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為了獲利:調查新聞眾籌的深層意義在哪裡?

Print More

不依託專業媒體,也能集思廣益、獲得資助,做出靈活優質的報道——眾籌的一眾優點促使全球不少新聞人自立門戶,利用這一日趨普及的商業模式,在做獨立調查、追求內容質量的同時,培育新的讀者群體,為弱勢群體發聲。

深度君授權編譯資深獨立媒體人的分析,為你解讀調查新聞眾籌更深層的意義、需要考慮什麼要素。關於眾籌的此外還可參考深度君的文章《獨家整理:記者如何開始眾籌?》


創辦於2000年的韓國公民新聞網站Oh My News是全球最早的新聞眾籌實驗之一。網站通過讓讀者們“打賞”最喜歡的文章,使最受歡迎的撰稿人獲得資助。

16年後,谷歌剛剛宣布西班牙新聞網站eldiario.es成為其“數字新聞自主創新基金”(Digital News Initiative Innovation Fund)所資助的128個獲獎項目之一。谷歌已向此基金投入2700萬美元(約為1.75億人民幣),以“激發新想法,為歐洲各類新聞機構創造空間,進行新嘗試。”據谷歌介紹,因為eldiario.es是在成功的傳統眾籌模型之上建立,能夠確定特定讀者群,邀請他們資助特定新聞報道,或為某一領域的報道填補籌款缺口。與此同時,策劃中的項目Publish.org 則正朝着成為“衛報公民新聞項目Contributoria2.0”的目標前進,其計劃是令付費會員享有權限,在選出最佳報道之餘、不但可以自己做報道,還可以編輯他人的故事。

1

Publish.org的網站

新聞眾籌的先行者們懂得,他們的嘗試不只為獲利,更在於打造忠實的讀者社群。某種程度上說,他們尋找的是傳統紙媒已經失去的那群忠實訂閱者——以往每逢危機,這群讀者就會尋求新聞媒體的幫助,視記者為親人。數字新聞的產出模式下,碎片化的讀者群已不再圍繞在新聞生產者周圍,而是轉移到社交網絡上。對於“高質量新聞為何需要付費”或“付費模式如何保證媒體真正做到獨立”這樣的問題,他們也已不再感興趣。

創建可信賴的讀者社群

各國新聞眾籌項目不斷湧現,如匈牙利的Atlatzo、薩爾瓦多的El Faro以及香港的Factwire,都是因為人們認識到信息通暢是每個公民賴以生存的必需品。他們明白,如果自己支持優質、準確的新聞報道,他們就能真正了解真相,不會被偏頗的、被特殊利益影響的信息所欺騙。

不過,不同地區在看待新聞眾籌時還存在文化上的差異。在很多國家和地區,眾籌仍被視為一種捐助請求,像是記者向其他人求助,人們可能像給教會捐點錢那樣,提供數額很小的資金。所幸這種觀念正在改變,越來越多的人明白,新聞眾籌其實是一場意義深刻的平等主義行動。參與眾籌者日益認識到,正如人不能只吃垃圾食品,他們也不能只消費垃圾信息。

如果公民的信息都來自被污染的信源,那他們將無法向政府及企業問責,亦無法知曉自身利益是否受到了損害。

眾籌也是一種民主力量,因為它讓受眾也有了話語權。付費的讀者會跟進報道、提出質量要求。誠然,舊的新聞報道商業模式仍然行之有效,但在很多地方,這樣的模式令廣告商(包括國家廣告)對內容擁有過多控制權,也讓記者有了太多趨炎附勢的空間。而現在,人們自願為新聞報道眾籌,希望記者能生產優質報道,對記者也多了提要求的底氣。

優質新聞背後的“Faces”眾籌:吸引常規、小額籌款

2

2015年,匈牙利的獨立深度報道網站Atlatszo.hu 創造性地發起線上和線下眾籌,籌集了16.4萬美元(約為106.3萬人民幣)。“我們希望傳達的主要意思是,內容是免費的,但記者們還要謀生,所以懇請大家捐款。”創始人Tamas Bodoky說,”我們沒有接受政黨或寡頭集團的資助,我們需要的是公眾支持。” 名為“Faces”的眾籌行動主要為記者籌集薪水,記者們則錄製了短片描述自己的工作內容、業績以及未來的報道項目;名為“Átlátszó 4000”的眾籌行動則旨在吸引常規捐贈者,每月捐助小額資金即可,目前捐贈者總數已達3000人。“眾籌對我們至關重要,我們定期在讀者中舉辦活動吸引捐款,”Bodoky表示,“小額捐贈佔到了2015年預算的一半以上。”

由讀者選擇題目

32015年最後一季度,薩爾瓦多報紙El Faro籌到了由565位捐贈者提供的2.6萬美元,其中包括11家機構捐贈者。讀者受邀資助他們“公民調查”項目(Excavación Ciudadana)的具體報道,調查涉及多種敏感話題,例如逃脫罪責、暴力、腐敗、社會不平等或移民等。儘管沒有達到5萬美元的籌款目標,該報仍計劃在近期繼續開展眾籌。

42015年9月,香港市民眾籌成立了深度報道機構FactWire (中文名“傳真社”),一共籌集資金58.5萬美元(約合379萬人民幣),遠遠超過其300萬港幣(約合250.9萬人民幣)的目標。創始人吳曉東表示該眾籌旨在了解“公眾是否會支持一個獨立、可信的新聞來源。”傳真社以信託基金形式運作,利潤將全部投入機構發展。傳真社將對政府、公共機構、非營利組織及其他涉及公眾利益的公共事務和議題進行深度報道。據吳曉東表示,“傳真社”會在2016年3月份上線,並在4月底或5月初發出第一篇報道。

為權利受侵害的弱勢群體發聲

巴西深度報道組織 Agência Pública 由一群女記者於2011年在聖保羅創立。2015年,她們獲得了936位捐贈者眾籌的1.7萬美元(約為人民幣11萬)。她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報道問責政府和企業,曝光那些為舉辦大型體育賽事而迫使土著部族、城鎮貧困居民和非法定居者搬遷、踐踏他們權利的責任方。

屏幕快照 2016-03-21 18.15.01


延伸閱讀:那麼,如果建立新聞眾籌項目,你還需要考慮以下5個因素:

1)收費模式:知名的新聞眾籌平台大多收取費用,這就在活動經費籌集上邁出了一大步。網站通常會標明捐贈的風險,即如果你沒有投對項目,你就不能取得任何收益。

5

2)是否保證內容獨立:持有權眾分意味着保持內容獨立性也是一項重要的考慮因素。像荷蘭的De Correspondent和德國的Krautreporter這一類,會員對於報道內容沒有發言權。但是對於需要社群為特定故事眾籌的機構,他們則需要對此多加考慮。出版商需要認識到要是社群不喜歡眾籌報道所得出的結論,他們很有可能表示反感甚至退出。

3)是否確立長期付費關係:媒體都想建立長期付費關係,避免捐助者流失。但這也是分情況討論的——需要以不同項目和報道吸引眾籌的機構就無需考慮此問題。通常像Spot.us這樣眾籌網站的捐助者大都只針對某一個項目/報道投錢,沒有持續投資的義務。

Print4)捐款的動機:據統計,大多數為Spot.us(美國非盈利眾籌組織,已於2015年2月停止運營)投錢的會員是申請眾籌者的親戚朋友,而並不是那些對此有利害關係或者需要相關信息的人。這就意味着最好的、最有價值的報道並不一定是出現在首頁頂端的那些。同時,這也從側面說明長期會員模式會給內容生產者更多權力、增加靈活度。

5)社群是否足夠龐大:與吸引地理位置相近的社群相比,吸引感興趣的人群更易形成一個長期的、可行的眾籌形式。

成功的眾籌媒體大多注重發展創新技能、推動與觀眾的交流、不斷創新、重視尋找獨特新聞點、根據不同平台設計內容,而失敗者也有不少共同點:常常排斥自我推銷、以為能用傳統盈利模式支撐運作,不藉助網絡的優勢卻一直生產傳統媒體圖片+文字的平面報道,不用數據分析了解觀眾的想法。

參考文章:
Why Crowdfunding Can Keep Journalism True to its Promise
《媒體人創業成功的八條準則》

翻譯/沈哲凡
編輯/Ivan Zhai, 周煒樂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