞。
不僅僅因為亞洲是地球上60%的人口——43億人的聚居地,還因為民主正在這片大陸萌芽、生長(儘管一些國家搖擺在走向獨裁的邊緣),冀望帶來全球秩序的改變。
首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的第二天,參會的300多名記者都在思考——調查新聞在亞洲的未來。
第一個丟出石頭的人
“調查新聞是有市場的、有需求的。”昆達· 迪克西特(Kunda Dixit),《尼泊爾時報》(Nepali Times)創始人兼編輯說。
我們正在和很多問題進行較量。迪克西特說,比如過度商業化,再比如,儘管媒體人手中握有政府不當行為的證據,但他們都不願做第一個丟出石頭的人。
“如果主流媒體在做調查新聞時過於謹慎,我們還有其他選擇。”他補充道。
在亞洲的絕大多數地區,獨立媒體挑起了調查新聞的重任。不過,這一情形在日本出現逆轉。
《朝日新聞》調查新聞部的副主編山口智久(Tomohisa Yamaguchi)說,日本的主流媒體正在從事調查新聞。事實上,調查新聞已經先後將三位日本首相拉下馬,相較於美國(一位被下課),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數字。諷刺的是,山口所在的調查新聞部曾在7年前險些被關閉。
媒體的失職
亞洲新聞學院(Asian College of Journalism in Asia)的主席Sashi Kumar說,在印度,人們逐漸對揭露官員腐敗的報道產生審美疲勞,這些報道都轉瞬即逝,且沒有下文。
Kumar指出60-70%的印度人生活在農村地區,而主流媒體幾乎不報道這一龐大人群。他舉例說,儘管印度農民高自殺率的新聞經常佔據頭條,但沒有“真正、持續地調查其原因”。
“新聞媒體是造成這一問題的部分原因,而它本應肩負提供解決方案的使命。”他說。
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總監陳婉瑩說,儘管香港有很多商賈巨富,但並沒有“對優質新聞的真正支持”,香港應為記者提供更多培訓,並建立當地數據庫。
信息自由法
調查新聞記者在亞洲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缺乏信息自由和難以行使信息自由法。
《泰國日報》(Thai Rath)的編輯Chavarong Limpattamapanee說,泰國的信息自由法需要改革。山口智久說,信息自由法在日本首先是地方法,然後發展成國家法。有意思的是,推動地方信息自由法起步的不僅僅是記者,還有律師和家庭主婦。
新聞新形式
調查新聞的形式也可以改變。來自《菲律賓每日問詢者報》(Philippine Daily Inquirer )的編輯John Nery說,調查新聞可以從原來的長文章轉為更新鮮靈活的展現形式,他提出一個大膽的建議——視頻遊戲。
陳婉瑩說,新聞必須能吸引各個年齡層的人群。這要求記者能夠和編碼人、程序員溝通,用其他形式來講故事。
迪克西特補充道:調查新聞同樣對報紙的商業成功大有裨益。
“它能夠提高一家新聞機構的信譽,而信譽意味着更多的讀者。”
(原載於菲律賓調查記者中心網站,作者Julius D. Mariveles。此文對原文略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