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可視化作品,並非數據+可視化這麼簡單。好作品既要事實精確、有深度,也需要提升傳播效率和提供好的閱讀體驗。那麼怎麼做才能挖掘數據價值、適應讀者需求,同時展示新聞內涵?深度君挑選了八個全球各地的可視化作品,供您取其所長。
1)為受眾服務的形式:“無腐敗的社會”
埃及自由記者Islam Alzeny的可視化作品“無腐敗的社會( Corruption-Free Society)”是一個包含照片、視頻與漫畫的網站,旨在提升年輕人對賄賂和腐敗的認知。
阿拉伯國家突尼斯的一份調查顯示,40%的受訪者曾經參與賄賂,而70%的人表示如果不賄賂他人,就無法在社會生存。Alzeny認為,提高阿拉伯世界對於腐敗的認識,有助於減少腐敗。
“我們的目的是讓人們知道腐敗會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活。簡單而有創造力的短文,配上行為藝術和諷刺畫,是在阿拉伯國家宣傳反腐的絕佳形式。”Alzeny說。
Alzeny稱,網站靈感源自“阿拉伯之春”中廣泛傳播、瀏覽量上百萬的幽默內容,如漫畫、短文等適合年輕人快速閱讀和傳播的信息。
儘管網站設計稍嫌簡陋,“可視化”的技術含量也不高,但它填補了阿拉伯社會公民監督腐敗的空白。
以社區形式組織交互式新聞,在參與中提升公民對腐敗問題的重視程度,雖然沒有挖掘報道腐敗大案吸引眼球,卻在逐漸改變一些人,特別是年輕一代思考問題的方式。
2)可視化的四種維度:巴西政治光譜
想必很多人都做過政治立場小測試吧?如何通過政客的政治行為來判斷其立場,且讓結果顯而易見呢?巴西程序員和數據記者Rodrigo Burgarelli的可視化數據項目Estadao Dados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用散點圖勾畫出巴西眾議院議員們的投票取向,以反映其政治立場。
然而國會議員們光是分黨派就有29個,共計513人。2015年總投票次數為178次。要呈現每人每次的投票記錄,還要反映黨派差異和歷次投票後支持度的變動,光是政府支持度和個人這兩個維度顯然不夠。Burgarelli採用光譜散點圖,以顏色作為第三個維度表示不同黨派,時間軸作為第四個維度指示投票次數的增加,創造了內涵信息豐富又一目了然的圖表。
圖上每一種顏色代表一個黨派,縱軸代表每個議員對政府的支持度,從0%到100%。計算方式為投贊成票次數除以投票總次數。點擊左側邊欄每一項,即可看到每個黨派的支持度。橫軸根據對左側邊欄的選擇呈現結果,總體由高支持度向低支持度排列,呈現政治光譜變化。下方的時間軸收錄了2015年178次投票的所有結果,可以拖動查看投票次數增多後支持度的變化,也可以點擊右下角的播放按鈕,觀看支持度隨時間的變動的動畫。
圖上還設置了一條供拖動的刻度線,隨這條線變動,圖表上方文字也隨之改變,顯示有多少議員在總投票次數中對政府支持度超過刻度線顯示的支持度百分數。
“我們用可視化表現哪些黨派支持總統,哪些持反對態度。點擊圖表上的小圓點,就會出現對應政治家的介紹。大致能看到,支持總統的主要黨派在大多數時候都投了贊成票給當局。” Burgarelli說。
這樣的可視化工具能夠幫助讀者了解多黨派國家的政治局勢。而且不用擔心圖表過時。只要添加新的會議數據即可保證新鮮度。
3)視覺衝擊力:挪威的二戰受害者
挪威媒體Verdens Gang發表的數據新聞作品《挪威二戰受害者》以黑、紅為主色調,莊嚴肅穆又動人心魄。作品以兩部分在網頁上呈現,第一部分“挪威受害者”以照片牆嵌入時間線的形式,配以每年死亡數字和具體事件解釋,呈現戰爭對挪威的影響。
點擊每幅照片,就會彈出窗口顯示逝者名字、出生及死亡日期、死亡原因及地點,並有生平介紹。如果一個挪威人想搜索他的祖輩是否死於戰爭,也可以通過上方的搜索框,查找姓名、地點或事件,獲得信息。每張信息卡片甚至還有分享功能,可以將發現分享到臉書或推特上。
第二部分“他們在何處喪生”以地圖為主要載體,同樣利用時間線,顯示隨着時間變化,死亡事件出現的地點。
創作這一作品的數據記者Dan Kåre Engebretsen表示,二戰報道形式多樣,他和同事們想找一個全新的角度。以挪威死難者的數據建造一個地理數據庫,既可以貼近挪威讀者,也能展現戰爭造成的影響。
4)細究數據背後的意義:分析印度強姦案定罪率
2012年,發生在新德里的公交輪姦案引起印度乃至全球對性暴力的關注。次年,印度通過新法案,提高了對強姦案的量刑,並擴展了對於“強姦”的定義。然而三年後,印度新媒體IndiaSpend的數據專題顯示,印度的強姦案定罪率並沒有因此提高。
那麼這幾年來真實的情況如何?文章用Tableau統計印度不同地區強姦案的犯罪率和定罪率,並通過內嵌代碼的方式顯示在網頁上。讀者可以選擇圖中不同的參數,分別顯示2013年登記的強姦案數量、案件發生的比率、2013年所有案件的定罪率,以及從2012到2013年案件數量變化的百分比。
IndiaSpend發起人Govindraj Ethiraj在介紹這一可視化作品時說,強姦案數量上升並不一定因為治安變糟,相反,它可能反映了女性的法律意識有所提高。但同時,定罪率並未顯著提高,而且地區差異明顯,說明新法案執行仍存在問題。
可視化只是處理數據的第一步。對於數據的專業、細緻解讀才是一篇好報道的關鍵。
文章鏈接:《新德里強姦案三年後,強姦定罪率未提高》
5)全方位感官體驗:芬蘭藥物史
歷史、通識類題材的可視化怎麼做,看看芬蘭媒體Yle的四個藥物專題《止咳藥》、《大麻》、《迷幻劑(LSD)》、《安非他明》會大有收穫。
動態小視頻在這些作品裡的運用非常成功。傾倒藥水、模擬幻覺等場景在點開鏈接的時候立刻呈現在屏幕上,有身臨其境之感。
網頁更是充分利用圖片、視頻等工具講故事,配合信息圖(Infographics)、早期藥物繪本、文件截圖等,給讀者探索歷史的感覺。
文章鏈接:《芬蘭藥物史:網頁檔案》
6)精緻的極簡主義:死刑倒計時
美國非盈利調查新聞機構The Marshall Project出品的數據新聞作品
圖中人的陰影隨鼠標移動而改變,強化了“死亡陰影”的氣氛。
美國目前有19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已經廢除死刑,而在其餘31個保留死刑的州中,德克薩斯州的死刑數目在過去40年中最高。
作品將美國地圖簡化成元素周期表樣式,用簡稱代表州名,用不同深淺的紅色簡明展示了各州執行死刑的歷史長度。
在歷史介紹板塊,作者將“死刑犯的種族”和“死刑執行方式”兩種度量死刑案例的維度統一到了文本中。精妙之處在於,只要點擊文本中的“種族”字樣,下文和圖表會出現按種族分類的標籤和柱狀圖。同理選擇“方式”,文字和圖表會自動改變。
這個作品中,你還能查看到最近幾起死刑的日期、地點,甚至被執行人的案件介紹。在每個案件下,還有關於這個案件所在州的死刑歷史介紹。
The Marshall Project的執行副主編Tom Meagher說,對是否需要死刑,他們不做道德判斷,他們只是覺得這個爭議話題需要更好、更全面的報道。
想知道整個作品的設計思路,請看:
https://www.tommeagher.com/pythonGIJC15/viztalk.html#/
7)數據採集與公開信息:水之濱
全球變暖對於非島國的影響似乎不那麼直觀。然而,路透社的數據新聞報道
隨時間推移,圖中美國東、西海岸水位超過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規定的洪水閾值的地點越來越多,好似逐漸擴大的漣漪。
路透社的記者們從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下載了2500萬餘個數據,這些數據來自於200多個分布在海岸線上的驗潮儀。其中一些驗潮儀已運行了一個世紀之久,時間最長的一個是1854年在三藩市安裝的。
美國政府的這些數據都是免費公開的,可在網上下載。由此可見,政府持有的海量信息,尤其是一些水文、地理信息,若其本身沒有人力處理,向社會公開能夠獲得更好的利用。
8)互動新聞:政客紙牌
巴西調查報道媒體Pública把枯燥的政治議題變成了好玩的紙牌遊戲,意在讓政客們亮出自己的底牌。
這個遊戲叫做“Truco”,脫胎自南美洲的卡牌遊戲。記者們在畫有政客卡通頭像的卡片上標註相應政客提出的問題、聲明或是提議,然後通過社交媒體(如臉書、推特)呈現給讀者,引起他們的討論。
“我們想以此挑戰那些政客,”Pública聯席主席Natalia Viana說,“這種吸引讀者的社交媒體策略很成功,已經有很多討論和分享,甚至引發了一些嚴肅的政治辯論。”
下一步,他們打算把Truco用在國會議員身上——追蹤他們討論的議題,核實他們說過的話,並讓他們回答民眾的問題。
新穎的形式能引起讀者與媒體互動的興趣,一些嚴肅冗長的議題,不妨用這種方式“碎片化”展現,只是要注意切莫“斷章取義”。
編輯/張雯,周煒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