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到來,媒體生產形式愈加多樣,信息量爆炸式增長,假新聞和誹謗內容屢見不鮮。一些國外媒體由此創製了事實核查機制和核查新聞項目,以提高可信度和公信力。例如美國的PolitiFact, Fact Checker和FactCheck.org,果殼網的“謠言粉碎機”和其子站“流言百科”(詳情可參閱杜克大學的Reporters’ Lab的數據庫,其囊括了全球事實核查的站點)。伴隨着2016年美國大選的臨近,民眾對於政客言論的真實性更加關注,更多的媒體也投入到了此類新聞的製作中。

杜克大學的Reporters’ Lab的數據庫
何為“事實核查型新聞”?目前它的生存狀況如何?新聞從業人士對它有何認識?美國新聞學會(American Press Institute)發布的調查分析文章一一為你揭開答案。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RUC新聞坊”,點擊此處,還能獲取屢獲大獎的瑞典公共電視台Mission Investigate節目採用的“新聞事實核查清單”,告訴你新聞如何既保持準確度又發揮其功用。
一項新調查顯示,大多數來自美國院校的新聞與傳播專業的學生都認為,事實核查型新聞(Fact-checking Journalism)能夠有效改善政治話語。事實核查型新聞是一種較為新穎的報道方式,用於政治問責報道。
這項由美國新聞學會和22所大學聯合開展的調查顯示:約有65%的新聞和傳播類專業的畢業生都認為,“事實核查”是一種有效的新聞形式。支持這一觀點的畢業生年齡各異、從業媒體的種類也不同,甚至一些不在媒體工作的畢業生也同樣支持該觀點。
這項調查據稱是美國歷史上對於新聞學院畢業生所進行過的樣本最大的調查,超過1萬名畢業生參與到了此次調查中。調查的其中一項內容就是了解被調查者對於“事實核查型新聞”的態度。在這項調查中,“事實核查型新聞”被定義為:“新聞機構製作的一類以某一特殊標題命名的內容,這類內容可對政界人士和政府官員表態的真實性進行評價與判斷。”
這項調查於2015年4月到6月展開。調查結果顯示,15%的受調查者認為“事實核查型新聞”非常有效;另有50%的受調查者表示這種新聞比較有效;9%的人認為這種新聞沒有用處;而另有11%的人則認為,他們不清楚這種新聞是否有效。
注:上圖展示了受調查者對於“您認為事實核查型新聞有效嗎?”的回答,調查結果如下:非常有效-15%;比較有效-50%;不清楚-11%;比較無效-6%;非常無效-3%;沒有想法-15%
儘管贊同這種新聞的人比較多,然而只有少數人表示他們所在的新聞機構會以事實核查為其特色內容,或者至少能給這種監督政治言論的內容冠以一個可識別的名稱。
在受訪的新聞領域從業者中,有17%的人表示,他們所在的機構以專門的事實核查型新聞為內容特色。有61%的人則表示,他們所在的單位沒有專門去做此類新聞——最不可思議的是,其中竟然還有22%的人表示他們根本沒聽說過這種新聞。
注:上圖展示了受調查者對於“您工作所在的機構製作事實核查型新聞嗎?”的回答,結果顯示:11%的人表示,所在的機構製作專門的事實核查型新聞;6%的人表示,所在的機構僅在大選時期製作這類新聞;55%的人表示,所在的機構沒有專門製作這類新聞;22%的人表示,他們不太清楚。
調查還發現,那些聲稱自己機構做專門的事實核查新聞的人中,有11%的人在商業公司工作,他們的事實核查多集中於監測關於他們公司或者行業的政治措辭和媒體報道;6%的人從事教育行業,應該是指一些高校的合作夥伴與媒體一起製作這類新聞;另有5%的人表示他們是為智庫、政黨團隊和其他政治相關領域工作。
然而,這麼多的新聞從業者都不清楚他們的機構是否提供事實核查型新聞,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下記者和讀者都感到困惑的一個問題:到底什麼是 “事實核查型新聞”?
新聞業的“事實核查”運動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初。起初,這一制度被運用在電視廣告用語的監測上。2007年,出現了一個或許迄今為止最知名的政治言論核查品牌“PolitiFact”,這也為“事實核查型新聞”注入了新的發展動力。目前,PolitiFact在美國8個州都有分支。2003年,總部設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FactCheck.org開始運營,網站採取非盈利形式,可為人們提供國家熱點事件或話題的事實核查服務,同時,網站的內容也免費對所有新聞機構開放。
2011年起,《華盛頓郵報》的事實核查欄目(Fact Checker)成為其一大特色。此外,一些相對較小的新聞媒體,例如《亞利桑那共和報》的“亞利桑那事實核查”欄目(AZ Fact Check)和丹佛庫薩電視台的“驗證真實” 欄目(Truth Test)都堅持對於政治和其他類別新聞進行全年的事實核查。
在這些製作“事實核查型新聞”的機構中,員工對於此類新聞的支持度相對更高。83%的員工認為事實核查能有效地監督政治言論。其中,21%的人認為非常有效,其餘62%的人認為比較有效。
相反,在那些不製作“事實核查型新聞”的機構中,只有14%的人認為這一制度非常有效,52%的員工認為比較有效。
注:上圖結果顯示,在製作“事實核查型新聞”的機構中,員工對於此類新聞的支持度相對更高。21%的人認為非常有效,其餘62%的人認為比較有效,兩項支持率均高於不製作此類新聞機構的員工對此類新聞的支持率:14%和52%。
一些記者所在的機構沒有“事實核查型新聞”,他們認為主要是受到資源的限制。
-
“我覺得製作這類新聞的想法很好,但是我們人手有限。”
-
“我們沒有這類新聞,但我個人很希望製作。”
-
“如果要做的話,我們就需要每天不停地搜集各種信息。然而,我們並沒有那麼多時間去深入探究這些話題,雖然我們應當這麼做。”
一些人表示,他們的機構目前停止了事實核查的內容,儘管不太確定停止的原因是因為這些機構認為這樣做的價值不高,還是出於節約資金和資源的考慮。一些在新興的吸納用戶參與的機構中工作的被調查者對事實核查非常感興趣。在這類被調查者中,有88%的人認為這類新聞有效,而其中所在機構已經具備此類新聞或者正在從事類似報道的被調查者中則有接近91%的員工贊同“事實核查型新聞”有效。此次調查中將社交媒體和依靠社群生產內容的機構(譯者註:此處指類似知乎這樣的擁有某個具體主題的、長期穩定地通過互動來生產內容的網絡空間)都納入此種新興機構。
這一數字十分有趣,因為社交媒體上的錯誤信息是新聞業的一個重要問題。美國新聞學會之前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在社交網站推特上,錯誤信息的傳播速度超出正確信息的3倍多。
新聞業的挑戰與機遇
這次調查的樣本數量大,我們因而也能得出一些有趣的交叉分析的結果。例如:對那些工作在設有“事實核查型新聞”機構的新聞工作者們而言,這會不會改變他們對新聞業的看法?再例如:這些新聞人是否比那些不做事實核查的新聞機構的人對於新聞業的發展前景更樂觀?亦或是對於新聞業所面臨的挑戰有不同於他人的看法?
答案基本是肯定的。和其他人相比,在擁有“事實核查型新聞”的機構工作的新聞工作者的確對於新聞業的現狀有着不同的看法。例如,在調查中發現,57%的新聞專業畢業生覺得當下新聞業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網絡上充斥着觀點和虛假消息”,然而在上述機構的被調查者中,只有43%的人選擇了這一選項。
那麼這些人對新聞業的未來發展是不是也更樂觀一些呢?答案依然是肯定的。調查顯示,在這類群體中,29%的人認為新聞業正在朝着積極的方向發展。而沒有事實核查型新聞的機構中被調查者對該觀點的認同度則為21%。
或許正如人們推測的那樣,那些對於“事實核查”持懷疑態度的人也同樣對新聞業的發展方向持懷疑態度。在認為“事實核查”無效的被調查者中,有32%的受調查者認為新聞的質量正在大幅度下降。相比之下,在認為該制度有效的被調查者中,只有22%的人認為新聞的質量在下降。
此外,在以“事實核查型新聞”為特色的機構中,員工們更傾向於認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會使新聞業受益,這一比例達到73%。他們認為科學技術的發展讓人們能夠用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來講故事。相比之下,在未設立此類新聞的機構中,被調查者對這種科技積極效應的認可度僅為63%。
具有事實核查型新聞機構的被調查者更傾向於將新聞視作一種“雙向的對話”。他們也更傾向於認為,當下新聞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媒體機構應該進行自我反省,它們應該更快地適應新的發展趨勢。
美國新聞學會今年早些時候發布的一項調查表明,事實核查型新聞正在逐漸地普及。調查顯示,2008年到2012年期間,在美國媒體中,事實核查型報道數量增加了300%。然而,調查也揭示了另一個現象:絕大多數新聞機構並沒有為此類內容設立專門的名稱。這類新聞理念新且普及度不高,導致很多人對之產生了誤解:
-
“我用傳統的方式來核實新聞,我不熟悉這種新聞。”
-
“案頭編輯會進行全面的新聞核實。”
-
“這個問題不是針對自由撰稿人的。”
-
“這對我來說沒有什麼用,因為我不進行政治報道。”
-
“事實核查是律師該做的事。”
對於新聞核實這一概念的誤解或許也導致了一些人對於這個問題根本不理解:16%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不確定、沒有觀點、或是根本就沒有回答。
對於“事實核查型新聞”是否有效的問題,年輕的受訪者比年長的受訪者更難提出自己的看法。在21歲到34歲的受訪者中,32%的人表示,他們對於核實新聞沒有什麼看法;這一數字在55歲及以上的受訪者中是18%。產生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是年輕受訪者對於事實核查這種新聞報道方式缺乏認知。
新聞技能和事實核查
同樣,將具備“事實核查型新聞”的機構被訪者和不具備此類新聞的機構被訪者相比,他們對於各種新聞報道技能的重要性的認識也有所不同。
以下是兩種機構的新聞人對於不同新聞報道技能的重要性的認識對比:
結果顯示,在製作事實核查型新聞的機構中,新聞工作者對上述五項要素的認可度都相對更高一些。
原文作者:伊麗莎白(Jane Elizabeth)、洛森斯迪爾(Tom Rosenstiel)、伊凡琴(Maria Ivancin)、洛克(Kevin Loker)、萊西(Stephen Lacy)、宋德曼(Jeff Sonderman)、耶格爾(Katie Yaeger)。
原文鏈接
原文發表日期:2015年10月27日
RUC新聞坊譯者/編輯:張放
深度網編輯:周煒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