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天津爆炸案,接力逼近真相

Print More

(本文根據8月17日發表在全球深度報網上的英文原文《Chinese Media Investigate Deadly Explosion in Tianjin》有所延伸。)

4

騰訊發布的互動式地圖“傷下塘沽”,展現了天津爆炸事故的危害程度

在官方管制下, 近年來中國大陸的調查報道低迷,但天津爆炸悲劇顯示了新聞人蘊藏的專業精神未死。面對全球矚目的化工業巨災,記者們不僅趕到現場一線實時跟蹤變化迅速的的災情,還努力進行調查,拷問災難發生的原因、涉爆公司控制人的脈絡、危化物儲藏地點何以得到批准和救災現場的失誤。

爆炸發生後幾小時,紙媒和網絡媒體已聚焦關鍵的問題, 在同行競爭中接力逼近真相。財新傳媒首席技術官黃志敏說:“眾多媒體的表現像一次眾包,迅速逼近真相,只要不限制,媒體能量驚人。”

8月12日晚上天津濱海新區發生大爆炸。截至17日(周一)上午9時,遇難者增致114人,其中公安消防人員16人,傷者700多人。

以下是爆炸後四天媒體調查的概觀,記者查閱公開信息、政府文件、衛星照片,配合現場採訪, 力圖從碎片中探索真相。


規劃和審批

爆炸發生後17個小時,就有媒體調查指出爆炸的危險化學品倉庫選址不符合國家規定的安全距離。

13日下午四點多,網易新媒體調查團隊《路標》以題為《爆炸點到民居距離小於國家標準》,通過媒體報道信息和地圖測繪,發現離爆炸點最近的居民區不到六百米, 不符合國家規定的1000米死線。記者還查找開放商數據,發現”在爆炸點距離一公里範圍內,共有入住戶數合計5600戶,在兩公里內,有十幾個大型住宅樓。”

文章引用國家安監局2001年頒布的《危險化學品經營企業開業條件和技術要求》,其中明確規定危險化學品倉庫與周邊建築的安全距離為1000米。

傍晚七點左右,騰訊財經跟進,發表《天津爆炸背後:瑞海危險倉庫為何能突破千米生死紅線》。

記者查閱公開信息,發現“瑞海物流成立於2011年,倉庫的建設應晚於這一時間,坐落在瑞海物流倉庫周邊的高速公路、輕軌,以及居民區等,建設時間均早於2011年。”記者還採訪萬科負責人,萬科表示”2010年4月獲取土地是周邊還是普通物流倉庫,並不知道瑞海國際之後改造成危險品倉庫“。

Tianjin-336x314

深入調查:騰訊發布了以事故地點衛星圖像為基礎的互動圖,標註出危化品倉庫違反國家安全規定的數據

騰訊新聞使用衛星地圖、測距,進行爆炸前後現場的圖片,共標出包括爆炸點在內十六個位置,製作了互動圖,顯示爆炸點三公里範圍內的建築。可以直觀地看到距離爆炸的瑞海公司倉庫三公里以內的建築和交通幹線:離爆炸點最近的是躍進路派出所,僅隔200多米。東海路地鐵站只有600多米遠。而萬科海港城、啟航嘉園這兩個民宅和地鐵站都在1公里以內。

一個小時不到,上海報業集團旗下的財經新媒體《界面》發表《天津濱海爆炸致命決定:是誰批准了600米奪命環評?》。記者並採訪規劃專家。專家表示“先有居民區,在規劃危險品倉庫,這是致命的錯誤。“這篇文章現在已經無法打開。

由北京市委宣傳部主辦的 《新京報》 在13日下午兩點半,首先對“瑞海國際”如何通過環評提出質疑。

《新京報》在網站發表《一問:“瑞海國際”堆場改造工程是如何通過環評的?》,查出瑞海國際在2012年成立初期並沒有從事危化品存儲的許可證,後來進行了堆場改造。記者發現該公司有兩次環境測評報告和公示負責環評的機構天津市環境科學院發表了《天津東疆保稅港區瑞海國際物流有限公司躍進路堆場改造工程環評公示》,評估稱選址合適。

天津環科院的報告還說曾給周邊居民發放調查問卷。發放調查表130份,收回128份, 得到100%的公眾支持選址合適。” 但《新京報》記者走訪了多名居住在附近的業主,均表示未見過調查問卷和過公示信息。

一個小時後,同屬上海報業集團的新媒體《澎湃》發表報道《天津爆炸事故企業環評稱“選址合理”,環評師正在市裡彙報》。記者聯繫了環科院的環評師求證,還發布了第二次公示原文。


瑞海國際的控制人

爆炸發生後,媒體很快開始調查瑞海國際的背景。

財新傳媒在爆炸發生第二天(13日)下午發表第一篇專業分析瑞海國際公司和股東關係的文章。在《詳解“8.12”天津爆炸案涉事企業“瑞海國際”》中,財新記者獨家到法人只峰的病房現場,還檢索企業工商資料,調查瑞海國際的高管、法人、股東和相關的投資公司,並引用物流同行的評述——“聽說人脈很厚實”。

《界面》同日發表《瑞海背景神秘 與央企中化存交集》,調查瑞海國際和中化集團的關係,並製作關聯圖,試圖勾勒出瑞海與這個石化巨頭若隱若現的關聯。這篇文章目前在界面網站已經打不開。

“山川物流、山川國際、鑫納化工、恆綠製藥,這些公司或多或少與瑞海國際存在股東、董事、監事或高管方面的關聯。同時,中化的身影隱現其中。”

爆炸發生後第四天(16日)下午,調查有了突破。代持人親口承認,真實股東隱現。

騰訊《稜鏡》記者從瑞海國際第二代股東舒錚口中獲得代持事實。舒錚說自己“與瑞海國際並無關聯,既不認識瑞海國際法人代表、總經理只峰以及第一大股東李亮,也未參與瑞海國際日常運營,從未以股東身份簽署過任何相關文件。”

晚上十一點半,《財經》發文《天津瑞海物流原真實股東隱現》,稱有知情人指出天津港公安局原局長董培軍的兒子董蒙蒙(音)曾是瑞海國際的真實股東之一。

兩小時後,《新京報》記者報道稱獲得天津塘沽多名官員交叉證實,董蒙蒙在瑞海公司持股並參與經營。並稱他可能已被帶走調查。八分鐘後,搜狐網接力,引用兩個信源,查出董蒙蒙曾經叫董瑞海。


爆炸現場救災

《南方周末》13日晚上 發布《天津倉庫爆炸,消防員未被告知不能用水滅火》,記者採訪第一批到達現場的消防人員,披露了消防員當時未被告知不能用水滅火的細節。

3

《南方周末》披露了消防員當時未被告知不能用水滅火的細節

“在泰達醫院,一名消防隊員稱自己是第一批前往火災現場,當時還沒有爆炸。據他介紹,第一批投入的消防隊員人很多,“有一百多”。現場並無人告知他們有不能沾水的危險化學品。該消防員說,大家就按照正常途徑用水來救火。自己是“二板車”(音),負責給前面的車供水。“開始是一個集裝箱,大概噴水10多分鐘,聽見啪啪啪響,然後集裝箱就亮了。先是一個小爆炸,後來就出事了。

《新京報》記者14日下午的報道也證實13日下午看到消防官兵向現場噴射水柱滅火。“2點45分又發生爆炸,消防員用水滅火的方式暫停,一律改為沙子、細土和水泥填埋。”

化工專家曾告訴《南方都市報》記者,“危險化學品失火不能用水去澆滅,這是常識。且不論氰化物遇水之後會產生化學武器一般的效果,像電石一類的物質,如果用水去澆,都相當於是在引爆。”

14日晚上9點左右,財新傳媒通過多方求證,率先報道12日晚上第一批抵達現場救火的三支隊伍屬於“編製外”,不屬於公安系統的消防官兵,官方一直沒有提及這三支隊伍的傷亡情況。

財新傳媒還採訪到知情人士稱“當晚最先進入火場救援的,是天津港公安局消防支隊四大隊和五大隊。幾支消防力量雖然不屬於天津市消防總隊,但傷亡也很嚴重。”

8月15日早上,《南方都市報》發表獨家報道《天津港爆炸涉事企業劇毒氰化鈉暫存量或超70倍 涉嚴重違規》。

記者採訪了瑞海國際的客戶——一個從河北趕來的化工廠老闆。據稱該廠在瑞海國際存放了700頓劇毒原料氰化鈉 “700噸的貨物已經蕩然無存,只地上依稀還能見到鐵桶的碎片,以及一個巨大的坑洞。”

記者根據瑞海國際2013年準備進行堆場改造的報批材料,發現氰化鈉最大的暫存量只有10噸,如果是700噸,就超出規定70倍,嚴重違規。記者還調查發現氰化鈉被擺放在露天堆場,而非按照環評報告所說放在危險品倉庫內。

報道還在進行中。文中提到的媒體 — 網易、騰訊 、《界面》、《新京報》、財新傳媒、《澎湃》、《財經》、《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 以及其他媒體的努力,都將載入新聞史冊。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