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清晰是新聞的最基本要素之一,而目前快速的新聞生產和傳播模式則讓事實核查成為一道難題。如何才能快速完成報道任務,同時保證其準確度呢?編輯部里標準的事實核查制度應該是什麼樣的、又如何保持?成功帶領團隊斬獲數項新聞大獎的瑞典公共電視台Mission Investigate節目總編Nils Hanson在2015全球深度報道大會上介紹了他們製作高質量新聞節目的秘訣:逐條核查制度(line-by-line check system),也即出版前質量控制程序(pre-publication quality control)。深度君帶來獨家分享,並附上新聞事實核查清單,供各位參考。

瑞典公共電視台Mission Investigate (Uppdrag granskning) 節目
為何要反覆核查事實?
以暗訪調查著稱的Mission Investigate團隊做過一些列揭黑報道,其中包括北歐電信巨頭TeliaSonera與中亞某國總統及其家人權錢交易的內幕。他們深知,如果不核查事實,媒體就有可能犯諸多錯誤:事實錯漏、帶有偏見地選擇內容、缺乏根據的結論,等等。同時,如果沒有讓調查對象回應批評,也會使故事顯得不夠客觀公正。不過如僅靠記者一個人核查事實卻沒有建立完整的核查系統,也極易出現業內所說的“系統性錯誤”。
另外,即使事實正確但處理手法不得當,報道也會誤導觀眾的價值判斷。對於新聞事件中受譴責的“壞人”,記者們給他/她的空間極小,關注點多集中於負面消息,能減輕其罪責的環境因素常被忽略,或即使有也都短小、簡單。例如《滾石》雜誌去年11月關於弗吉尼亞校園強姦案的不實報道,就是因為偏聽偏信“受害者”的描述而錯下判斷。對此,《紐約客》編輯部有一句話說得好:“我們假設所有的事情,甚至單詞的音節,都是不正確的。”做好核查的功夫,就需要先存有這樣的疑問,對事實進行事無巨細的排查和驗證。
Hanson所在的節目組就此建立起出版前質量控制系統,包括選題會、中期討論會及節目播出前等多個環節的全面核查。
當我們談“核查”時其實是在談什麼?
保證節目質量的關鍵在於核查,媒體人要做到新聞每一條細節背後都有一份文件或者一個信源作為佐證。Hanson團隊在選題會和中期討論會中,會分別使用一張考核表,並按照上面的要求逐條考察節目質量。他們將此流程稱為line-by-line system。
第一次考察選題前,記者有兩周時間構思選題、作出判斷,之後完整勾勒出調查框架,以供討論。編輯會注重審看節目的假設、調查方法、相關的道德倫理問題、安全問題、節目完成的最低水平(達到播出/出版要求)和最高水平(節目預期效果)是什麼,並在選題會上儘可能“挑刺兒”,以把錯誤和不合理性扼殺在搖籃里。過了選題會的選題基本已達到發布的標準。
而到了中期討論會,節目中較弱的邏輯聯繫、選取呈現的內容、有無包含減輕調查對象罪責的因素就成了考察的重點。在此過程中,大家需要全神貫注,排除干擾。而在會前之前,記者和編輯也需要做好準備:記者確保文本上和節目里的內容一一對應,所有的文件按照順序排列好,並儘可能匯總當事人對於節目批評的回應;同時,編輯也要過一遍節目,看看節目整體的可信度高不高,是否做到了不偏不倚。編輯還要通讀節目文本,標註所有的事實、結論和批評(用黃筆標註事實和結論,用紅筆標註批評)。

逐條檢查系統:核查觀點陳述、人物姓名、數字、統計數據、援引的講話內容以及圖表
最需要核查的內容包括觀點陳述、人物姓名、數字、統計數據、援引的講話內容以及圖表,即使看起來最無傷結論的事實也要反覆核查。
簡而言之,核查的重點有三:第一,保證核查過所有事實;第二,查驗過節目里所有結論,保證有根有據;第三,檢查調查對象所有對於指控的回應。
經常被忽視的雷區,你有沒有踩過?
忽視被調查者的回應,是新聞調查節目常有的盲區。Hanson強調,作為向公眾公開的新聞內容,需要直面他人的抵制和抨擊,這就要求新聞人應盡量平衡各方、減少爭議,因而最好尋求多方解讀,傾聽各方意見,核查專家觀點,向受害者提出質疑,儘早面對事件爭議。記者至少需要給調查對象三次回應的機會,比如請求採訪、要求回應、寄送材料。如果遇到調查對象的強烈抵制,既拒絕採訪請求,又拒絕對節目當中的批評指控作出回應,此時記者仍然可以把節目內容節選寄送給他/她,以證明為爭取回應作出了努力,從而減少他/她作出無端指責的籌碼。

Mission Investigate 對於宜家在盧森堡避稅的報道
例如,他們曾經調查宜家老闆英瓦爾•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爆出他通過荷蘭的非營利性基金組織轉移資產、躲避稅收,這和他在公眾面前的承諾截然相反。記者在暗訪宜家時成功堵到了坎普拉德,但後者沒有給出正面回應,此新聞引起強烈反響。在此情況下,很多節目可能會直接說坎普拉德撒了謊,但嚴格來說,要證明他“說謊”,就得說明他之前所說的話背離事實,是有意為之,因此需要首先給他回應的機會。
很多記者使用數字時不夠嚴謹,經常使用幾個、幾百、一些、很多等模糊的用詞,Hanson認為,應該有確數就不用概數。
同時,還要注意去除節目當中的誇大表述,例如:所有人都說……,他們什麼都沒做,他和她一口氣聊了24小時,騷亂蔓延至全國各地,等等。
Hanson表示,在選用事實時,注意別輕信其他媒體。例如,法國國際廣播電台的一則報道稱,法國反恐部門挫敗了從敘利亞回法的伊斯蘭聖戰士策劃的恐怖襲擊,在其臨時住所發現了900千克炸藥,實際上,他們錯把“克(gram)”錯當成“千克(kilogram)”,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記者不引用信源或者文件就妄下結論的情況時有發生,因此在最後審查時要看看節目是否缺失了主要的事件信息、節目沒有選用的信息會否影響整體判斷以及忽略某些事實的理由是什麼。
附贈:調查報道作品核查清單:(網址:svt.se/ug/manuals)
1. 先看宏觀
以批判的眼光審看節目:
內容是否偏激?
是否缺失了關鍵事物/人物?
是否含有與背景和環境不符的元素?
敘述者的口吻是否得體?音樂的風格是否合適?
指出工作流程、視覺呈現、內容選取及組合過程中任何可疑之處。
2. 檢查事實
根據手頭所有相關文件核查事實,確保所有的事實都得到核實。
對統計數字要尤其小心,需要反覆檢查。
新聞中所有的結論是否有根據?有沒有必要增強或者減弱結論?
受訪者表述的事實必須得到驗證。
如果發現任何不當措辭,應檢查整篇文本以確保錯誤沒有重複出現。
3. 對於批評的回應
所有相關批評指控是否都已告知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是否有機會回應這些批評?
目前回應批評的人是否合適人選?是否準確記錄了相關回應?
是否給了調查對象表達其最佳反駁的機會?(必要時需檢查文件)如果調查對象沒有回應,我們是否用了其他方式表達他的論點?
記者能否記錄下自己勸說調查對象作出回應的努力?
報道能否顯示出我們曾經試圖接觸過調查對象?
4. 討論
報道中未包括的信息或人物會否影響整體報道效果?
是否有任何有利於調查對象減輕其罪責的細節?如有,則應充分展現。
有沒有感覺不太對的地方?
新聞播出/刊載之後,會面臨什麼樣的批評?
5. 匿名
確保需受保護人物的身份沒有因聲音或畫面而暴露。
新聞鏡頭前出現的文件要格外小心。經主編許可播出的圖像是否採取了相應的匿名措施?
6. 圖片,圖表和姓名
照片的排列是否合理?姓名拼寫是否準確?日期、時間和地點是否正確?
圖表是否準確再現了統計數據?
7.權利
是否所有的權利都得到了保障?作者是否有署名?
8. 翻譯
再核查翻譯。
9. 下一周節目預告
下次節目的預告是否已獲主編批准?
10. 最後核查
編輯需要列舉出所有修訂之處,並最後全面檢查一遍:是否完成了所有修訂?是否還要其他修改?是否完成了所有必要的匿名措施?圖表是否正確?翻譯是否正確?
做完逐條檢查,編輯需要向主編報告。
編輯:Ivan 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