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是個系統工程:記者需要找到合適對象,採訪前做足功課、列好提綱,在提問時抓住主線、步步深入,有遺漏不斷追問。每一步做好的關鍵在哪裡?做平衡報道,如何在採訪中打好基礎?深度君經授權轉載澎湃新聞記者藍天彬的分享,以豐富實例告訴你其中的要領所在。還可參考深度君曾經分享過的《資深記者:採訪是門藝術,在於六大訣竅》哦。
準備工具:
筆、採訪本、手機、名片、充電器、數據線、身份證、現金(銀行卡)、雨傘、水壺等,還有錄音筆、記者證。
這些要隨身鞋帶,隨時可以出發。像我背着包,裡面都有,左邊是水壺,右邊是雨傘。筆要多帶幾支。
採訪準備:前期了解、擬定採訪提綱、找人等。
下面我通過幾個新聞報道來展現。
1、找人
採訪永遠是要找人,找人最關鍵。在一定的時間段內,找到越多消息源,你就越可能做出獨家的新聞,或者比別人內容更豐富的新聞。
做新聞沒有捷徑,就是要和人打交道,找人打探消息。即使是一流的優秀記者,也面臨找人的問題,找各種人。
一、克服畏難情緒,不要怕,多找人。即使對方是達官貴人,有多大權力,多有錢,也有普通人的一面。
二、找到一個人,我們要爭取一次性把所有問題都問完,問到無話可說。
原因在於,今天他願意說,明天可能就不願意說了,甚至過幾個小時他就反悔了。這需要你做好前期的問題羅列、採訪提綱。
當然,如果你第一次沒採訪充分,還是要第二次再採訪。
三、找到一個人,要充分想到,通過他,我們可以問到、找到更多人,像滾雪球一樣,讓我們的消息來源更多。
在實踐中,這3點很重要。針對找人,接下來我會舉3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
去年南京市委書記楊衛澤落馬、被調查,他是一個副省級幹部。當天晚上,主任和我說,明天一大早,你去楊衛澤老家調查一下他的少年往事。
從一個人的少年,一個人的成長軌跡,我們可以窺探到他的性格成長等方面。
這時候,我去官方網站找楊衛澤的簡歷,要看看他的老家在哪裡。
官方網站顯示他老家是泰州的。
但是,網絡上,包括微博、微信上,很多人說他是南通人。
是泰州還是南通?這需要你判斷。我通過微博上的講述,說楊衛澤他爸退休前是南通一個小鎮的醫院院長。這細節很重要,很有可能是真的。
剛才我已經提示一點,微博、微信、論壇是找人的好地方、好手段。
我再詢問南通當地的媒體記者,得知很可能是南通的一個鎮。
通過其他記者找人,又是一個方法。
好,我判斷他是南通人。
第二天一大早,我坐車去南通這個小鎮,一個海邊小鎮。
這時候,接近冬天了,冷風一陣陣刮著。
我還是面臨找人問題。
因為我到這個鎮上,沒有熟人。這是個完全陌生的地方。
我先到鎮上的醫院,打探楊衛澤和他父母的情況,我之前聽說楊衛澤父親是醫院院長。
去醫院,醫院這時候比較敏感,不願多說。
我就去醫院的宿舍樓。在樓下問經過的年齡比較大的人,這樣的人對楊衛澤可能會比較有印象,畢竟他小時候生活在這個區域。後來,我再讓路過的老人,引薦我去找楊衛澤小時候的鄰居。這時候,才算找到人,找到消息源。坐下來,慢慢談。
談完後,還不夠,這只是一個側面,鄰居和楊衛澤小時候熟悉,但這幾年聯繫很少。要找到更多人,如果能找到至今和他還有聯繫的發小、小夥伴,或者小學同學、中學同學,那就更好。
去哪裡找?去人流量大的地方。
我去了小鎮上的修車鋪子,和店老闆寒暄。修車鋪子人來人往,店老闆也算消息靈通。我托他幫我打聽下小學同學。然後,我到小鎮上隨機詢問,進一步找人,又找到一個原來的鄰居。
後來,店老闆打電話給我,說小鎮上有好幾個,是楊衛澤小學同學。我趕緊回到店裡。讓店老闆把他們叫過來,一個個問。
再後來,一個做生意的,是楊衛澤發小,開着車來了。這個人很關鍵,出事前一個月,還和楊衛澤見過,我到了他公司。
我和他聊之前,要取得他的信任,就站在他的角度,對楊衛澤表示惋惜,說他這麼一個有能力的人很可惜。
他詳細地回憶了很多事情,比如和他吃過的最後一頓飯。
比如,小時候。六十年代食物緊缺,他倆想出一個“妙招”——河邊的蘆葦在冬天枯萎,桿是黃的,根卻是白色的,咬起來一股甜味。
那天,他倆就在河邊“挖根”。楊衛澤不小心栽進河中的污泥,頭部、胸部、腰部瞬間浸沒,只剩雙腳在上面亂動。劉傑大聲呼救,過了會兒,來個大人,一把拉起楊衛澤。
他對我說,開個玩笑,如果當時他沒了,這世上就少了一個當市委書記的楊衛澤,少了那麼多事。他說,打死我也想不到,楊衛澤會幹違法違紀的事。這些是很豐富的細節。
第二個例子
同樣是找人。我再舉個例子。
今年這個端午假期不平靜。繼6月20日南京一輛寶馬車鬧市區肇事致兩死多傷後,江蘇無錫22日上午又發生一起慘烈車禍。
6月22日7時20分左右,在無錫市濱湖區南湖路南泉裕村旁路段,一輛別克汽車連續撞到和帶倒多輛電動自行車,致10餘名群眾受傷,造成5人死亡。
這是早上發生的事情,領導下午通知我,讓我去無錫。我傍晚到了。這時候如果去現場,黃花菜都涼了,現場肯定打掃得乾乾淨淨了。
我先去醫院,找了受傷的人,了解案發現場、經過。
這遠遠不夠。因為這件事其他媒體也做了報道,我的新內容在哪裡?
新聞有兩點:
一是發生什麼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二是肇事者是個怎麼樣的人,媒體還沒報道過,要在這方面下功夫。
我從公安內部的人那邊得知,這人可能有癲癇病。這需要求證,一個消息源不夠。要找到公司的人、熟人、親戚了解。
晚上,我打車去現場找人,現場果然很乾凈了。肇事者所在的公司大門緊閉,黑乎乎的,沒人。我在附近轉悠,找到其他公司門衛,進一步了解案發經過。
一個門衛聽到有人喊“撞人了”,他透過窗戶看到有人躺在旁邊的橋上。他說, “我原以為只有一個人被撞了,出去一看,1000多米長的路上都有人躺着,太恐怖了。”
這就豐富了採訪內容。
但是,肇事者是個怎麼樣的人,還是不太清楚。
我在公司附近轉悠,看到公司門口有家小飯店。飯店上有招牌,有聯繫電話。我拍照留存。
回到賓館,我打電話。一個女的接電話了,她居然是肇事者的表姐,從小一起長大。這樣一來,很清楚地得知肇事者以前得過癲癇病。我再要到肇事者的表哥電話,進一步求證。
綜合多方信源,多方求證,我寫了一篇獨家報道——無錫致5死多傷司機被疑忘記吃藥癲癇發作,或爆駕照安全漏洞。
你看,我雖然比其他媒體人遲到了,但還是想辦法找人問,不停地問,最終有收穫。當然,運氣也要有一點。其他媒體人也找過肇事者表姐,表姐當時沒透露身份,沒詳細說,我剛好取得了她的信任。
第三個例子
剛才講的是找人見面採訪。
還有一種,是電話連線採訪。
首先,要錄音。
其次,要平衡,小心求證、多方核實。
對僅有當事一方的說法,未能採到另一方或官方說法的,除非報料者或一方當事人有充足證據(書證、錄音、錄像等),不然不能輕易寫稿。
電話採訪,還是要找人。微博、微信、論壇都是渠道。一切網上的渠道,都可以成為找人工具。
比如,去年10月3日,揚州6歲女童王某某隨奶奶一起到泰州姜堰華港鎮親戚家喝喜酒時失蹤。目擊者稱,曾看到一名戴着頭盔、騎着電動車的男子,將小女孩帶走。
3天後,經公安機關搜索,在姜堰華港鎮一河邊發現失蹤女童的屍體,證實她已被害。10月8日,犯罪嫌疑人王冶被警方抓獲。
剛才我講過,新聞兩點,一是發生什麼事情;二是當事者是個怎麼樣的人。
好,這件事大家知道了,現在要找人了解他是怎麼樣的人,最好能找到他父母或鄰居。
我在南京,事情發生在泰州。現在是晚上,趕過去太晚,而今天必須要寫文章。
怎麼辦?
你們想我可以通過哪些渠道?
我通過泰州當地其他記者,要到他父母電話,可是沒人接。
我通過微博搜索到兇手住在哪個小區。但微博沒人回復我。
於是,我轉而到58同城、趕集網,我敲入這個小區名字。你知道,這些網站有些人出租房屋。那麼,可能就有他的鄰居。
我大海撈針,打了二三十個這個小區居民的電話。終於,快要到放棄的時候,意外地找到一個鄰居,一個老師,一個對兇手很熟悉的人。
這個李老師舉了3個“乖張”的例子。比如,王冶“聰明”,對機械“有天賦”,“超出一般人的能力”,很多都是自學而來。他有兩三輛摩托車,“經常把摩托車改裝成三輪車,然後,又把三輪車改裝成四輪車。過一段時間,可能又改回摩托車,讓人難以理解”。
二是,王冶自從二三十年前離婚後,一直單身。有人曾給他介紹對象,他幾乎一口回絕,口氣不太友好,“找什麼對象啊!”——沒有任何感謝的客套話,有點不近人情。
有點悖論的是,王冶的另一面是肯幫助人,“誰家摩托壞了,找他幫忙沒問題,他有各種維修工具。有時候,看到誰的摩托壞了,他還會主動上來幫忙”。
這兩面矛盾地統一於王冶,人的複雜性正是如此。
於是,我這個稿子就有細節了,有不一樣的內容了。我再找了幾個人,豐富了稿件。第二天,我再出發去泰州進一步採訪。
這三個例子,想說的是,找人永遠是個問題,要有耐心地找人,要有技巧地找人。
2、提問和說服
前面說過,找人很關鍵。找到人後,說服他接受採訪、怎麼提問又是個問題。
面對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
A、面對政府部門,不卑不亢。要想到所有要採訪的部門。
一般情況下,直接提問,不要一大堆地說你是誰誰誰,從哪裡知道什麼事情,要問什麼事情。對方可能沒耐心就掛掉了,或者含糊說不知道、不清楚。
你直接問,要問核心問題。比如,你不知道一個人抓到還是被抓到。那你就問,xx部門,人怎麼還沒抓到。或者,人是什麼時候抓到的?
他問你是誰,你再報上身份。
當然,這只是一種方法。每個記者的提問方法不同,也許適合你,也許不合適,因人而異,要慢慢摸索適合自己的方法。
隨機應變,有時候態度可以比較直接,有時候可以比較迂迴。
B、面對普通人、陌生人,寒暄,盡量取得信任。
面對要長篇專訪的人,要對症下藥,看他喜歡什麼或害怕什麼。
比如,我採訪江蘇宿遷市泗洪縣法院院長耿輝。
《法治青天我來扛》這首改編自屠洪綱《精忠報國》、被外界戲稱為“法治神曲”的歌曲,其作詞者和演唱者都是同一個人:江蘇宿遷市泗洪縣法院院長耿輝。
這10多天,對於這首“神曲”,有人贊有人彈:喜歡的人,直呼嚴肅法官華麗轉身成“男神”、“歌神”,“滿滿法治正能量”;不喜歡的人,則稱其有嘩眾取寵、自我炒作之嫌。
這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有爭議就是新聞。怎麼找到他,怎麼說服他接受採訪。之前南方都市報曾經聯繫過法院,想採訪他,被拒絕了。
首先,他在宿遷泗洪,比較遠,去了也不一定能採訪到。這時候,先打聽到他的電話,很重要。還是要找人。
我本身是做法制新聞的,認識一些法院的人。我通過微信朋友圈搜索“耿輝”兩個字,看到南京市中級法院的一個副處長分享了這首歌。我就給她打電話,問她認識不認識耿輝。她說不認識,我讓她幫我打聽。第二天,她給我電話了。
給法院院長耿輝打電話之前,我要做兩件事:
一是怎麼說服他接受我的專訪,不是三言兩語簡單說,而是專訪;
第二,我怎麼提問,我的提問要有水平,對方才會更願意說,更有表達的慾望。我要做一個詳細的採訪提綱。
好,我先要搜集相關資料,包括耿輝的簡歷,包括耿輝的法院工作,一些工作亮點、難點等等。
第二天,我給法院院長耿輝打電話。我先客套一下,說我是澎湃新聞的記者藍天彬,負責江蘇的政法條線的新聞,平時和法院聯繫比較多,包括省高院(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也經常聯繫。希望和泗洪法院也更多聯繫。
這就給他釋放一個信號,我是一個條口記者,一個懂行的記者,不是什麼都不懂就來採訪的記者。
然後,我說,我看到《法治青天我來扛》,最近在網上挺火,挺有意思的,你們當初是怎麼想到做這樣一個MV?
這就是第二步,找一個好切入、好回答的問題,直奔主題,讓他直接回答。他肯定會簡單地回答下。採訪就開始了。
但事情不會這麼順利。這時候,我碰到一個坎。法院院長說,他不能隨便接受媒體採訪,要經過縣委宣傳部同意。
這時候,怎麼辦?
我不認識泗洪宣傳部的人。即使認識,也不太好通過宣傳部同意再採訪。為什麼,因為宣傳部會想,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幹嘛要給自己找事做,萬一出了差錯,我還要擔責。
顯然,我應該打消法院院長的顧慮,繼續採訪。
我對他說,能不能先和我聊一下,到時候需要的話我再和宣傳部聯繫,這樣大家都比較方便。接着,我馬上再次提問,把他的注意力引導到採訪上,問題上。於是一個小危機就解除了,他暫時同意回答問題。
這是第三步處理手法。還有第四步。
聊着聊着,他會說,我現在比較忙,能不能結束採訪?這時候,我的採訪才開始十多分鐘,還沒全面展開。於是,我就轉移方向,說我再問幾個問題。我把問題轉移到法院的工作亮點上。
比如:
針對執行難,泗洪縣法院發動了一場轟烈的整治“老賴”行動。與其他地方不一樣的是,耿輝將“治老賴”的突破口放在了公職人員身上。當初他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
對於他來說,輕車熟路,隨口就可以回答。於是他接着回答,我的採訪也得以繼續。問着問着,我再轉回之前沒問完的問題,讓他回答。
就這樣,我和他相當於是隔空交鋒,我是避虛就實、虛虛實實,圍魏救趙,聲東擊西,各個擊破,聊着聊着他也進入採訪狀態,我們聊了快兩個小時。
包括他的工作、生活方方面面,我都有了一個印象,這就好寫稿子了。
大家也看到了,採訪隨時要注意對方的心理變化,作出應對。
好了,我採訪了法院院長,然後再採訪了幾個法院法官對他的印象。我又通過微信朋友圈,看到江蘇省高級法院研究室主任也轉發了視頻,我認識他,馬上和他聯繫,讓他談談對耿輝的印象。這樣,我的稿件消息源很多,內容很豐富,和別人不一樣。
3、採訪提綱
剛才說到,怎麼提問,怎麼說服對方接受採訪。前提是你至少要有點懂採訪內容,要做好準備工作,不能一無所知就開始問。
換句話說,你要做好採訪提綱。
我的做法是,每次比較大的採訪,至少要準備20個問題。
圍繞着時間、地點、人物、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等方面,展開大問題、小問題,問題套着問題。
其實,新聞採訪無非是多問幾個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
可以給大家看一下,我的一個手寫的採訪提綱:
《無錫40歲副區長辭職“賣咖啡”:不喜與人周旋,想換個活法》。一個處級幹部辭職創業,還是吸引眼球,讓人關注的。
裡面的問題,我也簡單念給大家聽一下。
我還有一種做法,一個問題可以用多種不同的方式反覆問,直到對方說出更準確的答案,或者更豐富的答案。
比如,我採訪這個辭職副區長,問他,為什麼要辭職?他的回答很簡單,說,一份工作干久了,就想換一個。這個回答,顯然太簡單、太含糊了。
於是,我在問了其他問題之後,又倒回來,換一種方式問,問他什麼時候產生辭職念頭?
我還可以問他,什麼時候確定要辭職?有催化劑或者什麼事情,觸發你決定離開?你怎麼看自己的辭職?
其實,這些都是圍繞着為什麼辭職展開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個經驗,一個問題,你反覆問,我反覆回答。正是在這種反覆回答中,我的思路慢慢變得更清晰,更有邏輯,回答得也就更全面。同一個問題,你可以從多個角度提問,問到你滿意為止。
這個辭職副區長,正是在這種思路的碰撞中,給出更完整的回答:
“一份工作幹得差不多了,就想換。我今年40歲了,如果按照退休年齡的角度,我還有20年時間。我希望換個工作,讓人生更豐富。”
“我原本以為公務員幹個三五年就差不多了,沒想到公務員這份工作挑戰很多,我在不斷地解決很多問題,個人也在不斷成長,也就沒有一定要離開了。”
“我這麼多年,接觸了十幾個行當,學習不同的領域,有意義,有收穫。我要離開,無非是想要學習新的東西。”
還有,一些尖銳的問題,我們可以表述得委婉一些。意思是這個意思,表達不一樣,對方聽了不會感到很刺耳,他能接受,能回答,那就好辦。不是說,一個問題你非要問得人家慌了,非要顯得很犀利。犀利提問只是採訪的一種方法。你可以有多種方法,重要是對方要說,而且要說出更多內容。
4、真實原則,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做新聞,追求的是接近真實。
我們無法說自己寫的新聞每個字都是真實的,首先我們的認知是有限的,其次我們能調查的範圍、手段也是有限的,但至少我們要追求接近真實情況,找到越多消息源越好,並且要做到小心求證。
很多時候,口供不太可靠,說話容易沒譜。不是你說什麼,就是什麼。這時候,你要去求證,去交叉驗證。而書面的證據,就顯得相當重要。越吸引眼球的新聞,你越要小心求證,最好是有書面的證據。
比如,《中國青年報》前段時間的一篇報道《人大學生本科畢業後 回爐讀高職學一技之長》,說的是一個名叫喬東的人,從人大新聞專業本科畢業後,居然回爐去讀了徐州的一個高職。
這篇報道引起軒然大波,很多人大同一屆的學生說,沒有這個人。最後,查出他是一個在人大短期進修的人,這和人大本科畢業是兩回事。
這篇報道的記者犯了一個錯誤。她聽到喬東說自己是人大畢業的,就當真了。
如果你要求對方出示畢業證書、學位證書,那麼就不會出現這個烏龍。即使對方推脫證書不在身邊,你也可以去學校等地方查詢。

《中青報》的報道:《人大學生本科畢業後 回爐讀高職學一技之長》
我可以舉一個類似的例子。
前段時間,南京很多媒體報道這麼一個案件:3月13日中午,家住南京棲霞區的劉女士,發現停車棚里的電動車不見了。轄區的燕子磯派出所民警趕到現場,在監控視頻看到一名男子騎自行車進來,騎電動車出去。
這名被逮住的男子,叫劉征(化名)。劉征說,他今年52歲,是一所高校的博士畢業生,目前在一家教育培訓機構做老師。他之所以偷車,是因為“沒錢”,“我每天都缺錢”。因涉嫌盜竊罪,劉征被取保候審。
名校博士生竟淪為偷車賊?南京多家媒體對這一稀奇事進行了報道。江蘇一家電視台是這麼報道他的身份的:南京大學畢業博士,精通英、日、德、韓等多國語言,正自學阿拉伯語,曾任大學講師……
我看到媒體報道後,覺得有意思,就也去了派出所。
一開始,我也像其他媒體那樣,常規地採訪,問問題。但我留了一個心眼。他說他是東京大學的博士生,那麼能否把畢業證書、學位證書給我看看。我跟他去他住的地方,他說房間太亂,找不到了。
他說他是心理學博士,我就隨口問問佛洛依德、榮格等等,我感覺他的回答比較含糊,不像專業學過心理學的。
加上之前媒體報道他是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那麼南京大學的畢業證書、學位證書呢,他還是說找不到。
我心裡起了疑問,接下來就做了幾件事。我託人去南京大學檔案館查詢,結果沒查到這個人。我還託人去查江蘇教育學院查詢,是不是他在裡面工作過,得知他是在學院宣傳部當過幹事,後來辭職。我託人去查他的戶籍,得知他確實是研究生畢業。
我通過中國知網等論文網站,查到同名的他的論文,就讀學校不是南京大學,而是湖南師範大學。進而,我聯繫湖南師範大學,找到他的研究生導師,了解情況。
最後,我再打電話給劉征,他一開始仍堅持自己是南京大學碩士生,東京大學博士生。過了會兒,他承認自己並非博士,也不是南京大學碩士生,而是湖南師範大學碩士生,並說出自己的碩士生導師。
至此,偷電動車的“博士”學歷露餡了。他並非畢業於南京大學,也沒有獲得什麼博士學位。而是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的碩士生。
大家可以從我求證的過程,看出一篇新聞的採訪過程,必須要有小心的求證,才能盡量避免錯誤。
5、客觀呈現,平衡報道
剛才講到新聞的真實性,需要求證。但是,真實性也分好幾種,有片面的真實,有局部的真實,也有比較全面的真實。
我們做新聞,希望在真實基礎上,有個比較客觀的、中立的呈現,有個基本的平衡。很多時候,老百姓的話不可信,官員的話也不可信,這時候兩邊的聲音就要有個平衡。如果你只報道一邊,風險就可能比較大。
比如,有時候拆遷戶為了自己的利益,會隱瞞一些事實,或者歪曲一些事實。
比如,律師站在當事人角度,會避重就輕,會重點強調對自己有利的一些內容。比如,有時候官員講話會弄虛作假,混淆視聽。凡此種種,你就要有求證意識、平衡意識,盡量展現多方的聲音,盡量不要一邊倒。
我舉個例子。
平墳運動,不知道大家聽過沒有。前幾年,河南的平墳運動很激烈,強制平了幾代人的墳墓,為了騰出耕地。去年12月,網上爆出江蘇徐州沛縣也開展平墳運動。
這個新聞,不是簡單地問幾個村民就完事了,這太片面了。必須要有抽樣調查,對沛縣的幾個鄉鎮走訪,去問村民、村支書、鎮政府,去和縣裡的政府部門接觸,來獲得總體印象。
於是,我走訪了好幾個鄉鎮,獲得第一手資料,有人一下子就平掉6個親人的墳墓。然後,我和鎮裡面、縣裡面接觸,說服他們接受採訪。在採訪中,我得知退休副縣長、民政局長都平了自家的墳。我詳細了解哪些人要平墳,怎麼平墳,平墳以後骨灰怎麼安置。
我寫了《江蘇沛縣平墳調查:一下平掉6個親人墳墓,官方稱都是自願的》,我指出江蘇沛縣的平墳運動相對比較平和,但同時村民們的怨言怨氣也是有些重的,平墳如何與普通民眾的樸素情感和信仰達成平衡,是個問題。
這樣,稿件才更全面,有平衡感,而不是單純地刺激眼球。
6、找不到人採訪怎麼辦
上面說的是能找到人的情況,可是,有時候找不到人採訪,或者對方不願意接受採訪,怎麼辦?
這時候,你可以充分利用專家、學者資源,採訪他們,讓他們各自發表意見,對這個新聞進行調和、平衡,免得只偏向一方。
舉一個例子:
江蘇一法院讓律師在法庭上宣誓:若說謊,靈魂將日夜不安
江蘇宿遷市沭陽縣法院要求案件的當事人和代理律師都宣讀誓言書。法院起草的宣誓書內容為:“我作為本案的當事人,所作陳述可能會對他人及其家庭產生重大影響,甚至會影響他人的一生。因此,我面對法庭,鄭重宣誓:以我的人格及良知擔保,對法庭如實陳述,據實回答。如作不實陳述,違背良心和做人良知,靈魂深處將日夜不安,內心飽受折磨和煎熬,不但要受到法律制裁,同時將作為不誠信之人,被貼上恥辱標籤,受到道德譴責。”
這件事有爭議,沭陽法院有壓力,不太願意繼續接受採訪。
業界和學界有許多不同的看法。我就通過採訪專家學者,呈現不同聲音。整篇稿件雖然沒有沭陽法院的詳細解釋,但我也做到了平衡。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澎湃新聞記者藍天彬的微信公眾號“藍天彬”(lan_tianbin)
原文:《用一萬字,談談我眼中的新聞採訪與寫作(藍天彬)》
深度網編輯/周煒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