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媒體時代,如何讓讀者掏錢“買”新聞?

Print More

Businessman attracts money with a large magnet

如何勸說讀者接受有償新聞,是媒體普遍頭疼的問題。不過,專家指出:問題的關鍵不在於營銷,而與內容本身有關。新聞機構如何才能贏得讀者信任、提高參與度?又該如何建立可持續的盈利模式呢?請看深度君最新編譯的分析,還可參考《不只是為了獲利:調查新聞眾籌的深層意義在哪裡?》《開發工具,數知用戶: 國際媒體的數據分析策略》哦。


今年3月初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如果數字報紙能給出充分的理由,還是會有40%的美國人願意付費訂閱。至於“充分的理由”是什麼,下文將作探討。

1

攝/Steve Snodgrass,已獲“創作共用”許可協議

如果媒體行業只是簡單地從營銷角度看待這一問題,以為只要在推銷方式上下功夫,就能吸引大量訂閱,那可就錯了。想以有力的論據向讀者解釋為何需要支持新聞,這與內容營銷無關,而與內容本身有關。的確,編輯部比以往更善於闡述價值,但仍需要聽取意見、進行自身調整以滿足社群的需求。新聞人要以真實、直接的方式進入社群,吸引他們參與,提供他們需要的新聞產品。

上述研究還發現,“不同人群對新聞的需求差別巨大”。新聞如何才能像商品或服務一樣適應消費者的多元需求呢?說服讀者訂閱並不是要直接告訴他們“新聞有多重要”,而是要把重要性展示出來。

“(獲取)信任是我們最大的挑戰”

3月,《華盛頓郵報》編輯Marty Baron在接受世界報業和新聞出版協會採訪時表示:“讀者需要每天看到、感覺到我們正努力做出重要、獨特的內容,在做別人不會做的事情。如果看不到,他們肯定不會買我們的帳。”

Baron認為,如今“媒體人最大的挑戰是(獲取)信任”。要想重建讀者的信任,新聞機構一開始就要與他們所期望服務的群體保持聯繫,更好地傾聽其心聲。

荷蘭新聞網站De Correspondent關注如何通過自身轉型來調整商業模式,此舉為他們贏得了好評。在短短几年內,這家荷蘭的初創型數字媒體就培育了4萬多名付費會員。去年12月,網站的聯合創始人、出版商Ernst-Jan Pfauth撰文指出,“廣告銷售是(媒體獲利)的短期策略,訂閱模式才代表新聞的未來。”Pfauth認為,在新平台層出不窮、屏蔽廣告技術增多之時,編輯部需要集中精力搭建與讀者的關係。

2

De Correspondent網站截圖

De Correspondent調整了大部分編輯部原有的組織架構和工作流程,以此強調建立與讀者關係的重要性。他們會召開公開的編輯會議,重視讀者與單個記者而非與品牌之間的聯繫。最後,網站還設法解決了一些在傳統分線報道結構下難以處理的問題,並加強與會員的緊密合作——這些會員不光花錢訂報,還願意貢獻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經驗。

參與是將旁觀者轉變為訂閱戶的關鍵

最近發表在《麻省理工斯隆管理評論》上的一份研究顯示,參與是將旁觀者轉變為訂閱戶的關鍵。研究人員寫道:“媒體若想吸引讀者,提供幾個參與選項、希望讀者點擊互動是遠遠不夠的。要想從用戶參與中見到實在的經濟效益,網站得採用清晰、恰當的策略。”新聞機構不能弱化觀眾參與的地位,而應把他們作為工作中心,需要精心規劃、持續支持。究其本源,“參與”這個詞通常可追溯到法語單詞“engager”,意思是“宣誓、保證”。因此“參與”並不僅僅是指社群參與到報道流程之中,而是要做出承諾,營造良好關係。

專註於本地新聞的網站Berkeleyside可謂“營造良好關係”的典範。他們的會員規模已達1,000人,收益則超過總收入的20%。最近,其三個聯合創始人之一的Tracey Taylor向奈特數字媒體中心(Knight Digital Media Center)透露,他們發展會員的秘訣是在活動中與用戶互動,與其他當地組織建立夥伴關係,以及專註於搭建和維護關係。而來自《衛報》的David Pemsel本周則表示,儘管他們的會員項目起步緩慢,但他們相信,未來三年內,會員所帶來的收入將佔到《衛報》總收入的三分之一。“說自己知名度高和規模大已經不夠了,”Pemsel說,“我們要把不知名的受眾群體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觀眾。”

3

Berkeleyside的網站截圖

從“以產業為尺度的新聞”到“以人性為尺度的新聞”

Pamsel的話里隱含着一個關於“作為產品,新聞應如何轉變”的重要觀點:新聞要從“以產業為尺度”改變為“以人性為尺度”,從一對多的廣播模式轉變成相互聯繫的網絡模式。Jeff Jarvis在兩年前就道出了其中要義:“媒體人正基於(強化)關係的需要而培養新技能,因此我們首先不能再把受眾視為一個大群體,而是需要了解他們,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服務。”要想以此為核心重新調整新聞生產流程,就要在接納技術變革的同時擁抱文化變遷。

4

Media Shift對Brian Ekdale最新研究的報道

愛荷華大學助理教授Brian Ekdale的最新研究發現,到目前為止,新聞業對科技創新的接納較快,而在調整行業文化、轉變日常操作方式以更好應用新技術上動作遲緩。Ekdale說,新聞業普遍認同編輯部的數字轉型,但“記者不喜歡應對一些關係上的變化——譬如要更多地與社群成員合作;同時,行業文化的改變對如何理解‘新聞是什麼和(應該)如何做新聞’也提出了挑戰,記者們對此更是缺乏熱情。”

但無論如何我們還是應明白,僅有技術創新並不能改變受眾與新聞之間的關係。

民眾其實已多次表示,願意為他們所關心的內容買單。技術可以減少交易成本,激發媒體與社群聯繫的新方式。然而,如果新聞人想要鼓勵讀者通過訂閱、捐助和加入會員來支持自己,光強調“新聞很重要、值得大家提供支持”是不夠的——我們需要這樣的強調,但同時更應撫心自問:如何才能做出對受眾生活更有意義的新聞產品呢?另外,我們還應找到未能滿足社群要求的地方。我們的社群不可能給出全部答案,我們自己也做不到。不過如果兩方協作,就能更強大些。

Molly de Aguiar是“知情社群”(Informed Communities)的項目總監;Josh Stearns是傑拉爾丁R·道奇基金會新聞可持續發展項目的總監。

原文為How To Get People To Pay for News,深度網經授權編譯。
編譯/周煒樂
編輯/Ivan Zhai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