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科方法做出好新聞?2015菲利普•邁耶獎背後的“精確新聞”

Print More

隨着新聞內容豐富度不斷提升,事實查證難度加大,新聞人的調查手法也在求新求准,於是出現了像菲利普•邁耶那樣的記者。他們在新聞資料的收集和分析過程中加入社會科學實證研究的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二手數據分析(Second hand Data Analysis)以及調查(Survey)等量化研究方法,采寫了大量的新穎報道,推動了“精確新聞”的發展。

那麼新聞如何才能有效融合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優秀報道都是怎麼做的?這種方法存在着什麼問題?深度君此次向您介紹的,是專為嘉獎利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進行報道而設立的菲利普•邁耶獎、該獎項2015年的得主,以及對“精確新聞”實操方法和關鍵問題的梳理、分析。


什麼是菲利普•邁耶獎和“精確新聞”?

菲利普•邁耶獎(Philip Meyer Award)用於嘉獎使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所做的最佳報道,由美國調查記者與編輯協會(IRE)和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新聞學院共同頒發。

meyer_logo_small

看名字不難發現,本獎項以北卡羅萊納大學榮休教授菲利普•邁耶(Philip Meyer)的名字命名,正因為他是“精確新聞報道(Precision Journalism)”的開創者。所謂“精準新聞報道”,是指基於社會科學量化研究方法而進行的新聞報道。1967年,時任《底特律自由報》記者的邁耶利用計算機,對437位黑人的抽樣訪問調查進行分析,寫出了系列報道《十二街那邊的人們》,並於次年獲得普利策新聞獎。【1】人們由此認識到,精確新聞可以主動且客觀地反映現實、充實傳播內容、反映普遍民意、提供決策依據,具有巨大的傳播價值和社會意義。此後,“精確新聞報道”逐漸在新聞界得到認可並獲推廣。

2

邁耶所著的《精確新聞報道》一書於1973年出版。該書聚焦于越來越多新聞人使用社科研究方法製作優質新聞的趨勢,是新聞業經典著作之一。邁耶把“精確新聞”定義為“將社會科學和行為科學的研究方法應用於實踐新聞的報道”。他認為,“精確新聞擴大了記者的工具包,使記者可以接觸到以前無法了解的、只能粗略訪問的或是受到審查的主題。這對於了解少數民族和持不同政見者團體的代表起了很大作用。”【2】結合計算機技術,精確新聞的發展促進了新聞準確度和效率的提升,同時也催化了計算機輔助報道和數據新聞的到來。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以《北京青年報》的《公眾調查》(曾用《精確新聞》為名)、《中國青年報》的《青年調查》(以前的《調查•觀察》、《輿情》)專欄、《解放日報》的《百分比新聞》、央視《中國財經報道》的《每周調查》節目為代表的欄目推動下,精準新聞在中國也日漸發展起來。【3】

今年誰獲獎?

一項數據調查報道因揭露佛羅里達州中部部分學校重拾“隔離制”,令黑人學生學業受損,而摘取了2015年“菲利普•梅耶獎”的頭等獎。此外,探究“美國城市族群人口多樣化”,以及“控制美國最高法院訴訟複核的少數律師”等兩項調查分獲二三等獎 “菲利普•梅耶獎”評審團主席Steve Doig稱,今年獎項競爭格外激烈。

“今年眾多入圍作品都很棒,這說明媒體正越來越多地使用複雜數據分析。”IRE執行總監Mark Horvit表示。“這些獲獎新聞人的作品和全球其他優秀作品所覆蓋的領域,正在改變整個調查報道的格局,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數據驅動新聞所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及它如何通過眾多方式為變動中社會帶來啟發、揭露那些未能服務於公共利益的系統弊端。”

那麼本次獲獎作品都做了哪些調查?為何意義如此深遠?

頭等獎的獲得者是《坦帕灣時報》團隊的報道《“不及格”孵化營》(Failure Factories,由Cara Fitzpatrick,Michael LaForgia,Lisa Gartner,Nathaniel Lash 及 Connie Humburg共同完成。

1

該團隊用統計分析和數據線性回歸分析了大量記錄,展示了在皮尼拉斯縣多所學校中,固定的“入學隔離制”是如何導致非洲裔兒童成績下降,各科目考試不及格率遠超佛羅里達其他地區的。團隊展開一系列調查,聚焦學區官員為何不能為學校的成功提供必要幫助。評審團對記者歷時18個月的嚴謹報道、采寫表示讚賞,並指出:過去數十年來,已經有社會科學研究分析種族隔離學校中出現的狀況,此項報道是對相關研究的一次強調。

由來自《今日美國》的Paul Overberg,,Sarah Frostenson,Marisol Bello,Greg Toppo和Jodi Upton完成的調查報道《美國面貌的改變》(The Changing Face of America奪得了二等獎的殊榮。

USA Today

該項目調查了美國3100多個縣1960至2060年間(預計)的種族和民族多樣性指標,展現出一幅橫跨百年的美國人口光譜變遷圖。記者通過研究結論說明,從前只在南部幾個州和墨西哥接壤地區出現的多種族聚居現象已廣泛蔓延,直至如中西部和阿巴拉契亞山脈等地區。《今日美國》所屬的甘尼特報業旗下100多份報紙和電台節目對上述發現進行了報道,而這些調查結果同時又成為各地記者的新聞線索,引導他們挖掘能夠展現本地人口和族群變化的好故事。

評審團將三等獎授予路透社的作品《回聲室》(the Echo Chamber,該項目由Joan Biskupic, Janet Roberts和John Shiffman完成。

在向美國最高法院申請複核的上訴狀中,路透社的團隊分析了9年里超過14400條記錄的特點。結果顯示,高院最終受理的案件中,有43%都僅由少量固定的律師參與聆訊。這一小批律師的數量,甚至還不到此類案件代理律師總數(超過17000人)的1%。進一步的報道指出,上述精英律師與高院法官們有着密切的私人關係,其中約半數曾經擔任法官們的書記員。同時,這些律師中的絕大部分,都是代表大型公司的利益。

如何用社會科學方法做新聞?

精確新聞在前期調查中需要嚴格按照社會學的專業方法進行程序設計,包括新聞選題、文獻綜述、假設檢驗、查閱二手資料等等;同時,要採用精準的抽樣、問卷調查,用例如SPSS等專業的數據分析軟件作為輔助,從龐雜的數據中尋找關聯、挖掘發現。

精確新聞的報道手法介於新聞學和社會學之間,如果使用不當就會出現問題。德國緬茲大學傳播學教授紐曼曾指出,新聞記者如果缺乏完整的社會科學訓練,可能會產生五方面問題:1.對“必須滿足什麼前提,才能使測量更可靠”的要求模糊不清;2.不了解預測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意義;3.不了解訪問在收集新聞材料和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中的意義之不同;4.無法以概率方式思考,不習慣通過系統的比較獲得知識;5. 對相關性和因果性的分別認識不清。【4】同時,若是在報道中頻繁使用數據,文章則會面臨數據堆砌所帶來的可讀性不強、信息加工欠精細、內容表達單一等問題。

因此,保證新聞準確、生動,便成為優秀精確新聞的標準,而由此發展出來的數據新聞則很有可能解決這一問題:數據新聞不僅引導着新聞思維的轉變,還能推動新聞預測性報道的發展;報道將從探究“為什麼”轉變為描述“是什麼”,並可實現與讀者的互動,極大地提升了報道的可讀性。

參考文獻:

【1】 喻國明:《從精確新聞到大數據新聞——關於大數據新聞的前世今生》,《青年記者》,2014年第36期
【2】 喬納森•格雷 露西•錢伯 莉蓮•博納格魯編:《數據新聞手冊》,O’Reilly Media,
http://datajournalismhandbook.org/chinese/intro_3.html
【3】 田苗苗:《論精確報道的優勢及劣勢》,《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
【4】 劉曉紅:《精確新聞報道:現狀、問題和教育》,《新聞與傳播研究》,1998年第1期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