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做記者,沒朋友”-新聞人時常這樣自嘲。
尤其是調查記者,人們覺得,他們大概是這個世界上朋友最少的人群之一 — 他們總要跟犯罪分子、腐敗官員、政治寡頭“作對”,也常惹上官司。
但事實是,得道者多助 — 我們這些“扒糞者”身後有相信真理和問責制度者的支持。在美國國會眾議院服務了34年之久的前國會眾議員李·漢密爾頓是其中一個重要聲音。漢密爾頓先生曾任美國眾議會外交事務委員會、特別情報常設委員會主席。他用一生的從政經驗告訴我們,為什麼輿論監督是民主和公義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以及為什麼我們需要更進一步深入調查,推進報道 — 他的意見,值得一聽。
我從政並參與政策制定已經超過50年。憑此經驗,你應該知道,我對記者和媒體感觸頗深。但具體是何感觸,可能並非如你所想。
我並沒有把記者們當成眼中釘、肉中刺-儘管我確實認識幾個難搞至極的人-相反,我認為他們是我們的民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們的制度倚賴公民對政策和政客進行鑒別和判斷的能力。如果沒有媒體提供的新聞、資訊和分析,這不可能實現。
我們需要記者和新聞機構替我們問責政府;他們的存在是對政府濫用權力的有力制衡。
正因如此,新聞業如今的發展方向讓我感到不安。我欽佩媒體在歷史上扮演過的角色,並且熱切期盼它們調整、回歸,繼續扮演這樣的角色。
讓我先說明一下:接下來我要講的內容,都能找到例外情況。我們依然能找到頭腦清晰、無所畏懼、忠實於對事實的評價做報道的記者-譬如近年來媒體對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的一些報道,就已成功推動了一場全國範圍內的大討論。
但更多時候,新聞報道令人失望。記者們似乎經常把他們從政治家及其代理人口中聽到的東西直接拿來寫,而不去確認這些表面情況是否與事實相符。他們喜歡找出誰是成功者,誰是失敗者,即使這兩者的區別可能十分微妙。他們努力做到不偏不倚,但這種平衡卻因為報道所呈現的兩面重量並不對等而變得有誤導性。他們捧高了政治、選票和人物性格,冷落了事情的本質和嚴謹的分析。
太多時候,Fox電視台也好,MSNBC也罷,抑或任何其它廣播電視、紙媒和網媒,他們的新聞是偏頗的。他們喜歡一窩蜂地做報道,這讓我想起電線杆上的烏鴉——來了一隻,其它就會蜂擁而至。他們喜歡聚焦出糗、過犯和失態——這些可能合乎讀者和觀眾的口味,但卻無法揭示任何本可促使政府進行改善的根本問題。
我也擔心政府和強大的既得利益者們採取日益複雜的方式只告訴公眾他們願意讓人知道的東西。記者們希望躋身媒體精英,而無論是哪個黨派的總統執政,白宮已經十分諳熟如何操縱他們。記者應該和政策制定者們保持一定距離,並且不受他們要挾。
我認為,當代新聞業有很大一部分已經脫離了曾服務我們國家多年的一套傳統價值:
- 新聞應當為公義服務,問問題、講故事,激勵當權者和選民做正確的事。
- 新聞應當是對權力的制衡,挖掘執政者不希望被披露的故事,報道每一個公民有權了解的真相。
- 新聞應當牢牢把握那些永不過時的價值:準確無誤,理性誠實,嚴謹縝密,不偏頗。
- 記者還有一個重要責任,就是充當“測謊儀”。幾年前,(美國)著名調查記者赫什(Seymour Hersh)在倫敦所做的一次演講中特別提到美國政府:“美利堅合眾國惹上了麻煩。我們什麼事兒都撒謊。撒謊成了常態。”你不必如此極端,但你應該也同意,記者必須保持好奇心和懷疑精神,不輕信權威和傳統觀念。
一個堅定有力、探詢到底的國會監督過程應當能夠揭示通常被隱瞞的事情,但現狀並非如此。我們需要記者們去做這件事。
說到底,我擔心的是,充滿懷疑精神的報道和深入了解真相的調查正在逝去。我們需要更多的調查報道,而非更少。我希望看到記者們深入挖掘政府、政治、商業、金融、教育、福利、文化以及體育等各方面的活動。我們的美利堅合眾國指望着它。
這篇專欄文章首發於美國《信使日報》(The Courier Journal),全球深度報道網(GIJN)經作者本人授權重刊於此。
前美國國會議員李·漢密爾頓是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國會研究中心主任。他在美國眾議院任職長達34年,並擔任包括外交事務委員會、特別情報常設委員會、伊朗秘密武器調查特別委員會等多個機構的主席。他是總統國土安全顧問委員會以及美國中央情報局外部顧問委員會的成員之一,同時擔任美國國家恐怖襲擊委員會(又名9/11委員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