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調查,先懂行:《新京報》資深記者的報道心得

Print More

如何在不同領域做出專業的調查報道?有過公司、金融資本、官場、醫藥等領域調查經驗的《新京報》記者封莉寫出了《李曉梅的隱秘斂財術》、《國師曹永正的搖錢樹》等優秀報道,坦言記者需要懂得行業知識、警惕線人一家之辭,抽絲剝繭、揭露真相。深度君經授權轉載封莉新京報傳媒研究(ID:xjbcmyj)撰寫的文章,看記者是如何憑藉行業知識找到線索源頭。


周永康系列案報道刊出之後,報社傳媒研究院約我寫記者手記,我猶豫多日,因為眾所周知,這類調查報道的深入,必然獲得很多人的幫助,保護他們遠比寫作、發稿更重要。

4

封莉采寫的調查報道《周氏兄弟:被庇護的“生意經”》

之前,關於周案,財新等我所敬佩的同行,進行了長期、大量人力物力投入的調查,推出了優秀的報道。這樣題材的調查,查到信息及簡要情況難,深入則更難。

幸運地,我有了深入的機會。

剔除不能公開的,其實剩下不多。

2

封莉采寫的調查報道《“國師”曹永正的搖錢樹》


懂,才能發現問題所在

以前,我的本行是做公司調查,兼做金融資本、官場調查。跑過政經、產業公司條線,也曾就職於房地產公司、醫藥公司中層,還混過一小段政府機關。

提起這些經歷,並不是顯示自己閱歷豐富,而是我做調查報道,並不靠線人,而是基於懂一些行業,在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發現問題是什麼,問題在哪裡,然後因為懂行而有巧妙的取證方法。

這懂,並非是指媒體泛泛的懂,而是各行業實際操作的專業的懂。

舉個例子,2007年初夏,我剛從地方來到北京,在剛改版財經的《華夏時報》工作過一小段時間,平生第一次做公司。我到華夏的第一天傍晚,編輯讓我做大寶收購案,我說自己沒跑過日化,一個人也不認識,怎麼做?編輯說要求不高,只要你給那幾家日化打電話,他們哪怕回答個不作評價或者沒有消息發布就行。

當時各媒體都是這麼做的,我再這麼做,還有什麼意思呢?

於是我當晚打了一個電話,便獲知了進展和情況,第二天中午交稿,編輯和領導都高興壞了——我竟然在半天時間挖出底來了!我要了商務部下屬主管協會領導的電話,問是否收到了部里下發的調查函?調查函的內容是什麼。

於是我獲知了大寶收購事宜已進入政府程序,即商務部審批階段。也就是說,經過了國資委等相關部門的審批,這是政府審批最後一道關口。這就表明,不僅受讓方強生已經確定,且雙方的交易方案亦已達成,並且還獲知了主要條款的內容。

大寶收購案我能做出來,正是因為我比較懂國資出讓、外資收購等相關專業知識。

我想,在做調查時,最重要的不是如何取證,而是發現問題是什麼,問題在哪裡的能力。懂的人,可能沒取證之前就知道事情的真相是什麼。取證,也因為懂,才會有巧妙方法。

shutterstock_354505586-700x467

2009年初,我在《求是》的《小康》雜誌工作,領導給了份特簡單的任務:半年前信陽別墅被媒體曝光,讓我去看一下後續是否處理,拍點照片回來。

半年多前,媒體發現了信陽市給廳級官員建的別墅,雖然各大媒體報過,但政府否認了,說是市場化行為,是商品房,不是供給官員們的。之後也不曾聞有過處理。

我去別墅一溜達,建成一年多了,房子不曾賣過,一直空着,因為熟悉房地產公司運作,我覺得這別墅的開發商絕非一般。

於是,我拎出了由一群各局局長股東組建的別墅開發公司;對材料上兩個公章單位產生懷疑,又拎出區委書記等幾個區領導組成的開發商。查實每個人的身份,也用了巧妙的方法。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2011年4、5月,我做過一個“鐵道部改革”的題。領導看到一則“2011年10月10日,鄂港鐵路已經由鐵道部立項”,“鐵道部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了這一消息。發布會上,鐵道部部長盛光祖表示,由純民營公司投資建設的鐵路,這是第一條。”要我把這個做成鐵路改革的一個典型,然而我打開該鐵路運作平台的官網,看到很多八杆子打不着的部委領導擔任職務或名譽職務,意識到這肯定是個騙子運作的騙子項目。然而後來因為做別的稿子出差而耽擱了。到8月份,該騙子項目被每日經濟新聞曝光了。

新京報最初做白瑪奧色法王的題時,恰好我去單位辦出差手續,當時正和部門領導說話,相關的記者來彙報說,那公司掛出來很多領導和明星兼任名譽職務,我說,這怎麼聽着像騙子啊。記者說,都有照片呢。我說,那就更是騙子啦!後來的情況的發展,也證實了我那時的判斷。

做調查記者,即使不精通幾個行業,至少要熟悉官場和企業,了解他們的行為、做事和心理,就會從中發現蹊蹺和準確方向,不會被表面看到的所惑。

2012年,《康美謊言》的發現,也是因為我熟悉國土建設等整個開發鏈條相關單位各部門的工作,此前媒體研究人員及機構研究了三個月公告都沒發現問題是什麼,而問題的關鍵點在哪裡,我一下便發現了。先懂業務,才能看懂財務。我懂得一些相關交叉行業,這也是為什麼我這“半瓶子財務”,還能看出財務專家看不出的問題的原因。

再比如《資和信發達的秘密》,秘密完全從財報看出來的。與近來被調查的“e租寶”類似,財報顯示,大量客戶資金被隱秘挪用了(當時原單位不允許記者自己分析,只好假借分析人士來寫)。

2011年秋,我曾發現並調查過一個類似“e租寶”的案子,騙子公司北京中銘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在項目包裝上比“e租寶”更具偽裝性和高大上。其以高額利息為誘餌,虛構收購項目,用與其公司不相干的他人公司作廢合同,通過民生、華夏、包商等銀行託管並代銷甚至包銷的方式,僅本人查實的數額就達兩三億資金。由於某種原因,該文直到2013年春方始發出。

2011年我所調查的這家,可怕之處在於:各大銀行是它虛假項目的融資渠道。

令人遺憾的是,現在真正懂得上市公司調查的專業媒體,太少了。更令人遺憾的是,有些近幾年入行的新采編們,只希望得到機緣獲得料,而不願意花大量時間學習紮實的知識技能。

3

封莉采寫的調查報道《蔣潔敏妻子斂財的“夫人”路線》

 

警惕向你報料的人

這些年做調查報道,我還有一個很大的經驗:警惕向你報料的人,尤其更要警惕那些提供給你看似全的書面證據的。

2013年,一位自稱曾任三級警司的陝西省某縣人(自稱因向地方領導告狀鬧事被開除),找我告狀稱,他的兒子注射浙江天元公司假疫苗出事,他向公安報案,“天元公司和諾華公司夥同國家葯監局偽造了該疫苗的假批文”,並向我提供了看似非常全的書面證據材料:2002年縣衛生防疫站給他兒子接種的“流行性出血熱雙價滅活疫苗(I型+II型)”,居然與一種“腎綜合征出血熱雙價滅活疫苗”,批准文號相同,而且藥典里只有後一種,沒有前一種,並且提供了一份臨床試驗報告,是在前一種疫苗生產日期之後。

該告狀人自學了很多醫學知識,乍一聽完全有理。然而身為一名跑過醫藥的調查記者,有兩處讓我產生了懷疑:一是因這種疫苗出事告狀找事的,只有他一人,對於天元諾華和國家葯監局來說,會在他兒子出事後偽造一份假批文嗎;第二,雖然他所圍繞其提供證據所說知識聽着似乎正確,然而其實要麼是錯的,要麼只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提供的那份臨床試驗,上面明確寫着是疫苗後來改工藝時的臨床試驗,不是新葯試生產時的臨床試驗!至於該告狀人所控訴的疫苗“早產”問題,藥品每五年須再註冊,未必發證日期批准日期之前,這葯不存在。而且在那個時間段,這類疫苗曾根據國際通用規範過名稱。

 

雖然該控告未必確實,然而,因為憐憫孩子無辜,我還是想儘力幫助他。

b_vaccine我做了兩件事,一是查當年發改委的價格批准文件,在官網查到了1998年3月“流行性出血熱雙價滅活疫苗(I型+II型)”的價格批准文件。我把文件給他看,告訴他:你兒子注射的疫苗看來並沒有批文造假,也沒有早產,更不是試生產時的過期疫苗。他當時看了,也認可我的說法。

二是我到當地法院調了卷宗,發現卷宗里很多流行性出血熱雙價滅活疫苗(I型+II型)當年的文件、證書榮譽等等,並且卷宗里他的身份信息顯示,報料人一直是農民,根本不曾當過什麼警察。

隨後,和辦案法官、警察聊時,這些人特坦誠,告訴我的情況與他轉述給我的情況根本不同。相關證據顯示,他說了太多假話。

雖如此,我仍然想幫他,即使企業沒有過錯,個人畢竟比企業艱難。我告訴他,我不認識天元公司,但是如果我找找他們,也許能讓他們幫扶這孩子(辦案人員告訴我,在不能證明疫苗與孩子的病有關的情況下,天元給的錢實際不少,且承諾所有醫療費用,由天元出)。

然而不久,我因為不能按照他的意圖發疫苗批文造假的稿子,遭到了這人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威脅,並且此人在醫藥事故告狀人群體里,散播我收了葯企錢,還花了他三千多差旅費的謠言。

我的確花了三千多差旅費,可花的報社的錢,不曾花他一分錢。而且直到現在為止,我根本就不認識天元公司,不曾和這個企業打過交道。

不久,幾家媒體刊發了天元疫苗批文問題的稿子,甚至有的財經媒體的稿件是由專門跑醫藥的記者寫的,該告狀人所說的壓根不對的疫苗知識(非常多,在此不一一列舉),刊發媒體竟然沒個分辨。

我想,很多調查記者都遇到過報料人或採訪對象所言不實的情況,然而更要警惕的,是那些看似給你提供了很全的書面證據的人,那也許不是全部,對他不利的信息,他全抽出了;也許還有虛假成分。所以,無論對方提供了多全的證據,無論提供證據的是誰,身為記者,都要自行到相關官方渠道,取全書面證據。

很多時候,報錯了,對方不會來找麻煩,但是,如果我們不愛惜自己的羽毛,劣幣驅良幣,媒體就沒公信力了。

周永康情人調查經過

至於周永康案稿件,我就簡單談談其中一篇稿件——《李曉梅的隱秘斂財術》調查過程吧。

1

封莉采寫的調查報道《李曉梅的隱秘斂財術》

最麻煩的正是李曉梅,她是何許人也?身份、經歷這些一開始均不知曉。一位了解案件的朋友說,涉案公司她也有股份,但當時我沒信,直到後來查到李名下所有公司及擔任股東的公司,才發現果然如此。

從李曉梅的一個公司,北京宏港石油科技公司,我查到了她和股東的一些信息和對外投資的幾個公司。這幾個公司多與中石油系統有關,裡面也有涉案那家四川公司與李共同投資註冊的公司。

但李的生平尚不知道,經歷不知,人物不豐滿,怎麼辦?李的信息少且作假痕迹明顯,工作單位之間互相矛盾。也看不出幾位股東間有關係。

找到她曾填寫的已撤銷的國企的老領導和管人事的多位領導,說從無此人······

找到其北京公司註冊地,是老舊民房,層層轉租,住戶、物業門衛及鄰居均不知。

李另一住所信息,是部隊的房。按部隊公寓房管理規定,只有在此服役的軍人才會分房子,在本世紀初,親屬可以投靠落戶(後來就不行了)。

進而找到該部隊,但房子的住戶非李家。問遍鄰居,都說不認識李,問了樓長也說沒有過此人。後來通過某種途徑查了系統,系統里並無此人。

由於時間緊,部門領導催出差,因為李在外地這幾家利益輸出公司,都只是入股分錢而已,並不實際管理,所以只有老闆或相當高層才可能知道她。但萬一呢,萬一有人知道她的經歷呢?

到秦皇島和四川兩家利益輸出公司實地查訪,但相關高管並不知道李的經歷。

後來到南京,李和兩名股東,我認為肯定是比較親近的親戚(否則不會在靠上周以後,原來其他股東退出,這兩名股東入股)。找到了一個疑似其女性長輩的股東的家,不在,鄰居警惕地審問了我的目的身份,告訴了我老兩口的電話。

與鄰居的對話,透露出“老李的愛人張姐”這個信息,我立刻覺得這倆人就是李的父母。於是,我對鄰居說我找她的女兒李曉梅。隨機應變很重要,在覺得你確實認識這家人的情況下,一個單位工作過的鄰居才會告訴你一些東西。

接下來的電話非常重要,目的是確知這老兩口與李曉梅是否父母與女兒的關係。

打了多次張的電話,均不接。打老李的電話,接了,我巧妙地讓他說出了李曉梅是其女兒,股東李某是其二兒子,另一李某則是其大兒子。

雖然李家兒女早已不隨父母住,但畢竟會來看父母,再者鄰居從父母口中,仍會聽到兒女的情況。去打聽了幾次。當地區政府的宿舍樓,並不太好進。

儘管困難重重,我還是完成了這組調查。


作者/封莉 新京報深度報道部記者
來源/新京報傳媒研究(ID:xjbcmyj)
深度網編輯/周煒樂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2 thoughts on “做調查,先懂行:《新京報》資深記者的報道心得

  1. Thank you for another inmrvfatioe blog. Where else could I get that type of information written in such a perfect way? I’ve a project that I am just now working on, and I’ve been on the look out for such info.

    • Hi Cherry, many thanks for your support. We are there are several media outlets in China that produce good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reporting, like Caixin media, Beijing news—who did this investigation. You can make a monitoring list of them and look into their pieces. Good luck for your project!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