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报道政治和经济领域腐败的优秀调查记者,王和岩有哪些调查要招?此次她总结了八条,与诸君分享。想了解她在港大的讲座详情和其代表作,请点击《王和岩:于无声处听惊雷》。
一:找知情人,必须去现场
在法国交流时,一位法国警务记者曾经说过,“案发现场100米范围内必有知情人”。距离案发现场越近的人,越有可能了解情况、了解当事人。因此为了获取信息,一定要去案发现场。去了也许一无所获,但不去就连获得信息的机会也失去了。
采访了解现场情况的人时,要注意尽量还原现场,比如楼房构造、物品摆放位置等。尽可能详细地提问,拉长聊天时间以免问题有遗漏。采访结束时留下电话,如果有补充问题,可以电话联系。
“见面三分情”,和采访对象交流,能见面就不要打电话。因为电话没有面对面的信任感,采访对象不知道电话那头除你之外是否还有其他人。而见面是更容易产生信任感的一种方式。
二: 面对采访对象应表露身份
与采访对象沟通时,我通常不会隐瞒记者身份。这样做,一是符合职业伦理,以正当、诚实的方式获取信息;二是在采访中,坦诚往往更容易获得信任。
新闻单位对于是否表露身份没有硬性规定。但一般情况下财新不提倡暗访。有时会隐瞒身份,但不是面对采访对象,通常是在寻找线索时。
表露身份后,被采访对象拒绝的危险会加大。这时需要做进一步努力,打动对方。失败的可能性很大,但要了解这个职业的本性,懂得被拒绝是一种常态。
三:不得已隐瞒记者身份,要权衡轻重
曾经我也有过新闻伦理方面的困惑,当时在某个职业研讨会上,一个新闻学院教授对此的回答是,必须权衡所要达到的目的与手段之间孰轻孰重。而在我们财新,隐瞒记者身份需要三个先决条件同时满足:1、只有在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时候;2、如果不隐瞒身份就无法实现采访突破;3、记者的安全不受到威胁,包括人身安全和法律安全。当然,还需要事先征得编辑部的同意。
隐瞒身份时,记者需要问自己,是否到非如此不能突破的时候?会不会对采访对象造成伤害?两害相权取其轻。
最重要的,还是以诚恳方式对待采访对象,投机取巧只会造成不信任感。让对方感受到诚意,才是调查得以继续进行的关键。
四:确定见面地点时,尽可能为采访对象着想
采访地点的选择,首先会征求采访对象的意见,先看他的方便。如果采访对象顾虑安全问题,可以约他到自己这里或者中间的地方,比如酒店、茶馆等。
如果采访对象愿意且方便,则去他工作或生活的地方对记者更好。一方面,记者可以更多观察到采访对象的周围环境,对他深入了解;另一方面,在熟悉的环境中访问,也会给对方以安全感,是尊敬对方的表现。
五:建立信任再采访
如果知情人不愿透露信息,首先要与对方保持友好态度,同时尽可能延长见面时间,以利于做更多的努力。聊天时,可以先谈其他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家庭等,加深彼此的了解和信任,降低对方的防范心理。建立信任感后,再回到原题。重要的是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诚恳,且感到你值得信任。
六:拒绝钱财,但接受好意
不收钱财是我的职业原则。送钱财的采访对象,一般是有求于记者,这时应拒绝,告诉他们报道是记者的本职工作,不收钱财是新闻单位的规定。采访对象不会因你的拒绝而感到颜面受损,只会更加尊敬你和你的职业。
即使与采访对象成为朋友,钱财和礼物必须拒绝,土特产等代表心意的小礼物可以不推辞。如果遇到饭点,采访对象诚心留你在家吃一顿便饭,出于礼貌,最好还是留下。
七:调查记者也可以没有酒桌文化
记者不喝酒也可以跟采访对象顺利沟通。我就是工作时不喝酒的人,吃饭和喝酒的场合,我经历的也不多。其实只要你做的事情堂堂正正,就会赢得采访对象的信任和尊敬。
八:努力比资源重要
一些年轻的调查记者喜欢强调资源的重要性。但其实更重要的是一点一点做,哪怕一无所知也能有所收获。因为没有一个线人是可以覆盖所有领域,每一个选题都可能面临寻找线人的问题,所以,努力永远是第一位的。
对于新入行的记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执着,即使一开始缺乏资源,也能通过不断努力打开突破口。
王和岩,财新传媒主笔、首席调查记者,曾任《财经》杂志记者。长期专于反腐、司法、时政领域调查报道。代表作品:谷俊山系列报道、《审判陈良宇》、《武长顺起底》、内蒙古司法鉴定窝案系列、石家庄团市委副书记王亚丽案系列,商务部腐败案系列等。天津爆炸事件,王和岩被称为记者会上“总能抢到提问机会的女记者”。2013年获搜狐年度风云记者称号,2014年被评为网易华语传媒年度记者,2015年成为腾讯年度记者。
编辑/王一苇,周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