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迅猛發展,跨境調查也成新潮流。原本孤立的新聞記者和組織,是如何搭建平台、合力調查,共推全球協作的呢?深度君編譯調查報道專家的分析,解析調查報道走向全球的動力和歷程。大家還可參考《跨境調查組織OCCRP:全球化時代,如何組織跨國深度報道?》。
發軔於反暴行項目,興起於數據新聞
追本溯源,調查報道跨境合作發軔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當時, 調查報道中心(Center for Investigative Reporting,簡稱CIR)和目前已有5000名會員的美國調查記者與編輯協會(IRE),都剛剛成立。CIR的成員是新聞機構,而IRE由記者編輯組成。架構雖不同,兩者都認同“以合作為本”的理念。

圖:1976年的“亞利桑那項目”:來自23家媒體的40名記者協作,向黑手黨表明:殺害記者,天理不容。圖片來源:美國調查記者與編輯協會(IRE)
早在70年代,IRE已經展示出合作的威力。1976年,記者Don Bolles在亞利桑那州一次疑似由黑手黨策劃的汽車炸彈爆炸中喪生,此前他曾大量報道有組織犯罪,曝光了200名活躍在亞利桑那州的黑手黨成員名單。為抗議謀殺暴行,來自美國各地新聞機構的幾十位記者在亞利桑那州首府菲尼克斯聚會,發布了由23個部分組成的系列報道,詳述Bolles曾追蹤的政府腐敗和有組織犯罪活動。該項目激發其他新聞機構展開調查,也在全球各地催生了像IRE這樣的新聞協會。
鮮為人知的是,亞利桑那項目還包含數據分析,它也許是第一個研究社交網絡的新聞項目。項目負責人聘請大學教授,分析一群政府領袖和商業精英之間的關係。這些人通過私下操縱,左右城市公共行政的議程。
20世紀80年代,豐富多樣的教育項目以美國計算機輔助報道協會(National Institute for Computer-Assisted Reporting,簡稱NICAR)的形式在IRE聯合開辦,數據新聞隨之在美國普及開來。NICAR誕生於1994年,起初只是為了替代IRE密蘇里大學總部的另一個項目而設立。

全球趨勢:目前在50個國家運營的130個非盈利調查報道組織
從那時起,NICAR向數千名記者提供課程,教授數據新聞分析方法,同時不斷更新課程設置。在NICAR數據庫、工作坊工作的培訓師、學生以及參會者此後在新聞業界的各個領域實踐數據分析。
在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NICAR也成立了一些數據新聞培訓項目,告訴記者如何將數據融入報道,以及如何進行數據新聞教學。
有了基金會、私人捐助者、國際援助機構和記者的共同支持,如今調查新聞的全球網絡已經成形。
與此同時,獨立非盈利新聞編輯室的理念在美國和海外日漸風靡。1977年,調查報道中心(CIR)在舊金山灣區成立,其成員主要為自由撰稿記者。他們通過調查環境污染源、核武競賽、有組織犯罪和消費者健康問題,開闢了新聞報道的新領域。CIR向私人基金會的投資者表明,調查報道可以引發重大政策轉變。

調查報道中心的網站截圖
在1989年,美國公共廉政中心(the Center for Public Integrity)在華盛頓成立。同年,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記者團體成立了近似於IRE的協會,以加強媒體的監督能力。在太平洋島國菲律賓,則誕生了菲律賓調查新聞中心(the Philippine Center for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是發展中國家裡首個調查報道非盈利機構。
乘全球化東風,跨境調查加速
1989年柏林牆被推倒,東西德合併,冷戰結束。政治、經濟走向全球化,新聞報道亦是。調查報道由此迎來了跨境發展的新機遇:
- 互聯網時代到來,通訊更便捷,合作更簡易。
- 通訊、信息變革促使全球化趨勢迅速發展
- 數據分析日漸複雜,更多從業者擁有處理大型數據集的能力;
- 非盈利新聞興起,有助記者專註於深度調查;
- 新聞組織開展程度、範圍不一的多種合作;
- 大學、商業媒體、國際援助項目、專業團隊和會議助推調查新聞向全球擴展
在亞美尼亞、波斯尼亞、羅馬尼亞等地區,國際援助迅猛發展,來自西方的數百萬美元資金藉助此力不斷湧入原來的東歐國家,助力獨立媒體,成為重要趨勢。很多項目至今仍在運行,其中一些還在跨境報道中扮演着關鍵角色。
另一關鍵趨勢是,IRE、CIR等組織首創的非盈利組織模式逐漸全球化。國際媒體援助組織的統計顯示,到2007年為止,全球共有來自26個國家的39個非盈利調查新聞組織,超過半數是在2000年後創立。2012年的後續調查發現,組織數量已經翻了一倍,在全球47個國家共有106家非盈利調查新聞組織。而如今,此類組織已增至130個,遍布全球各地。
而正是由於基金會、私人捐助者和國際援助組織的支持,加上記者的進取精神,這些組織帶動了全球趨勢,令編輯部得以獨立於政府或腐敗的出版商。
在推動非盈利編輯部的發展浪潮中,全球深度報道網的作用不可或缺。2001年,深度網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辦了首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吸引了40個國家的300餘名記者參會。此後,深度網相繼舉辦了10屆國際性會議,為數千名記者提供了調查報道和數據分析培訓。現在,它已經成為世界調查記者的全球合作中心,催生非盈利編輯部,促成跨境合作。
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教務長Sheila Coronel認為,會議、工作坊和合作項目“在全球調查記者之間培育友誼、增進信任。職業合作建立的紐帶,催生了影響深遠的跨國調查。”
以數據和技術重塑調查
身處數字媒體時代,跨境組織利用公開信息、數據和互動技術,不僅能挖掘新奇故事、揭露潛在鏈條,還能科普政治、商業事件的複雜背景,可供觀眾查閱信息。以往枯燥、冗長的報道變得直接、鮮活,新聞從平面時間軸變成三維空間。
有組織犯罪和腐敗報道項目(OCCRP)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開發了VIS、 Influence Mapping、OpenCorporates、Document Cloud、Investigative Dashboard、Overview等工具,可實現創建虛擬數據庫、分析呈現關係網絡、查閱公司註冊信息、標註並發布文檔、協作調查、可視化等用途。他們還建立了有組織犯罪的在線資源中心和數據庫,包括庭審記錄、法律條文、研究報告、公司記錄和公開文件等各類資料,向記者和公眾開放查詢。
半個月前,一項轟動世界的國際調查報道發出。而那時,新聞機構的跨國合作機制已經成熟,記者和編輯部已經知道如何相互協作、信任彼此;在會議和工作坊的幫助下,記者們在傳統新聞和數據新聞領域的專業技能也愈加純熟,再加上捐助方的鼎力支持——這些都保障了公共利益調查報道的全球化發展。
半個月前的這項報道標誌着新聞業已開啟轉型,也意味着,在一個充滿了數據的全球化的世界裡,建立新型調查新聞、迎接挑戰的努力,邁入了新階段。正如Coronel所說:“新聞記者作為孤膽英雄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Brant Houston是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奈特講席教授,也是全球深度報道網的聯合創始人和董事會主席,曾擔任調查記者與編輯協會的執行總監長達十年。他在25個國家的媒體和大學培訓調查報道和機器輔助報道。推特賬號:@branthouston
其他參考文章:
全球深度報道網:《期待合作:跨境報道中的數據挖掘》
全球深度報道網:《跨境調查組織OCCRP:全球化時代,如何組織跨國深度報道?》編譯/周煒樂
編輯/Ivan Zhai, 王一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