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放棄了調查報道?這一點想必很多人都想不明白,BBC的節目Newsnight和Panorama產出了不少優質的調查報道,而且在英國,BBC擁有最多的記者(大約4000人),比其他媒體都要多,但這4000人沒有一個在調查報道部門工作。這是為什麼?BBC的體制、定位、新媒體的衝擊,哪個才是主導因素?深度君授權轉載BBCNewsnight欄目的前主管Meirion Jones的文章,解析背後的真正誘因。
1.BBC工作人員對調查性報道的重視減少
BBC不是沒有出色的記者,它的確有,而且我也很幸運能夠在Newsnight和紀錄片節目Panorama與他們一起工作。BBC的駐外記者非常出色,能夠到達世界各地的事件現場,並能讓你關注千里之外正在發生的事,製作人也為這不遺餘力。國內新聞部也有很多工作人員,具備深度挖掘的能力,但他們經常花過多精力投入日常報道,沒有什麼新意。很多記者的注意力都不在調查性報道上。
反而在一些廣播站和電視節目組等其他地方,會有零散的記者在他們空閑的時間努力做新聞調查,但資助很少,而且通常還會遭受新聞主管的不滿。
甚至原本是作為調查性節目的Panorama,雖然有時會做出優質調查性節目,例如調查著名安保公司士瑞克保全(G4S)的僱員虐待年輕囚犯的醜聞,但是現在在分析上花費了大量時間。
2.調查性報道難度很大
這是BBC調查報道部門過去必須要做的:它需要滿足日常節目的需求,也需要做出深度問責的報道;需要一個由經驗豐富的調查報道記者組成的核心團隊,也需要點子好、人脈廣的其他記者,及時開展調查。
BBC的經理們喜歡寫議程類的新聞,因為這可以提前準備,像法院審判、議會討論等都是提前一周安排好的。這些事件都是可預測的,並且,如果投入一定的時間和資金,總能做出可以播出的報道,也能讓你報道的對象滿意。你還能得到額外福利——他們的公關團隊也有可能邀請你去吃午餐,參加聖誕晚會。
但是調查性報道並不是那麼輕鬆、有回報,麻煩事更多。你更可能被報道對象拉黑而不是參加他們的派對,你可能投入了資金卻一無所獲,或者你可能在搶新聞時被律師阻止。如果你做了報道,還有可能被報道對象毆打,被指控報道存在偏見。你也可能被告上法庭,被內部的人員埋怨,時間長達數年,然後向BBC信託理事會(BBC Trust)求助,也沒多少起色。
3.BBC內部人員的意見分歧
本世紀前十年,我受請起草設立BBC調查報道部門的安排計劃,思考如何將調查呈現在報紙上。我當時對設計部門藍圖、付諸實踐很感興趣,這是因為我們已經在BBC很受歡迎的Newsnight欄目做了小範圍嘗試。我之前在Today, World at One和PM這樣的廣播電台工作,一到Newsnight就感到很驚訝:原來電視製片人能做的新聞工作這麼少。製作電視新聞節目意味着預約嘉賓、保證工作人員到位、找到合適的配圖以及圖表排序等。比起挖掘新聞故事,這些事務已經成了我的工作主導。
但是這個關於調查報道部門的提案引發了誰是負責人和預算出自哪裡的爭論,在早期就被擱置了。從外部來看,BBC像是新聞界的巨無霸;但從內部來看,它更像電視劇《權力的遊戲》里的設定,充斥着封地爭奪、權力爭鬥,但忽視了外部威脅正步步逼近。
4.BBC的報道原則與調查性報道格格不入
BBC的內部文化也更易排斥調查性報道。BBC的官方原則是“國家應向民眾傳播和諧之音”,但還有第二條非官方的原則是“同時決定民眾對社會事件的了解程度”。報紙和其他廣播像第四頻道,託付律師們審查一些合規性問題。BBC通過政策部門(Editorial Policy unit)實行不同級別的監管,以此來提供指導方針,但記者們通常認為這是不必要的干涉和妨礙。我正在做一個學校性侵調查,政策部門告誡我不要直接上門找作案的戀童癖者,理由是此人去年已經被判有罪,直接找他可能侵犯他的人權。

BBC的報道畫面:Jimmy Savile在唐寧街。圖片來源:唐寧街
BBC的管理結構錯綜複雜,沒人知道誰說了算。有次,我看到三個時事新聞主管分別在重寫Panorama節目的文本,他們的級別高於編輯,但如果他們所有人都來管節目,就相當於沒人承擔實際責任。BBC砍掉了針對前BBC主持人吉米·薩維爾性侵案的調查,在毫無事實核查的情況下就播出了受害者對於前保守黨財務官員Alistair McAlpine的錯誤性侵指控,重大決策時的失誤使其飽受信任危機。
5.BBC的立場影響調查性報道
調查性報道的目標是讓權力承擔自己的責任,而最有權力的機構之一就是政府。人們問我BBC是否有傾向性,我的回答是根本上來說,不論什麼黨派當政,BBC都是親政府的。當然,不是每一篇報道都是支持政府的,但是整體敘事有此偏向。
上世紀80年代末,我在BBC第四廣播頻道的Today欄目工作。每當我播音時,就會準時收到保守黨主席Norman Tebbit的來電。他經常打電話來試圖影響節目的進程。在眾多因素的影響下,BBC變得有點唯命是從。
6.新媒體的調查性報道對BBC的衝擊
後來,像Buzzfeed、Vice和Exaro等新媒體在調查報道上都在衝擊着傳統媒體。新媒體的產品的質量參差不齊,但它們崛起的趨勢對傳統媒體來說確實是一個挑戰。這也不僅僅是因為新的新聞機構的出現,還因為其他意見領袖們推動調查領域發展,而此時的BBC已經從調查報道退居二線了。
過去半年,我在幫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建立一個調查性新聞部門,以後肯定還有更多非盈利機構開始做調查。這次機會讓我重新思考基本問題,思考需要什麼、有什麼資源、形成什麼架構,怎麼對待告密者以及制定什麼樣的規則。在綠色和平,我們達成一致:我們應該經常討論調查是否代表公眾的利益,是否可以因此使用欺騙或秘密記錄這樣的手段。但是新媒體和像綠色和平這樣剛剛涉足這一領域的機構,沒有像公共廣播機構這樣規矩嚴明。
新媒體確實有能力對它們認為不合理(但不能馬上證明)的事件做審前調查、尋找證據。它們對未來的發現結果無所畏懼。隨着BBC更加謹慎,即使新媒體可能需要與傳統媒體合作報道,它們還是會在報道上超越BBC,捷足先登。
綠色和平會完全支持告密者,但讓人驚奇的是BBC卻把這些人置於險境。在BBC工作期間,我一直對告密者說“如果你因為在我們的節目上所說的內容而被指控誹謗,BBC會在法庭上支持你”。然而在一些報道中,BBC並沒有保護好告密者的權益,沒有給予資金的支持,這讓告密者誤認為BBC不再支持他們。
那麼,如何讓BBC重返調查性報道?在我看來它需要保證對告密者的支持,並對造成傷害的告密者道歉,廢除政策部門和信託理事會。最後,它應該設立合適的調查部門,經費出自其他無用部門和辦公室經費的削減;全力支持這些留在公司的傑出的調查性報道記者。
Meirion Jones是調查報道記者和製片人,BBCNewsnight欄目的前主管。他曾以知名音樂主持人吉米·薩維爾性侵案的調查贏得倫敦新聞獎年度獨家報道獎,Twitter賬號:@meiriontweets。本文原載於openDemocracy,經作者授權刊載於全球深度報道網英文版。
譯文參考:百度新聞實驗室(ID:baidunewslab)
原文來源:the Global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Network
原文作者:Meirion Jones
譯文翻譯、編輯/崔昆陽
深度網編輯/周煒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