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鷹眼直擊, VR, 文字轉視頻, 查排隊…國際數字媒體創新大賽亞洲首站比賽作品亮點直擊

Print More

本文經”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授權轉載,歡迎關注微信:jmsc-hku


國際數字媒體創新大賽香港站比賽在周六晚上進行了大比拼。來自內地、香港和馬來西亞的九支隊伍展示了48小時內製作的視頻新聞原型。最終財新團隊憑現場直播應用鷹眼(Hawkeye)奪得大獎,將於明年赴維也納參加有”新聞編輯室創新世界盃”美譽的全球總決賽。

前湯森路透中國區主席、資深媒體顧問和評論家David Schlesinger高度評價了財新的作品。他認為:”財新的作品採用全新敘事手法,報道自然災害和悲劇等突發事件,不僅利用地理位置,還結合了專業視頻和用戶聚合的視頻。”

1

“現在發現港大有黑客。如何追蹤他們?” 財新數據新聞可視化實驗室團隊展示時,以”追捕黑客”的情景開場,展示如何協作使用 “鷹眼”,在不同地理位置通力找出黑客。

根據財新介紹,”鷹眼”是一款現場直播新聞應用,適用於報道突發新聞。前線記者可以在手機上使用鷹眼APP,進行視頻直播。該工具利用谷歌地圖API,記錄拍攝者的實時地理位置和移動路徑。

2

“鷹眼”的網頁版本彙集多媒體信息。讀者登陸平台,可以看到現場記者的地理位置和移動路徑,以及他們拍攝視頻時的地理位置,還可評論交互。2013年青島輸油管爆炸發生後,財新當時即搭建平台做可視化報道,直觀地展示了記者從現場傳回的爆炸現場圖片,並做地理標示。財新記者發現,讀者對視頻內容有需求,這也是他們創新的動力。該作品採用的技術工具包括:Adobe Flash、Adobe AIR、Adobe Media Server(Try)、HTML、google map api、jquery.

*查看財新鷹眼原型:http://219.232.238.53/hk/

武漢大學鏑次元數據傳媒實驗室和馬來西亞的《當今大馬(Malaysiakini)》獲得了特別提名獎。

鏑次元數據新聞實驗室團隊受到巴黎暴恐事件報道啟發,設計了一款名為”Hacking Video”的移動應用,搭建平台,連結媒體和在突發新聞現場的公民記者。突發事件發生時,當事人或目擊者可以在移動端app上傳並發布現場視頻。媒體用戶如果對視頻感興趣,可以與其聯絡,為媒體提供現有視頻素材,或根據媒體要求,重新拍攝新聞視頻。平台提供信源評分作為可靠度參考,記者可通過可靠度排名尋找合適的公民記者。媒體也可以在平台上設置官方賬戶,發布視頻需求。

“這是一個超本地化的視頻新聞社區,”武漢大學團隊這樣解釋平台的定位。他們還設想通過線下工作坊和合約制度來規範、提高公民記者生產的內容質量,最終使該應用成為全球性的新聞平台。

“武漢大學的作品如果可以應用到全球範圍,將會是革命性的。它有點像是新聞視頻素材的ebay(淘寶)平台,”評委、美聯社視頻中心資深製片人Aritz Parra如是評價。

3

Poynter和奈特基金會(Knight Foundation)2014年的調查報告顯示,62%的記者沒有時間學習新技術,34%的記者則是苦於沒有資金支持。因此,製作“廉價、簡易和快捷”的工具,幫記者用多媒體敘事十分重要。

原生數字媒體《當今大馬》團隊希望降低製作新聞視頻的技術和成本門檻,於是設計了一款叫做GS Video Editor的工具,使用者無需學習任何視頻軟件即可簡單剪輯視頻。

GS Video Editor利用Google Spreadsheet和CSS代碼,定製電子表格。用戶只需打開Google Spreadsheet,在對應項上填入原始視頻地址(URL)、開始和終止時間點和希望添加的字幕,就可以拼接成一段視頻,並生成代碼,可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或嵌入網頁。這個靈感來自於奈特基金會已經開發出的時間軸製作工具。這段剪輯的視頻並不會影響原視頻。 該團隊使用技術工具包括Google Sheets API, YouTube API, Google Apps Engine, PHP, HTML, CSS, Javascript.

大賽評委、全球網絡編輯的項目經理 Evangeline de Bourgoing認為:”《當今大馬》的工具十分簡易,特別適合沒興趣學習新工具的記者以及那些無法負擔昂貴視頻剪輯軟件的落後地區媒體。這個工具可以在很多地方推廣。”

4

如何利用技術創新切實解決問題,是本次比賽的挑戰。評委、《華爾街日報》的顧蔚說:”贏家其實很難選,我們幾個評委討論了快一個小時,因為要在創新和實用中平衡不易。”

除獲獎團隊,其他隊伍的作品創意也令人耳目一新。

財經視頻太長太無聊?互動有妙招

5香港老牌財經報紙《信報》英文網站EJ Insight的資深記者攜手蜂巢設計工作室的設計師、香港本土開發者社群Code4HK的程序員,搭建以提問為基礎的財經問答視頻應用”BizQ&A”,以記者提問、專家短視頻回答的方式呈現讀者感興趣的財經話題。讀者可以在平台上提交話題,記者參考話題後,選定簡潔明了的採訪問題,並在平台上發布。專家根據這些問題,錄製不長於30秒鐘的視頻,專門解答。

用戶打開APP時,映入眼帘的是一連串財經熱點問題。選擇感興趣的問題, 就可以看到一個大的視頻合集,包括專家的解答視頻和設計師與記者協作完成的財經數據可視化交互。作品使用的技術包括Python,Abode Illustrator和視頻剪輯工具。

點贊寫評論太單調?來個性化定製吧

新聞視頻的互動方式很有限,一般只能點贊和添加文字評論。廣州的圖政數據工作室團隊希望增強視頻新聞的互動性,推出了”Online Workshop Cinema”,為用戶提供多元的視頻評論方式,譬如添加圖表和數據、自己錄製的視頻,參與互動評論。該產品還有不同的場景模式供用戶選擇。根據喜好,用戶可以加入不同場景模式,譬如專家組、辯論組、搞笑組等,與該場景下的用戶一起互動交流。該作品用到的工具包括html5、javascript和JSP。

6
讀新聞文章太累?換成視頻看!

閱讀新聞文章太費神?香港端傳媒的數據實驗室製作的工具”news2video“給”懶蟲”們提供了一條捷徑。這個由一個輸入框和一個轉換按鈕組成的簡單網頁,能夠把帶有圖片的新聞文章快速轉換成視頻,方便觀看。

進入網頁後,用戶只需輸入新聞文章網址,按轉換鍵,新聞文字會自動轉成機器生成的語音,配圖則成為視頻素材。點擊播放視頻,就能在看到圖片同時,聽到相應的新聞解說。輸入網址後,用戶還可以選擇轉換視頻的格式。所用的技術工具包括Python、HTML5、JavaScript、ffmpeg (H.264)、jupyter、Image Magick和text-to-speech (文本到語音識別技術)。

7

*查看作品原型:http://project.initiumlab.com/news2video/genhk2015/

一些團隊選擇以全景視頻作為載體,展示其多元化應用。

到哪兒都排隊?一起報道擁堵吧!

到學校坐地鐵排隊太久?周末餐廳吃飯要排長隊?香港大學校園科技報紙Tech HKU團隊深感同學們平時在平日校園餐廳、地鐵站遭受排隊之苦,開發出一個叫Crowd Report的產品,提供平台,在校園或餐廳的用戶可以上傳6﹣10秒的全景視頻,記錄地理位置。軟件即可分析拍攝的排隊視頻,估算排隊人數,焦急排隊的你就能一手掌握實時人流情況。為了實現此功能,該團隊運用了Android studio、,Node Js、,Express Js、,Mongo DB和Javascript技術。

8

想感受新聞現場?虛擬全景式報道給你新式體驗

擁堵不是校園專利,也是大城市交通的痼疾。深圳新聞網團隊就以擁堵的深圳交通為例,展示如何通過360度虛擬全景式新聞報道,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新聞事件。他們在全景場景中嵌入視頻、圖表、照片、文字等相關內容,讓網友直觀接觸新聞。例如通過深圳虛擬全景圖,在幾個早高峰交通擁堵點分別建立全景模型。深圳新聞網的記者認為,這類報道可以用於大型活動,如最近舉辦的深圳馬拉松、城市規劃項目,以及公共場所指南。他們運用的工具包括全景工具720雲, html5,百度地圖API,Premiere。在製作視頻時,還會用無人機航拍,配以延時拍攝技術。

9

*查看作品原型: http://last.sznews.com/editorslab/index.htm

想知道今天北京空氣怎麼樣?來眾籌視頻新聞吧

人民大學新聞及傳媒學院的參賽團隊則緊追新聞熱點。針對北京霧霾問題,他們做了名叫“北京的空氣”(Air in Beijing)的公民記者項目,可供用戶上傳北京各地區空氣狀況的文字、圖片、視頻,嵌入北京市地圖,實時記錄北京各地霧霾狀況。此外,他們設想從用戶生產的視頻中取材,做成短新聞,以實現”眾籌新聞”功能。該作品使用html、javascript和視頻剪輯等工具。

10
*查看作品原型:http://slrxxx.github.io/bjair/

本次香港站比賽的主題是視頻新聞。主辦方給出四點評判標準:編輯創新、用戶體驗、延展性和實用性。兩天比賽包括半天工作坊講授和一天半的產品構思創作時間。每個團隊的記者、程序員和設計師就開始構思並製作產品。比賽要求每個團隊在第一天結束時針對要解決的具體問題提出方案,並用一句話概括產品。第二天,每隊的記者、設計師和程序員通力合作,在短短一天內製作出產品原型或效果演示。每隊做了一分鐘展示,回答三個問題:項目名字、要解決的具體問題、如何解決問題(一句話概括項目)。

前湯森路透中國區主席、評委David Schlesinger說此次比賽的作品讓他印象十分深刻。他在社交媒體上說比賽隊伍展現了亞洲新聞的未來。

今年的全球數字新聞媒體大賽總決賽已在巴塞羅那舉辦,主題是”可持續發展”。全球分站比賽的冠軍隊伍進行決逐,國際新聞時事電視台France24RRFI的合作團隊獲得冠軍,作品是叫地球預警(earth alert),整合用戶上傳的社會、經濟和環境一體的預警內容。港大新聞與傳媒研究中心總監陳婉瑩教授是四位總決賽評委的一員。

點擊此處查看大賽首日乾貨分享。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