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查社會權力分配與運作,拷問重大事故背後的利益與責任,關心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個體命運——任何時代,深度報道都有其存在的意義。
RUC新聞坊的夥伴們特此邀請八位人大新聞學院新聞系的老師推薦他們眼中2015年印象深刻的深度報道,看他們如何解讀新聞價值。點擊文章標題即可查看報道原文,大家還可在文末點擊微信版,即可選出你們最青睞的深度報道哦!點擊文末鏈接,也可查看深度君為您總結的2015全球優秀調查報道。
(註:推薦順序依照報道發布時間排列)
1.權力獵手郭文貴
媒體:財新傳媒
作者:崔先康、於寧、劉冉
時間:2015年3月30日
推薦人:劉萬永(中國青年報高級記者,本院碩士研究生業界導師)
推薦理由:關於盤古大觀的爭奪,幕後有驚心動魄的故事。財新的報道把這個權錢結合的故事獨家、完整地呈現給讀者。
2.大興安嶺殺人事件
媒體:時尚先生Esquire
作者:魏玲
時間:2015年6月10日
推薦人:許穎
推薦理由:優秀的非虛構寫作作品!
媒體:新京報
時間:2015年8月
推薦人:劉萬永
推薦理由:天津港危化品爆炸事故無疑是2015年損失最為慘重的事故,進入2016年也沒有報告出爐。事故發生後,新京報派出多批記者,連續7天將事件報道放在頭版,刊發了數十版圖文報道。相關報道不僅數量多,而且挖到了很多獨家猛料,體現了卓越的團隊作戰能力。
4. 失控的“炸藥包”——瑞海公司調查
媒體:新華社
作者:牛紀偉、鄧中豪、付光宇、李鯤、翟永冠
時間:2015年8月19日
推薦人:許向東
推薦理由:事件重大,被關注度高,權威媒體報道及時,填補真空避免謠言四起。
5. 犧牲
媒體:中國青年報
作者:張國
時間:2015年8月22日
推薦人:張征、潘曙雅、劉萬永
推薦理由:在對“8. 12”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故的報道中,中青報選擇了報道在災難中犧牲的消防員,去展現災難對普通人帶來的傷害。這些消防員的故事可能是最慘烈的,因為他們最先犧牲,而且他們特別年輕。這篇報道體現出《中國青年報》的家國情懷和對底層社會的關懷,關注底層人的生命。寫作手法很成熟,給人很質樸的感覺,沒有過多的渲染。(張征)
8. 12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故是去年重大的新聞事件,很多媒體從不同角度對事故進行了調查報道。《中國青年報》則從一個相對微觀的角度的出發,發揮了其特稿寫作的特長,完成《犧牲》一文,通過其熟練地非虛構性寫作方式細緻地還原了在那場災難中消防員犧牲的故事,是難得的較感性和柔軟的報道角度。《犧牲》在文字上做到了很好地細節展現及故事化的敘事,但又非常有分寸,做到了客觀真實地還原新聞事實。(潘曙雅)
同樣是天津港爆炸,中國青年報的《犧牲》記述了消防員的犧牲,以直抵人心的白描書法,不動聲色地寫出了最深的情感。(劉萬永)
6.生在美國
媒體:騰訊
作者:張慧聰、吳家翔等
時間:2015年11月12日
推薦人:任悅
月子中心主要分布圖。(製圖鄒怡)
一路向北:15天4000公里,澎湃新聞全程記錄難民歐洲逃亡路
媒體:澎湃
作者:陳榮輝、吳艷潔、鄭怡雯等
時間:2015年12月
推薦人:任悅、方潔
推薦理由:這兩個都是視覺部門主導的作品,比較電影的融媒體作品,業內反饋也都很好。融合照片、視頻、圖表,甚至配合線下展覽,用豐富的視覺信息響應當代讀者的需求。(任悅)
展現中國媒體對重大國際問題的關注。前方的記者採訪與原創性寫作,後方的資料挖掘與信息整合設計,兩者合作構建了一種融合形態的深度報道。PC端設計簡潔明朗,移動端設計便於分享,是深諳新媒體時代傳播特點的新形態的深度報道。(方潔)
7. 那些被北京趕出去的孩子到底去哪裡上學了
媒體:中國新聞周刊
作者:楊迪、劉子倩、高敏等
時間:2015年12月
推薦人:李沁
推薦理由:北京為治療“城市病”痛下狠手,“以學控人”,影響了一大批外來務工子女的就學路徑。文章以控制城市人口的新政出台為背景,記錄了在燕郊河北附近陡然形成的“環北京教育帶”,以及被迫寄生其上的“候鳥學生”群體。作者重點采寫了在京奮鬥多年、面對緊縮政策疲憊而無奈的年輕家長,他們在沒辦法中找辦法,期待着未來政策的改善。這是個難以說對與錯的狀態,對城市來說的“陣痛”,卻可能為一些孩子和家長造成“終身之痛”,誰該負責?
點擊微信版文章,可在下方投票哦!
還想知道2015全球優秀的深度報道有哪些?請戳右邊:《2015全球調查報道精選:有好故事,高牆並非不可撼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