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屆“最佳環境報道獎”頒獎典禮(來源:《中外對話》官方網站)
編者按:《瞭望東方周刊》關於四川彭州石化項目的報道“為什麼非得是彭州?”贏得了2015年“最佳環境報道獎”中的“最佳深度環境報道獎”。記者劉伊曼歷時五年追蹤四川彭州石化項目從提出到實施的全過程,揭示不合理規劃帶來的生態隱患和經濟後果。
2015年的第六屆“最佳環境報道獎”由《中外對話》和網易新媒體中心合辦,選出了3篇最佳報道和8篇優秀報道。
劉伊曼是原《瞭望東方周刊》的調查記者,現就職《南方都市報》。她的得獎報道採訪上百人,參考文件、專業文獻等資料300萬字以上,還原了彭州石化的審批過程,顯示出環保部門弱勢、戰略環評不具強制效力,環評過程流於走過場的現實。
彭州報道怎麼來?
彭州位於四川成都市北部、岷江和沱江上游。2005年,中石油四川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簡稱四川石化)開始投資興建位於彭州市隆豐鎮的石油化工工廠,總投資達380億,環保投資50億。項目受到專家和市民的質疑和反對,但順利通過政府環境評估程序,並於2014年初投產。
成都市民曾於2008年和2013年舉行兩次遊行, 抗議石化項目選址不當。學界一些專家也認為,彭州的地理位置易造成污染擴散。由於附近水體、大氣已污染嚴重,環境容量不足,該項目會嚴重破壞生態。
面對居民的反對,四川石化多次聲明稱選址彭州經國家部門核准、環保措施達國家最高標準。項目最後通過國家環保局的環評。

重度霧霾中的四川石化基地一部分區域(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劉伊曼從2008年開始跟蹤報道彭州石化項目,第一篇報道成都民間行動的稿件因媒體禁令沒有刊發。五年間,為獲取相關資料,她跑了多個城市採訪環境專家和當事人,混入閉門會議,也通過暗訪等手段進入相關單位內部實地調查。報道於2013年底基本成稿,直到2014年四川石化高管捲入中石油腐敗案,才得到發表機會。由於原定刊發的當期《瞭望東方周刊》未能在成都上市,報道僅於2014年3月30日發布上網。
報道發布後即為新浪等門戶網站重點推送,各大新聞網站和論壇大量轉發,但兩三個小時後就遭遇全網刪帖。之後,《瞭望東方周刊》的團隊受到層層問責,多人受到扣獎金、作檢討、停職等處分。但問責中所有的文件記錄和報告,未提報道有任何失實之處。
彭州報道贏在哪?
1)資料詳實、層次豐富
2008年起,彭州石化的爭議引起了大量的媒體報道。《瞭望東方周刊》的報道勝在資料翔實、層次豐富。評委會評道:“整篇報道緊緊圍繞環評過程,以檔案資料為依據,以親歷者的多方說辭為佐證,描述矛盾的焦點,詳細解釋‘先天缺陷’的選址如何一步一步推進成了既成事實。”
報道分七個小標題,介紹了選址源起、環評通過、審批暫緩、換址遇阻等事態發展過程,並分析了正反方專家說法和項目投產後的污染問題。
2)抓住核心、步步核實
劉伊曼針對環評過程這個核心問題,補充了其他報道的空白。為了還原項目的環境評估過程,她訪問了多位直接參与的環評官員,對照環保局文件和報告,證實環評官員確有提出選址問題,但在地方政府“限期改正”的空頭承諾下被決策者刻意擱置和忽略。
劉調查得到未公開的環評數據,顯示成都地區環境容量不足,石化項目會造成嚴重污染。她同時指出,下游產業項目蘊含巨大利益,將會造成更大的環境污染。許多相關報道提到成都市委2010年決定將彭州下游產業移往眉山市,以減輕環境負擔;但劉的調查發現,彭州石化基地仍保留着十餘個重污染、高風險的下游產業項目有待投產。這些項目的環評報告和環評審批,都由不具備環評資質的單位開具。

建設中的排污口氧化塘。石化基地的排水進入這裡做最後的處理後,排入沱江上游。(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3)數據+專家、理據結合
報道引用數據和專家觀點分析石化項目帶來的經濟代價和巨大的環境與社會代價,批評其對國有資產和民眾利益造成損失。
報道雖然被禁,卻在小網站、論壇和微信公眾號上繼續流通。評委會認為,在網路閱讀“碎片化”和“娛樂化”的時代,這篇長達8500多字,而且含有大量專業性內容,甚至文本略顯枯燥的調查報道卻能展現如此的影響力,實為難能可貴。
背景延伸:“最佳環境報道獎”
“最佳環境報道獎” 由《中外對話》和英國《衛報》聯合在2010年創辦,旨在提倡客觀、深入的環境報道,獎勵優秀環境記者,促進中國環保事業。每年評選出包括最佳記者獎、最佳調查報道獎、最佳突發報道獎、最佳公民記者獎在內的獎項,前五屆活動共有77位記者或團隊獲獎。
《中外對話》北京辦公室總編、前《南方周末》資深調查記者劉鑒強表示,過去幾年,中國傳統媒體的影響力一直下滑,記者的職業熱情在消退。但中國環境記者的表現逆流而上,日益突出。“因為國家對黑色GDP的反思和綠色發展道路的確立,環境記者們進入了黃金時代。”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