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聽說過政府監聽民眾,沒聽說過政客反被“監聽”?數據的威力到底能有多大?有丹麥記者突發奇想“偷窺”政客,還做成了好玩的可視化作品,並斬獲大獎。想知道他們是怎麼搜集數據又是怎麼玩轉可視化?深度君帶來獨家解讀。
2013年,中情局前僱員斯諾登揭發了美國政府對普通公民進行的大規模監聽計劃“稜鏡”,讓很多人心驚膽戰:每個人的手機、郵件原來都受到了監控。不過美國國家安全局聲稱他們只監控元數據(metadata)信息,即對數據及信息資源的描述性信息,而非數據本身。
一個人身上有多少元數據信息?從元數據信息又可以了解到什麼?這些數據如果落入不法分子手中,是否會有危險?
為了解答這些問題,丹麥一家名叫“Berlingske”的日報別出心裁,以兩名政客為“實驗標本”,收集了他們的郵件、手機和銀行卡等所有可獲取的元數據,進行分析、整理,最終以圖表、地圖、視頻、圖片以及其它可視化的方式呈現。這個名為“Sporet”(被追蹤)的多媒體新聞於2014年發布,由四名記者、一名互動設計師和一名程序員協作完成,最終獲得了2015年全球編輯網絡(GEN)頒發的數據新聞獎。
那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為了讓報道產生影響力,記者有意將“實驗標本”鎖定為公眾人物。他們找到兩名丹麥國會議員Sofie Carsten Nielsen和Jens Joel。對於記者來說,這兩人是理想人選:一男一女,都是慣用互聯網的較年輕一代。而在報道過程中,Sofie更晉陞為丹麥高等教育和科學部部長。
這兩名議員了解項目之後,同意將大量個人的元數據交給媒體。除了從議員本人處獲取資料,記者還從土地登記法院、電信公司、稅務局、警察局等機構獲取與二人相關的信息。
這些元數據包括電話數據(電話記錄、短消息、網絡記錄)、手機備份信息(手機應用、蘋果短訊iMessage、照片、記事本、Wifi上網記錄)、電子郵件、網頁瀏覽歷史、銀行和信用卡數據、社交媒體(臉書和推特)、旅行數據(飛機、火車和出租車)、網上購物、納稅和住房數據,甚至是警方記錄。涉及兩人的數據總量不小,共包括18000封郵件、31000條電話數據、2400條信用卡和銀行數據、34000條地理位置數據和2800 條日曆信息。
讀者看到的最後效果是一個互動新聞專題:網頁上自上而下顯示着二人的家居照片,一些閃動的黃色圓點則代表了可提供他們信息的各類終端,如手機、電話、護照、銀行卡、電腦甚至角落擺放的球鞋等。讀者拖動照片,點開黃色圓點,就可以看到與物品相關的元數據解釋。
以Sofie為例,基於一段時間內其手機和銀行卡的元數據,記者拼湊出她在這段時間裡的位置圖:每次她用手機打電話或者發短訊,電信服務供應商就會追蹤到她的位置;iPhone手機上的跑步和相機app會記錄她所在的經緯度;而每當她使用Dankort消費(丹麥境內廣泛使用的支付平台,大量取代現金)時,她的銀行就會知道她在哪裡。
記者們挑選了2013年夏天前後兩周的元數據,製作了一款名為“緊跟Sofie腳步”的動畫,點擊日期,你就可以看到她當天在什麼位置打了電話、給誰發短信、用手機拍了什麼照片、在哪裡跑步、去哪兒購物等等。
手機短信
通過分析Sofie的短訊,記者發現她保存了所有消息,從來沒有刪過。記者製作了一個與她聯繫最密切的20人名單,從中可以看到Sofie與哪些政治顧問和家庭成員聯繫最頻繁。點擊對話框就可以看到詳細介紹。
社交媒體
臉書也記錄著用戶的一舉一動:哪些好友被拒絕通過、沒有公開的訂閱新聞、甚至是點擊過廣告,都能在臉書的數據記錄中找到。
無線網
除此之外,每次用手機連接無線網wifi,手機都會生成一個備份文件,顯示位置信息。記者把Sofie在全球各地使用過的無線網信息用地圖展現出來,可以看到大概位置、wifi名字、使用時間以及時長。地圖顯示,她在曼哈頓的咖啡店、酒店、酒吧等地方都連接過wifi,可謂一目了然。
跑步app
Sofie有慢跑的習慣。她常帶手機在哥本哈根中部的湖邊跑步。記者將app記錄的信息做了地圖,展示她的跑步習慣,包括跑步的精確位置、具體時間和時長。
同時,記者對社會民主黨成員Jens Joe的元數據做了不同的可視化分析。
工作郵箱
記者獲得了Jens從2011到2013年工作郵箱的郵件元數據。郵件內容無法看到,但可以看到郵件收發人、日期以及標題。記者提取了與Jens聯繫最頻繁的政治人物,並按類劃分,其中有市長、有同黨派成員以及不同團體的人。
銀行卡交易
從Jens一年的Dankort交易信息可以分析出他的消費習慣。記者將他的個人消費與丹麥普通市民做了對比,可以看到Jens用Dankort在餐廳消費最多,是普通人的五倍;他喜歡喝酒,是普通人的30倍;另外,他在打車和買衣服上面也比一般人花得多。
瀏覽網站
記者獲得了從2013年10月8日到11月14日這段時間Jens工作電腦的瀏覽器數據,可以知道Jens平時常去的網站和關注的內容。他最關注的內容包括丹麥國會、社會民主黨、政治新聞、飛機和火車的班次、優質的食物、摩托車,還有他自己。
相信看到這裡不少小夥伴都會感嘆:他們太幸運了!能拿到如此獨家的材料!這項目的確可遇不可求,難得有文中兩位政客把數據全盤托出。而在此之前,項目組也曾遇挫,因為他們最初目標是獲得斯諾登的監聽數據。兩年前,這家報社的兩名記者在參加里約熱內盧全球深度報道大會時曾拜訪幫助斯諾登的《衛報》撰稿人Glenn Greenwald,希望拿到數據,但是被拒絕。不過他們沒有氣餒,並堅信這個元數據項目的潛力。最後,他們找到這兩個政治人物,雖然過程中也有一些小曲折,但最終順利完成。這充分說明:數據可視化,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