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危機後:進擊的日本調查記者

Print More

本文首次發表於BBC新聞學院(BBC College of Journalism)網站。全球深度報道網獲得作者授權後轉載。中文經過編譯,查看英文原文請點擊此處

 

一直以來,日本調查記者的身影在國際上並不活躍。去年十一月底,由全球深度報道網和其他兩所機構共同主辦的首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在馬尼拉舉行。這個為期三天的會議上,幾百名來自世界各地的記者濟濟一堂,共同探討和分享亞洲調查報道經驗,但300多名正式登記的記者中,只有13名日本記者。2013年里約熱內盧的另一個會議上,1350名國際與會人員中,僅三名來自日本的代表。儘管如此,在日本此時的政治背景下,一些正在興起的嘗試顯得格外重要。

5550516531_7d45cb22d7_z

2014年12月19號,日本激進派學者Masayuki Hatta在早稻田大學發布了一個新的檢舉揭發平台—Whistleblowing.jp。九天前,日本政府剛剛通過一部備受爭議的保密法,目的是保護國家機密並限制獲取部分公開信息。

hermesWhistleblowing.jp由赫耳墨斯透明度與數字人權中心(Hermes Center for Transparency and Digital Human Rights)提供技術支持。平台會收到被泄密的敏感信息,並將相關文件傳送給有需要的記者。使用者可以通過免費的互聯網隱私保護軟件 “洋蔥路由”(Tor)登陸網站,匿名在網上瀏覽信息。只要輔以一定培訓, 日本各個媒體的記者就能獲取並使用這些不會被單獨發布的檢舉揭發材料。

“我並非完全反對保護敏感信息,但我認為新頒布的法律存在諸多問題。” Hatta告訴路透社

2011年福島核危機後,公眾的憤慨、要求信息透明和回應的勢頭如今已經減弱。事故發生後,人們對福島核電站的運營者 – 東京電力公司(Tepco)及政府隱瞞信息十分憤怒,把一向溫順如“哈巴狗”的日本媒體變成了兇悍的“鬥牛犬”。

駐東京的美國作家、調查記者Jake Adelstein告訴我,媒體聞到血腥味就會這樣,這種情況並不少見。“越來越多的批判報道出現在主流報紙上,周刊尺度更大。”Adelastein說道。japan-newspapers“令人驚訝的是,所有主流報紙中,只有兩家從一開始就對東京電力直言不諱地批判:極右派的日本產經新聞(Sankei Shimbun),和偏左派的東京新聞(Tokyo Shimbun)。”

“人們未必喜歡他們的政治立場,但兩份報紙在報道福島核電危機時都有出色表現。”

然而,對福島事故反應最為強烈的,是在日本新聞界被視為“二流群體”的獨立記者和自由撰稿人。用Adelstein的話說,他們就像“羊群中的孤狼”,扮演了“媒體應有的輿論監督者角色”。

如今,在那次事故中被激發的一些行動依然在繼續鞏固這種獨立立場。兩年多以前,亞洲新聞(Asia Press)的石丸次郎(Jiro Ishimaru)和調查記者Yoishiro Tateiwa成立名為iAsia的非營利數字項目。iasia-771x606項目進行調查報道,檢視日本這個“不夠透明的社會”,關注金錢政治、環境、中韓等新聞相關議題。

“我們的項目還在起步階段,” Tateiwa解釋道,“但是,每當我們發表主流媒體不敢報道的新聞,比如披露東京電力的資產和大阪市長橋下徹(Toru Hashimoto)的政治基金時,就會吸引大量讀者。”

福島的災難讓日本主流媒體經歷震蕩。在首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上,日本《朝日新聞》(Asahi Shimbu)調查報道組副主編山口智久(Tomohisa Yamaguchi)說,報社原本決定關閉調查報道組,所幸高管們去美國《紐約時報》和ProPublica參觀時受到它們調查報道模式的激勵,改變主意,部門才得以保留。

《朝日新聞》的調查報道組成立於2006年,2011年遭裁減,直到2012年4月才得以鞏固。自那時起,《朝日新聞》嘗試了新的合作報道模式,包括與國際調查記者聯盟(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s)聯手報道。

日本共同社副主編Yasuomi Sawa介紹說,japan-fukushima-771x514他們的通訊社自2012年以來也開始重視調查報道,並設置了專門的編輯部。“我們正在努力做有深度的調查新聞報道,” Sawa說,“目前這個部門規模不大,但我們集中資源做報道,並請其他部門的記者如社會新聞部、國際部一起做報道。”

日本調查報道的未來如何尚不得知,但關注和興趣似乎正與日俱增。 全球深度報道網執行主編、調查記者大衛·卡普蘭(David Kaplan)和日本媒體有過深入合作。卡普蘭說:“日本主流媒體的記者們在有限的報道空間內面臨極大壓力。日本有世界一流的記者,但環境不允許他們將自己的才能發揮到極致。好在,很多人正在努力改變這種狀況,還有很多機構也能發揮積極作用。”

日本調查記者遭遇的困境是,他們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可持續商業模式。亞洲一些國家如韓國和菲律賓也在探索,那裡的調查報道中心正在蓬勃發展着。

“日本有許多潛在的資金和人才可以推動調查報道發展,” 大衛·卡普蘭相信,“或許像亞馬遜的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或者eBay的皮埃爾·奧米迪亞(Pierre Omidyar)這些科技公司企業家會支持這些新媒體項目,打破日本新聞的困境。那將是振奮人心的事。”


cerantola1

Alessia Cerantola是意大利調查報道項目(International Reporting  Project Italy)的共同創始人和記者。她為意大利《每日事實報》(Il  Fattol Quotidiano)和BBC新聞學院(BBC College of Journalism)撰 寫博客。她曾榮獲八項大獎和特別提名,包括2012年由無國界記者(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奧地利)共同 頒發的新聞自由獎(Freedom of the Press Award)。

翻譯:李憶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