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報道可持續發展之路

Print More

CIMA-Report-336x432【編者按】隨着新媒體的興起,內容生產的節奏加快,傳統媒體紛紛投入轉型大潮。而作為一種重要的新聞報道形式,調查報道卻因其耗時長、投入成本高、觸及問題敏感而受到干擾多等因素,無奈地處於被調整甚至被裁撤的邊緣。如何才能在資金和內容上同時保證調查報道的可持續發展?經授權,深度君現節譯由全球深度報道網執行總幹事大衛•卡普蘭(David E. Kaplan)編寫的《全球調查新聞:獲取支持的策略》的精粹,分享如何破除調查報道的困局。


即使在最好的時代、最自由的社會,調查報道也會面臨高風險、高成本,並容易引起爭議。而在發展中國家和依舊處於民主化進程中的國家,調查報道則面臨著更多艱巨的挑戰,如專制政權、刑事誹謗法、腐敗的媒體高層,有時還會遭遇缺乏專業標準、資金支持和信息渠道的窘境。

媒體實現較大發展的同時,支持調查報道的資金卻一直匱乏。儘管調查報道可能會引發影響深遠的變革,它獲得的資金支持卻只佔整個媒體發展資金的一小部分。我們需要尋求新的、更大規模的資金來源,探尋新的模式,以支持非盈利調查報道機構的壯大。同時,也需要有更多以報道新聞為基礎的實務訓練, 要與所在國的需求和條件相適應,並應把指導當地調查新聞從業者作為首要任務。關注媒體發展的群體也要縮小職業調查記者和發展中國家實際情況之間的差距,使記者們更適應各個國家的現實。我們需要找到方法,挖掘利用西方為數不多的資深調查新聞從業者的專業技能。在與關注發展的非盈利組織(development NGOs)及官方捐款人合作方面,這些新聞人常常會比較謹慎。

儘管面臨上述諸多挑戰,還是有不少有膽識的記者渴望學習新技能,願意全身心投入長達數周的調查之中,並在承受各種難以名狀的巨大壓力同時不斷進步。調查報道的全球化擴散是媒體發展群體應該欣然支持並引以為傲的成功之舉。十年前,我們難以想象調查報道團隊和創業型新聞機構的分布會如此之廣,而且它們在腐敗、問責和民主化議題上正產生着巨大的影響。全球志同道合的調查記者們齊聚一堂,以更加精細、深入的方式分享建議和技術。如果捐款人能在一些關鍵領域進行明智的投資,他們可以預見到“耙糞式”(muckraking)調查報道方法以及“看門狗新聞”(watchdog journalism)將在未來十年得到進一步擴展。

目前,調查性報道已取得了長足進步,為推動下一步的發展,本報告建議如下

● 為調查報道項目提供更多支持

儘管調查報道在推進公共問責、打擊犯罪和貪腐、提升媒體的職業標準方面起到了先鋒作用,但實際上它僅僅獲得了2%的媒體發展資金。在方便的時候,捐款人都應設法增加對初始調查報道項目的支持。要知道,即使是不太多的支持資金,也能使調查報道在發展中國家或轉型中國家產生重要影響。

● 將調查報道與廣泛的媒體變革相融合

Media捐款人和執行者還需確保的是,在適當國家推出主要媒體發展項目時,應把調查報道包括在內,並使之與更廣泛的初創項目相結合。如果在進行報道時能綜合考慮諸如法律改革、信息自由和數據新聞等多方面因素,那麼調查報道的項目就有更多機會獲得成功

● 支持非盈利調查新聞機構的發展

加強開放政府和公共問責的核心策略應該是支持專註於調查報道的非盈利團體,這些機構是推動調查報道在全球發展的關鍵力量,也是世界新聞業越來越重要的連接紐帶。

● 投資於非盈利機構的能力建設和收入渠道多元化

為了保證生存和發展,非盈利調查報道團體應採取創業企業的策略,培養從多種渠道獲取收入的能力,譬如改善籌款水平、商業媒體收費、發展會員制、培訓、教學以及活動籌劃等。捐款人應優先投資於非盈利機構的發展能力,以助其順利實施以上措施。

● 因地制宜:在不同國家採用不同模式

非盈利調查報道機構在規模和功能上各不相同,它們通常包括報道中心、培訓機構、專業組織、在線網絡和融資工具平台等類別。捐款人和執行者應認識到不同地域適用的模式也不盡相同。在一些非盈利團體可能無法持續發展的地區,促進媒體發展的群體還應與那些積極且有一定聲譽的本地媒體合作。

● 投資全球網絡基礎架構

捐助者、執行者、專業團體和非盈利機構應通力合作,通過投資於全球合作網絡、平台和樞紐,加強建設調查報道的全球基礎架構。全球調查報道新聞人之間的良好溝通網絡將有助於其獲取更多資源,譬如別國的報道、數據庫、培訓資料等,進而可以實現深入的跨國合作,顯著拓展已有成果。

● 支持調查報道培訓會議

調Global-Investigative-Conference-771x265查報道會議對培訓、聯絡記者,尤其是來自發展中國家的記者意義重大,後者可通過會議低成本地拓展自己報道的視野。捐助者應該考慮以獎學金或補助的方式,支持這些以技能培訓為主的會議。

● 以質量為評估標準

捐贈者應以靈活的方式衡量調查報道項目。以培育調查報道文化為目的的培訓和報道項目應以質量和最終影響作為考量基礎,而不是考慮培訓了多少人、發表了多少報道。

● 推廣高標準

媒體從業者和執行者應該認識到,調查報道項目的影響大、曝光度高,因而需要體現出新聞行業報道、編輯和道德準則的最高專業水平。他們可以通過聘用外部資深調查報道編輯進行審核,確保高標準。捐款方和執行方則應確保其合作組織對調查新聞的專註度,從而幫助維持高標準。另外,主辦或資助評獎競賽也是一個好辦法,這可以在特定地區內吸引大家對調查報道的關注,鼓勵一流調查報道作品的出品。

● 支持區域報道資金

scoop_logo-mk捐助者應認真考慮成立區域性基金,如總部在華盛頓特區的調查報道基金會(Fund for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和丹麥支持的調查報道SCOOP-Macedonia項目。基金會可以為獨立記者提供少量津貼,以少量投資換取較大社會影響,但要注意在過程中始終遵循高標準。

● 與調查報道團體合作

logo對於具有國際支持背景的調查報道項目來說,它們的管理者和執行者應儘可能地向專業團體取經,尋求專業意見和建議,如調查記者和編輯協會(Investigative Reporters and Editors)調查新聞網(Investigative News Network)全球深度報道網(GIJN)等的秘書處和會員組織。


大衛•卡普蘭(David E. Kaplan)是全球深度報道網(Global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Network)執行總幹事,曾任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CIJ)總監,調查性報道中心的高級編輯,以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首席調查記者。全球深度報道網每兩年舉辦一次全球深度報道大會,今年的大會將於10月8日至11日在挪威利勒哈默爾召開。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