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的3月11日,日本發生里氏9級地震並引起東北部福島核電設施事故,截止目前約有1.5894萬人喪生,重建道路充滿荊棘。重災後,日本記者做出了不少有價值的災難調查,探索新的調查報道方式。想知道他們是如何追問政府責任、引起輿論監督的?總結了哪些災難報道經驗?請跟着深度君一起回顧他們的探索之路。
————————————————
為了紀念福島核事故和大地震5周年,眾多日本媒體推出紀念報道和專題。日本媒體NHK World推出了專題《地震:5年之後》,包含多個廣播和電視節目,其中就有紀錄片《探析學校生活——受海嘯衝擊的學校的一年》、《88小時:福島核反應堆熔毀紀實》、《停止運行的福島反應堆:進行中的抗輻射戰爭》,廣播節目《讓記憶永生》、《用新職業支持災區新生:菲律賓裔倖存者,5年之後》等。
其他媒體例如《讀賣新聞》、《朝日新聞》、《東京新聞》、《河北新報》、《福島民報》、日經中文網也都從多個角度報道紀念活動、當前核污染處理情況,以及受災地區是如何從災難中修復的。對於新聞人來講,日本媒體對於事故的持續跟蹤和反思令人印象深刻,他們承擔起輿論監督的責任,重視災難報道、“現場主義”的經驗,嘗試新發展模式的做法更是值得借鑒。
輿論監督者的奮起

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在日本討論核安全問題(來自國際原子能機構圖片庫)
一直以來,日本調查記者的身影在國際上並不活躍,也總給人一種溫和的形象。不過,在2011年福島核危機後,一向溫順如“哈巴狗”的日本媒體變成了兇悍的“鬥牛犬”,原因就在於人們對福島核電站的運營者 – 東京電力公司(Tepco)及政府隱瞞信息十分憤怒,強烈要求信息透明化。
駐東京的美國作家、調查記者Jake Adelstein發現,越來越多的批判報道出現在日本主流報紙上,周刊尺度更大。“令人驚訝的是,所有主流報紙中,只有兩家從一開始就對東京電力直言不諱地批判:極右派的日本產經新聞(Sankei Shimbun),和偏左派的東京新聞(Tokyo Shimbun)。人們未必喜歡他們的政治立場,但兩份報紙在報道福島核電危機時都有出色表現。”
然而,對福島事故反應最為強烈的,是在日本新聞界被視為“二流群體”的獨立記者和自由撰稿人。用Adelstein的話說,他們就像“羊群中的孤狼”,扮演了“媒體應有的輿論監督者角色”。
堅守獨立立場,嘗試聯手報道
如今,在那次事故中被激發的媒體行動依然在繼續鞏固這種獨立立場。兩年多以前,亞洲新聞(Asia Press)的石丸次郎(Jiro Ishimaru)和NHK World的調查記者立岩洋一郎(Yoichiro Tateiwa)成立名為iAsia的非營利數字項目。項目進行調查報道,檢視日本這個“不夠透明的社會”,關注金錢政治、環境、中韓等新聞相關議題。

非營利數字項目iAsia的網站首頁
“我們的項目還在起步階段,”立岩洋一郎解釋道,“但是,每當我們發表主流媒體不敢報道的新聞,比如披露東京電力的資產和大阪市長橋下徹(Toru Hashimoto)的政治基金時,就會吸引大量讀者。”
福島的災難讓日本主流媒體經歷震蕩。在首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上,日本《朝日新聞》(Asahi Shimbu)調查報道組副主編山口智久(Tomohisa Yamaguchi)說,報社原本決定關閉調查報道組,所幸高管們去美國《紐約時報》和ProPublica參觀時受到它們調查報道模式的激勵,改變主意,部門才得以保留。

首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的報道展示
《朝日新聞》的調查報道組成立於2006年,2011年遭裁減,直到2012年4月才得以鞏固。自那時起,《朝日新聞》嘗試了新的合作報道模式,包括與國際調查記者聯盟(ICIJ)聯手報道。
日本共同社副主編澤康臣(Yasuomi Sawa)介紹說,他們的通訊社自2012年以來也開始重視調查報道,並設置了專門的編輯部。“我們正在努力做有深度的調查新聞報道,” Sawa說,“目前這個部門規模不大,但我們集中資源做報道,並請其他部門的記者如社會新聞部、國際部一起做報道。”
問責重要責任方,重視現場視頻證據
《朝日新聞》的33篇“除污報道”是災後調查新聞的佼佼者。在工作人員遭受輻射危害的背後,他們揭露了承包商將本應支付給現場工作人員的金錢私下隱匿的事實。此後,記者從現場工作人員那裡獲得了“怠慢除污”的信息,挖掘出了“本應收集的土被直接扔進河川里”、“落葉和草木被直接扔下山崖”等違規做法。

工作人員“偷工減料除污”的現場
在向公眾公布了除污現場的同時,《朝日新聞》記者將調查重點放在這項投入巨額資金的龐大的國家計劃項目和除污事業本身之間的矛盾,發現承包商怠慢除污的背後是環境部的解決不力。環境部在當年夏天曾經就擱置了公眾“現場怠慢除污”的投訴,當記者指出問題時,他們也沒有立即調查,或在部內傳達信息,再加上人手不足等因素,使問題更為嚴重。
《朝日新聞》在次年2月3日的報道《環境部放置不支付高危津貼信息 沒有進行調查》,在指出承包公司和環境部怠慢除污意見的同時,也怠慢除污工作人員生命安全。
諸多報道在日本社會引起軒然大波。日本官房長官以及環境部副部長立即表示將馬上調查除污現場現狀,福島當地的民間團體責任人以及當地居民相繼對這種恣意妄為的除污工作提出批判。如何能讓除污的效果和巨額的稅金的投入成正比,如何做才能達到除污的目的等問題在社會上得到廣泛討論。
報道之所以能引起社會輿論,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保留現場視頻證據。參加特別報道的記者們在進入現場之前就討論決定,優先拍攝視頻。其最大的原因就在於視頻作為證據的“證據能力”即客觀性。如果僅僅拍攝了承包商違規投棄核廢物的靜止畫面,顯然不足以成為“怠慢除污”的依據。如果拍攝的是一個連續清晰的完整過程,這樣的證據就不容易被推翻。

《朝日新聞》系列報道的視頻截圖
事後證明,視頻也的確發揮了它的強大威力。當時,在福島縣田村市潛伏了兩天都沒有任何收穫的記者最終在當年12月14日上午拍攝到了“怠慢除污”的重大證據。除污工作人員在上午8時15分左右開始在記者潛伏的周邊進行除污工作,在接近午休的11時左右,記者拍攝到一名除污工作人員將河邊的落葉踢到河中的畫面。整個畫面持續約30秒。這名工作人員是轉包公司的現場負責人,負責監視現場其他工作人員的除污工作。此畫面也成為揭露現場負責人責任意識稀薄的有力證據。

工作人員偷工減料的除污現場
調查報道發布後,大型建築公司最初對朝日新聞的報道內容持完全否認態度,並批判朝日新聞報道失實。有關除污現場的採訪視頻在朝日新聞官方主頁公布後,點擊量達到13萬次,電視新聞等節目競相轉播,視頻將問題嚴重性傳達到了全國各地。大型建築公司對報道的態度出現轉變,這充分說明“現場主義”——記者奔赴現場取材的重要性。
- 會讀日語的小夥伴,可以參考調查報道:《肆意妄為的除污工作》
熟悉災難報道特性
眾多記者也開始注重災難報道的獨有特性。在去年全球深度報道大會的災難報道議程中,立岩洋一郎分享了尋找新聞線索的心得,特彆強調了閱讀文件和挖掘數據的重要性。當時HNK “Nuclear Watch”節目組的成員都在閱讀核電站、相關公司的文件和報告,不明白的就諮詢專家,並且和外國相關機構取得聯繫、建立合作,儘可能利用不同技能和角度推進調查。他和當場的分享嘉賓《尼泊爾日報》主編Kunda Dixit,前BBC記者、Coda Story的聯合創始人Natalia Antelava共同總結了災難調查的要點:
- 確切信息很重要,要不斷核實信息
- 確認政府/其他組織在災難前是否有足夠預警和準備措施
- 推動數據公開化
- 保證物品和信息傳輸(電池、Wi-Fi,食品,安全防護器械)
- 持續跟蹤事件,儘管讀者會在新聞熱點後失去興趣
- 切勿製造恐慌,要向民眾提供及時信息
更多災難調查經驗,請看深度君對立岩洋一郎的專訪:
深入調查,找到商業模式
日本調查報道的未來如何尚不得知,但其價值和關注度正與日俱增。正如朝日新聞特別報道部部長市川誠一所說,對於日本媒體來說最大的課題是無法在報道中做到“深入調查”。記者的工作,不只是把政府和企業發布會的內容寫成報道。通過深入調查,挖掘事實,將事實呈現給讀者和市民才是記者的工作。
全球深度報道網執行總幹事、調查記者大衛·卡普蘭(David Kaplan)和日本媒體有過深入合作。卡普蘭說:“日本主流媒體的記者們在有限的報道空間內面臨極大壓力。日本有世界一流的記者,但環境不允許他們將自己的才能發揮到極致。好在,很多人正在努力改變這種狀況,還有很多機構也能發揮積極作用。”
日本調查記者遭遇的困境是,他們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可持續商業模式。亞洲一些國家如韓國和菲律賓也在探索,那裡的調查報道中心正在蓬勃發展着。
“日本有許多潛在的資金和人才可以推動調查報道發展,” 大衛·卡普蘭相信,“或許像亞馬遜的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或者eBay的皮埃爾·奧米迪亞(Pierre Omidyar)這些科技公司企業家會支持這些新媒體項目,打破日本新聞的困境。那將是振奮人心的事。”
如果還想查看更多調查報道,不妨參考NHK “Nuclear Watch”的系列調查,包括:
《處理核廢料》:報道發現,日本3座核電站退役工作開展之時,政府並沒有設定儲存低輻射性廢物的標準。
《核電站問題重重的歷史》:出事的核電站在過去20年間僅僅運行了250天。多年來,數億價值的設備接連發現嚴重的安全和管理問題,例如:2010年重達3噸的設備落入反應堆,未得到及時清除。2012年,核電站約1萬件設備被發現沒有經過正規檢查。
《在禁止區域內》:在事故3年半之後,日本仍有眾多地區被劃為“撤離區”,尤其是那些禁止進入的區域。在那裡,每年的輻射量高達50毫西弗特,致使現在眾多災民仍然無法回到自己的家鄉。
(註:1 1西弗特=1000毫西弗特,人類最多承受7西福特,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指出,身體每接受1西弗特輻射,會增加0.0165的致癌率。)
文章參考:
Japan’s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s Push Back Despite Secrecy Laws, GIJN
(中文譯本:《福島危機後:進擊的日本調查記者》)
How To Investigate Disasters, GIJC15
朝日新聞系列報道
NHK World 系列報道
編譯/李憶,周煒樂
視頻/王一葦
日文顧問/武偉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