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交易背後的權力——解析2016 SOPA入圍調查報道

Print More

2016年的亞太新聞出版協會“年度卓越新聞獎”公布入圍名單,分屬三個類別(大型英文媒體,小型英文媒體和中文媒體)9篇報道將競逐“卓越調查報導新聞獎”。它們深挖光能巨頭以內部交易增收、總統借殼侵吞公產、政府庇護毒品交易等黑幕,最終發現官方濫用權力、缺乏監管才是問題源頭。記者是如何揭露真相、追責公權的?請看深度君的獨家分析。深度君將在下次推出兩篇釋義性報道的分析,敬請關注。

SopaAwards_2016-resize

點擊查看:入圍報道完整名單。大獎最終的獲獎名單將於6月15日的頒獎典禮上公布,請繼續關注全球深度報道網的更新。

1.《金融時報》:漢能交易調查(Hanergy Coverage)

屏幕快照 2016-06-04 19.17.25

作為中國光伏業巨頭,漢能控股集團在市場低迷、價格下跌的背景下大舉招商、投資生產基地,令人驚詫。從2009年至2015年,漢能在中國各地修建工廠,而且在海外建起了四家海外薄膜發電科技公司。他們計劃在2020年前,將薄膜的產量擴充至全球總產量的一半。

版圖擴張的背後,是驚人膨脹的市值。2014年年初,漢能在香港上市的子公司漢能薄膜發電的股價就暴增300%,其總市值也升至18億美元(約為118.5億人民幣)。漢能薄膜發電的凈利率高達50%,相當於美國最大的太陽能組件製造商First Solar凈利率的3倍,它的總資產更是相當於中國所有太陽能企業的市值總和。董事長李河君也一舉升至2014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的第五名。

漢能的巨額收入都來自何方?其子公司的市值為何能在一夜之間猛增?《金融時報》記者的調查揭開了漢能母公司購入子公司出產的設備、內部人士借殼參與外部交易的暗箱操作。

《金融時報》記者檢索漢能上市子公司近年來的財務報表發現,2010年至2015年,漢能薄膜發電148億港元(約為125.4億人民幣)上報收入都來自向母公司漢能集團銷售設備。但其2013年的年度報告顯示,母公司僅結清了35%的買賣合同。雖然子母之間的關聯交易合法,但母公司未上市,賬目不公開,子公司盈利大部分依賴母公司,此數據繼而說明漢能涉嫌財務造假。

漢能薄膜發電向母公司供應設備的業務始於2009年,當時漢能剛開始從一家香港上市供應商阿波羅太陽能(Apollo Solar)購買太陽能板的生產設備,漢能最終收購了阿波羅太陽能多數控股權,並將其改名為漢能薄膜發電。現在漢能持有該子公司73%的股權。

漢能旗下的9家工廠是這些設備的主要買家。《金融時報》記者核對其中8家的賬戶信息(公司代表拒絕透露更多信息)發現,這些工廠的銷售總額遠低於薄膜發電上報的盈利數字。在2012年,這些工廠上報的太陽能板銷售額合計3.15億元人民幣,僅為同年薄膜發電向工廠銷售的設備價值的十分之一。工商管理總局公布的數據顯示,這8間公司在當年損失了3800萬,總負債額高達12億人民幣,記者同漢能的主管人員確認了太陽能板生產虧損的事實。

這些大量購入的設備有沒有發揮作用呢?《金融時報》記者通過漢能內部信源核實,發現生產基地的設備利用率非常低,實際使用的設備容量僅為200兆瓦,和總容量24億瓦的水平相去甚遠。

《金融時報》記者從內部交易的貓膩探查至外部交易的疑點。公司的註冊資料顯示,曾經以7億多元人民幣購入漢能180兆瓦容量太陽能農場的投資基金弘晟其實是在這筆交易宣布13天前才註冊成立的。擁有弘晟的3支基金中,有一支的法人代表是漢能薄膜發電前董事Victor Wong的妻子,Victor Wong在交易的8個月前仍是漢能薄膜發電的董事。

2. 《華爾街日報》:馬來西亞“一馬公司”醜聞(Malaysia’s 1MDB Scandal)

屏幕快照 2016-06-04 19.18.45

馬來西亞政府國家投資基金“一馬發展公司”經營不善,成立6年間欠下500億巨額債務,部分官員涉嫌濫用資金。首相納吉作為顧問董事會主席,是否參與其中成為一大疑問。

對此,《華爾街日報》的記者通過政府調查人員提供的銀行轉賬單、流程圖,梳理出了一張馬來西亞首相納吉資金轉移路線圖,解開謎團。證實在2013年至2015年期間,納吉通過英屬維京群島的註冊公司、財政部接管公司和“一馬公司”子公司秘密轉移5筆巨額資金到個人賬戶,轉移金額總計達7億美元(約46億人民幣)。

涉及其中的“一馬公司”即“一個馬來西亞發展公司”(1 Malaysia Development Berhad,簡稱1MDB)於2009年建立,是專註於能源、房地產、旅遊業等領域的戰略投資基金。 “一馬公司”號稱要把馬來西亞打造成全球金融中心,卻一直在海外建立發電廠、投資能源合資企業,在成立6年後拖欠銀行和股東11億美元。負債纍纍的“一馬公司”成了首相納吉轉移資金的“天然屏障”——他主要以兩家公司完成了5筆資金存款。

一是英屬維京群島(British Virgin Islands)註冊的公司Tanore Finance。該公司在大選期間(2013年3月21日和25日)通過阿布扎比國家基金IPIC(International Petroleum Investment Company)所擁有的瑞士安勤私人銀行,分別將6.2億美元以及6100萬美元匯入納吉在新加坡開辦的賬戶。IPIC此前為一馬公司的數十億債券提供擔保,而且在2015年5月為其注入10億美元(相當於65.8億人民幣)幫助還債。

另一是SRC國際私人有限公司。SRC原本由一馬公司控制,後於2012年由財政部接管,當時納吉正是財政部長。而且,記者查閱官方調查文件發現,該公司的董事持有納吉賬戶的代理資格。

官方文件顯示,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間,該公司將原本來自於馬來西亞政府、總額為4200萬令吉(相當於美元1110萬美元,7311萬人民幣)的資金轉入一馬公司旗下的慈善基金——Ihsan Perdana,分成三份打入納吉的賬戶。每一次轉賬都破費心機:去年的12月24日,SRC將4000萬令吉(約為6375萬元人民幣)轉到了全資子公司,該公司在同日將錢轉給Ihsan Perdana。兩天後,Ihsan Perdana分別將2700萬令吉和500萬令吉(人民幣4293萬元和795萬元)打入納吉的兩個賬戶。在2月,SRC國際和Ihsan Perdana如法炮製,再將1000萬令吉倒入首相名下。記者查閱政府調查的流向圖,確認賬戶持有人確為首相納吉。

在2013年大選時,部分“一馬公司”基金成了納吉的助選資金。不僅為一家發電廠支付多餘資金,還捐款給納吉聯繫密切的慈善團體,資助當地學校,成為他競選時博得信任的有力佐證。

此事爆出,輿論嘩然。首相納吉和政府新聞發言人否認此事,一馬公司發言人稱“未有任何證明文件”,不排除有“詆毀一馬公司和政府”的可能。納吉遭到來自反對黨、前盟友、以及執政黨“馬來民族統一機構”(巫統)黨內人士的彈劾,甚至被前首相馬哈蒂爾要求辭職。此事也引起國內及新加坡、美國、瑞士等國的跨境調查。

3. Global post: 亞洲冰毒戰爭(Asia’s Meth Wars)

屬於“金三角”的緬甸北部邊境冰毒販運猖獗,表面上是毒販的單方犯罪,實際上則是軍隊和政府暗中容許、多方漁利的骯髒交易。美國《環球郵報》歷經9個月,沿着緬泰、緬中邊境展開系列調查(包含3篇文字報道和2個紀錄片),還原了這條利益鏈。

屏幕快照 2016-06-04 19.20.33

位於緬甸北部邊境克欽邦和撣邦,長期由尋求獨立的反政府武裝佔領,和緬甸政府矛盾不斷。數十年來,緬甸的冰毒產量僅次於墨西哥,海洛因產量也位於全球第二。

本可以遏制毒品蔓延的政府和警方,口頭上承諾打擊毒品,背地裡卻容許毒品生產,還推卸責任。記者採訪美國緝毒局、泰國警方和緬甸緝毒警察、部隊的眾多知情人士,證實政府為參與交易的邊境部隊網開一面,使得本來收入微薄、渴求獲利的士兵紛紛參與交易。

他們是如何參與交易的?參與的程度有多高呢?目前,緬甸邊境部隊由“人民武裝”和“邊境衛兵”組成,負責打擊反政府武裝、守衛領土。記者採訪參與緬甸緝毒的前美國緝毒局官員,證實“人民武裝”的士兵全都參與毒品交易,可加入各個環節而免於責罰:他們從印度邊境購得鼻竇炎葯(內含製作原料假麻黃鹼),一些人把藥販運到地下工廠,一些人自己合成冰毒,還有一些人為境外毒品組織提供隱蔽點,自己也趁機在旁邊建立加工廠。

屏幕快照 2016-06-04 19.21.48

負責專門打擊毒品交易的緝毒警察受上級命令,無法打擊參與的部隊。那些可以打擊的毒品加工點也常有武裝人員把守,武器精良,而緝毒警察的槍支不足、武器低劣,不戰即敗。

記者通過採訪毒梟前手下和緝毒官員,發現軍隊和不少販毒集團已經成了合作夥伴:部隊減免販毒集團的稅收,容許其有自主領地、跨境販毒,販毒集團則需打擊反政府武裝。曾在2012年被中國拘捕、判以死刑的糯康就是藉此壯大的代表。他是大毒梟坤沙的門徒,在緬泰邊境集結了上千萬成員制販毒品、綁架殺人,宛若獨立王國。

權傾一方的毒梟還能進入國家權力機構。目前緬甸議會裡至少有10名軍隊領導,而其中有1人是公認的大毒梟。此人競選的籌碼之一就是在其選區5年免收罌粟種植稅。

毒梟和權力機關相互勾結,把緬甸變成了冰毒加工中心。此地產出的冰毒有兩種,約60%—90%是塊狀冰毒,10—20%是價廉的紅藥片。據聯合國統計,每年參與交易的緬甸軍隊能生產10到20億個冰毒片,滿足亞洲950萬吸毒者的需求。這些冰毒產量大、價格低廉,經常販運至中國邊境山區或印度尼西亞的熱帶島嶼和沿岸地區。在那裡,有眾多底層工人和學生將病毒作為提振精神、消減飢餓的解乏良藥,上癮者長期感到精神空虛甚至錯亂,極易患上併發症。

繳獲毒品

官方繳獲的冰毒片

吸食毒品

吸食冰毒所用的器具

毒品貿易已經成為緬甸經濟支柱。記者查閱美國國會的研究發現,緬甸的毒品出口額約為10至20億美元,天然氣出口額約為33億美元,約佔國家收入的40%,可見毒品貿易收益有多可觀。染指毒品交易的商業巨頭將這些非法資金洗白,投資其他行業,成為緬甸振興經濟、吸引外資的隱性支持。

緬甸政府縱容毒品貿易,還以清除非法毒品為名從外國獲得了5億資助。其中美國政府貢獻甚多,援助資金,也提供培訓、捐贈飛機。但緬甸政府並沒有用援助資金對付販毒集團,而是用於鎮壓少數民族游擊隊了。

像Patjasan這樣由上萬基督教教眾組成、武器裝備落後的民間組織,厭惡毒品危害,反而替官方承擔起了阻擊毒品犯罪的責任。他們通常在夜晚帶走吸毒者審問,將其送入教會運營的戒毒所,還打擊毒販窩點,收繳毒品,但官方從未給予支持。負責人透露,他們還計劃打擊毒品大佬和腐敗官員,決心以“任何必要的手段阻擊”毒品滲透。

毒品的危害已經滲入鄰國泰國。邊境巡警稱,過境販運的毒販是人脈強大的黑幫,其運營的工廠冰毒產量驚人。泰國的邊警即使武器先進、培訓充分,也無法完勝這些負隅抵抗的亡命徒。他們能阻擊的販毒人員,也只是龐大集團的滄海一粟。

編輯/王一葦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