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文章時,媒體正在報道《查理周刊》辦公室遭血洗一事,描述周刊過去挑釁伊斯蘭教的種種細節,很到位。但相比之下,少有報道關注周刊與法國極右政黨的持續鬥爭和爭取法國調查報道空間。
我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見過周刊員工,那時法國國民陣線黨(National Front party)剛贏得四個城市的大選。這個黨派成員成分混雜,有一批新納粹(少數是真正的納粹)。我到處找報道過這個黨派的記者們,想總結一些防範措施。那時的國民陣線黨經常打記者。《查理周刊》前任總編Philippe Val就被他們打過。他曾呼籲政府制裁該黨。
和Val見面那天,他告訴我,他和周刊的員工被警告要是敢去民主陣線執政的土倫市參加書展,就會被攻擊。讓我意外的是他問我該怎麼辦。他為員工擔心,理所當然。(那場討論將我擺在民主陣線黨的對立面,我也在寫民主陣線黨的書中提到這件事。)我們想了個主意,想降低風險: Val公開尋求土倫市(Toulon)市長的保護。這是市長的責任。不過,市長是這麼說的:“我們不保護垃圾,我們只會撿它。”政府介入後,《查理周刊》的人就去了土倫市。
之後幾年,我看到類似情況反覆發生:挑釁變得危險,但從未停止。我參加的選題會都是想主意,特別是探討什麼對民主有利、什麼有弊,還有笑話。漫畫通常會配上粗俗的文字說明,大肆奚落諷刺對象。Val的社論像當代法國的伏爾泰,用智慧將這些人批得體無完膚。調查報道記者支持他們。我寫過一些文章,研究極端主義的知名學者Fiammetta Venner寫得比我多。不過我們都不是重頭戲。
《查理周刊》從來都不是事實的反映,但是它很好地運用了事實。周刊的特點是它不會選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東西。它出售的是一種態度,就連它的敵人也因此心生敬意。有一次我在民主陣線總部看到幾個該黨青年運動組織的年輕人盯着《查理周刊》的文章在笑。我問他們喜不喜歡看。有人回答:“這些人反對體制,就像我們一樣。但是他們毫無計劃。”沒錯。這幾乎是查理一直都缺乏的東西:解決方式。但是你怎麼去解決愚昧這個問題?
20世紀80年代中期,法國政府和企業想要打壓調查報道的環境,《查理周刊》在關鍵時刻改變了獨立媒體的法律空間。昨天屠殺事件倖存的漫畫家Luz以前一直在畫民主陣線二號人物和他妻子的連環畫,把他們描繪成諂媚、兇殘的白痴。這對夫婦以誹謗罪將Luz告上法庭,但是敗訴。這出乎我意料,更別說壓上全部名譽為《查理周刊》辯護的律師了;要說Luz的畫不算誹謗,那麼大多數的東西都算不上了。判Luz勝訴給法國媒體運用諷刺贏得了很大的法律空間,要知道諷刺是法國的重要文化遺產之一。
《查理周刊》打贏的重要官司不只這一件。Val常去電視台做節目。有一次他在節目中譴責了那家電視台的老闆Jean-Marie Messier。結束後,一個實習生在領他出去的路上提醒他說節目播出前會把他那些話剪掉。後來確實被剪掉了。於是Val發了一篇社評講審查如何保護Messier這個當時在法國媒體叱吒風雲的人物。後來《查理周刊》的發行莫名其妙出了問題,付出昂貴代價。Val被電視節目的製片人控告誹謗(這個製片人本身是個優秀記者,而且他確實被冒犯了)。我是審理此案時的專家證人;專家證人們各有立場。巴黎法院的最終判決讓人想到了美國最高法院在“後水門”事件時代的歷史性判決。當時三名法官組成的小組認為媒體巨頭會對民主造成威脅;Val這麼說沒錯。他在講事實,不是誹謗。
2010年Val離開。管理《查理周刊》就好像在放養老虎。他們跟以色列、美國,當然還有伊斯蘭教有過可怕的戰鬥。有人奮力作戰,有人就此離開。我不確定自己可以像Val和他的團隊那樣勇敢做決定,多次發表丹麥報紙曾觸怒穆斯林的“先知”系列諷刺漫畫。當你用棍子戳狼的臉,說不定哪天它就會咬你一口。但是《查理周刊》並不計較這些風險。他們樂於接受風險,享受有其他愛冒險的人相伴。
我和這次被殺害的編輯Charb素不相識。但是我敢保證他的人生很精彩。我保證其他的烈士們——沒錯,值得敬佩和榮耀的烈士們——也過了精彩的一生。這也是關於調查新聞的定義和它吸引我們入行的原因之一:和那些做事似乎從來無所畏懼的人一起工作。他們不是迷人、美麗的人,也永遠不會成為這樣。但他們獨一無二,是最牛的人。
我一直在說過去,因為我在過去認識了他們,而其中一些人突然逝世。但是我不認為倖存者會改變初心。襲擊事件發生後,強大的凝聚力再次改變了氣氛。這兒的人想有人出來捍衛言論自由。這次的刺殺很愚蠢,而且是慘敗。因為它反而引起一大批公眾關注周刊,這是它自己以前從未做到的。接下來要麼《查理周刊》會為了公眾回歸,要麼會有其它刊物取而代之。當然,做他們做過的事,付出如此慘痛的代價,令人望而生畏。但是回報的吸引力不斷在增加。
2015年1月8日
馬克·李·亨特(Mark Lee Hunter)是法國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的客座教授、全球深度報道網的創始人之一。他常駐巴黎,著有《故事基礎上的調查:調查記者報道手冊》 (Story-Based Inquiry: A Manual for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s),《在前線的美國人:關於民主陣線黨的調查》(Un Américain au Front: Enquête au sein du Front National)。
翻譯:張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