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落幕,大牛們在會上分享的“痛並快樂”的經驗和“閃瞎眼”的金句也散落在時間的塵埃里。深度君不辭辛勞,採擷從塵埃中開出的一朵朵花,供諸位欣賞。
希拉·克羅內爾 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教務長
“我們真正的力量不在於新的技術,而在於古老、傳統的價值。”
“亞洲價值是向權力說出真相。”
“調查記者是琢磨鳥,是專制者鞋子里的小石子。”
昆達· 迪克西特 《尼泊爾時報》創始人、編輯
“媒體人手中握有政府不當行為的證據,但他們都不願做第一個丟出石頭的人。”
“在討論調查腐敗之前,我們先要聊聊媒體自身的腐敗。”
“當你操作的題目會給自己和東家帶來麻煩時,先放一放,總有渠道可以發。你的目的是將信息發布出去,至於在哪裡發,真的沒有那麼重要。”
“調查新聞能夠提高一家新聞機構的信譽,而信譽意味着更多的讀者。”
奧山俊博 朝日新聞社
“數據有時也會讓你產生誤解。”
劉鑒強 “中外對話”副總編
“傾聽人民,而不是網絡。”
山口智久 朝日新聞社調查報道組副主編
“跨國報道合作建立在記者層面的人與人之間,而不能建立在機構與機構之間。因為國家、機構間,更難建立信任。”
Samar Halarnkar 《印度斯坦時報》
“和專家保持良好關係,他們持有公眾尚不知曉的原始數據。”
菲律賓調查記者中心
“要目標清晰。”
“線索只是線索,如何順藤摸瓜才是重點。”
“不要怕調整、改變故事方向,也不要怕放棄站不住腳的新聞。”
“行動起來,你可能會得到更多線索。”
立岩陽一郎 NHK電視台記者
“如果能回到年輕時代,我會閱讀,大量閱讀各個方面的書籍,以後(做新聞)用得着。”
“如果可以,我願意一直做新聞,直到80歲。”
Chavarong Limpattamane 《泰叻報》
“媒體自由植根於強有力的媒體法則。”
凱特·麥克馬洪 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研究所新聞與創傷中心
“災難使人感到無力。採訪腐敗官員和採訪受災者不一樣。作為災難報道記者最懶的提問是:你感覺怎麼樣?試着問他們:請你告訴我發生了什麼?”
“當你採訪受災者時,告訴對方:無論何時你想要停下來,或者你覺得不想談這個話題,請告訴我。讓被採訪者感到自己對整個採訪有一定掌控力,他/她會感覺更安全和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