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調查》開播二十年,追查事實,問責權力,眾多優秀調查成為業界標杆。什麼是真相?我們又該如何探尋真相?《新聞調查》製作背後有哪些趣聞和不易?深度君經授權轉載《新聞調查》節目第四任製作人張潔在南京大學的演講,為我們深度解析那些屬於“真相”的故事。完整講座實錄,請查閱《名欄目進課堂》 | 張潔:探尋事實真相,帶你回顧《新聞調查》這二十年》。
主講人介紹:
張潔,上世紀60年代出生於昆明,現定居北京。
1984年中央民族學院(現中央民族大學)中文系畢業,1993年加盟央視《東方時空》;1996年1月調入《新聞調查》欄目任編導;2000年11月起擔任《新聞調查》副製片人;2003年3月起擔任《新聞調查》製片人;2009年8月擔任評論部副主任;2016年1月1日正式從央視離職。
目前任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孫明經紀錄片工作室主任、客座教授。
“真相就是正在或一直被遮蔽的事實,有時真相被權力遮蔽,有時真相被利益遮蔽,有時真相被道德觀念和道德遮蔽,有時真相被集體無意識遮蔽,有時真相被狹窄的生活圈子、知識和技術遮蔽······而在真相被遮蔽的地方,都應該有《新聞調查》。”
——庄永志(原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評論部《新聞調查》策劃、《焦點訪談》主編,現為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
《東方時空》《焦點訪談》的影響
“探尋事實真相”——《新聞調查》用這句口號影響了中國電視新聞20年,《新聞調查》也為這句口號堅守了20年,而這是新聞業的黃金20年。
1993年,《東方時空》橫空出世,它革新了中國電視新聞的傳統理念,放下了媒體的架子,貼近觀眾,敢於說事實、講真話。這種新穎的節目製作模式大大啟發了《新聞調查》後來的節目理念:平等對待新聞里的人。“平視社會,對成功人士不仰望,對普通民眾不俯視。”張潔說,這種平視每個人的理念,就是社會精神價值的重建,也是媒體價值倫理的革命。
庄永志介紹《新聞調查》時,說它是一個“用媒體新聞節目小生態去影響中國社會大環境的存在。”

張潔在南京大學講座現場
張潔則說《新聞調查》是《焦點訪談》的深化。“《焦點訪談》會直接指涉到一個人、一件事,而《新聞調查》則是由一件事生髮出更深層次、更廣泛的問題,但這樣的問題一定會有解決辦法的。”這種尋求問題的過程,就是探尋事實真相的過程,而這與《新聞調查》的最初理念——做調查性、故事性、新聞性兼具的新聞調查節目相一致。
多元的實踐和探索
1998—1999年底,主題性調查的理念還未確定,《新聞調查》做過許多不同性質的探索。例如以《眼球丟失的背後》為代表的事件性調查、以抗洪為主題的主題性調查、以《安全套該不該進校園》為代表的話題性調查、以《恢復高考二十年》為代表的歷史性調查和以《大官村裡選村官》為代表的記錄性調查等。“99年底時,一位老師告訴我,《新聞調查》的形象識別不清晰。”張潔說在這之前,他們沒有認真考慮過這件事。
後來1999年《新聞調查》出現了一次很大的“地震”:原製片人夏俊辭職創業,欄目組陷入混亂。也是在這次變動中,《新聞調查》最終確定了自己的口號和理念——探尋事實真相。張潔講到:“這看似一個欄目目標的話語,是一群媒體人在世紀末對中國的奉獻式承諾。”
正如張潔所說,探尋真相是一種姿態,努力地探索而不確保能做到,這符合中國媒體的定位。
口號的踐行:對真相的探尋
《范李之死》是《新聞調查》第一期揭露司法刑訊逼供導致死亡的節目,在此之前監督司法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在“517”論壇上,製片人賽納以“新聞調查的內容和樣式”為主題發言,他第一次對新聞調查的終極性產品進行了有代表性的概括:我們報道的不是一個事件,而是我們對這個事件的調查過程,它記錄和展示的是我們如何通過各種各樣的技術和手段進入事實本身,一步一步地去獲取真相,而不是單純地報道一個事物的發展過程,這就是新聞調查。
在結尾時,賽納說,我們對真相的渴望如同對謊言的痛恨般強烈,但是我們堅信謊言終將散盡,只有真相永存。
“媒體的進步是中國政治進步的一部分,所以我們要學會開創,尋求這個社會的承受度。這就要求我們在探尋真相的過程中,秉承公心,秉承媒體的自覺,慎用媒體的權利。媒體濫用權利的事例比比皆是,甚至有新聞敲詐勒索等,個人的錯誤可能會導致整個行業的公信力下降,所以我們對於媒體的權利一定要慎用。”張潔老師動情而理性地向我們表達了一個新聞人對真相的不懈追求。
不要把人物臉譜化、角色化
對於記者應當恪盡的職責,張潔結合他從業經驗給出了回答。
首先必須建立事實面前人人平等的概念,也就意味着在分析中國社會的複雜問題時要規避道德先入為主,避免因為同情弱者一味地放大弱者有理。新聞工作者想要得到均衡的信息,就要平等對待事件所涉及的各方人物,特別是重要的當事雙方。只有採訪到核心人物,才能給予報道更堅實的基礎。
其次,不能片面地對待採訪得來的材料,不能只注重一方的觀點,要基於事實的基礎均衡報道。“新聞這個行業能夠激發你的公共情懷、責任感和專業標準意識,做新聞的人一定不希望自己有所改善而社會沒有改善,而是希望社會有所改善,哪怕自己不改善。” 新聞專業主義講的是冷靜平衡客觀的表達,但是不代表要讓人文關懷完全消失。
很重要的一點是新聞工作者不能簡單地把社會分成黑白兩面,要認可社會的複雜性,認可人的多面性,才能利用報道的平台盡量促進社會朝着好的方面發展。記者在報道了大量有關善惡的新聞之後就容易把人臉譜化,也容易把官員妖魔化,實際上中國社會走到今天一定是各個行業共同推進的結果,不能給特定的人群套上特定的角色。
多元的時代:“誰都不能一手遮天”
“一個社會發展到今天一定不是只有一種模式,一副面孔,新聞工作的確需要更多的韌性,更多的技巧,更多的成熟和更多的定力,同時還有更多的敘事手段。”媒體的力量是有限的,中國社會現在能夠做到媒體監督,卻還沒有達到輿論監督的層次,真正能夠走向輿論監督的時代一定是有人民大眾廣泛參與、充分發揮全社會力量的時候,那個時候的社會與今天相比一定擁有更多更強大的進步動力。
張潔眼中《新聞調查》的努力,是出於中國社會的期待,是節目組面對市場壓力的選擇,更是新聞人對自身職業的一種定位。
張潔說:“無論是什麼樣的環境,無論是哪些人在做,哪怕達不到輝煌時期一年推出二十多期的高質量節目,哪怕只有兩三期,我們一定要堅持根本:做有價值的調查節目。
我們未完成的使命很多,我們想監督濫用的公權,我們想用理性來呼喚民眾不要過於情緒化等等。但值得驕傲的是,中國社會發展到今天,無論出現什麼形式的公權力濫用,總會有特別有勇氣的人寫出明智的文章、說出我們的心裡話,這就是我們社會的進步。
我們已經進入到一個多元權利時代、多元價值時代、多元主張時代,沒有人再能一手遮天,也沒有人再能挑釁常識,大眾對公權力的恐懼大大減少,這就是成就。”
原文來自南大未來編輯部——新記者(NJUXJZ)
文稿/李欣瑩,黃玉交,李昕,周倩嘉 徐曉玥
責編/張秉蓮,李竟
深度網編輯/周煒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