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调查报道的关键品质是什么?中国青年报深度调查部主任刘万永的答案是:需要像工匠般持之以恒、精雕细琢,把工作做到极致。除了扎扎实实的调查,没有捷径可走。如何在报道中炼就“工匠精神”?有哪些报道经验值得借鉴?请看深度君经授权转载的《青年记者》(6月上)的文章,原题为:《刘万永:用工匠精神做优质报道》。
本文首发于青年记者(微信号:qnjzbj),作者为刘万永(中国青年报深度调查部主任);杜珂(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本科生);刘美辰(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
哪个行业和记者最接近?不是普利策所说的“站在船头的瞭望者”,也不是“龙灯花鼓夜,仗剑走天涯”的孤胆豪侠。手艺人、匠人或许最接近。他们都是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将作品赋予极具个人风格的特质。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此后,“工匠精神”渐成热词。
什么是工匠精神?笔者以为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对待自己的工作;二是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应该说,工匠精神是一种情怀,一种坚守,一份责任。简而言之,即对工作的忠诚专一,由此把工作做到极致。
用工匠精神做好深度报道
如果说,中国青年报的深度报道至今还在受众、业界有一定的影响和口碑,笔者以为,影响因素固然很多,但可以肯定的是,和采编队伍所秉持的工匠精神分不开。
深度报道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特稿,二是调查性报道。中国青年报的深度报道,前者以《冰点》周刊为代表,后者以“特别报道”版为代表。
特稿方面,近年来,中国青年报持续不断地推出好作品,如《回家》《永不抵达的列车》,以及最近引起广泛转发的《牺牲》和《湍流卷不走的先生》。
调查性报道是中国青年报的传统优势,已经开办超过十年的“特别报道”版承载了几乎所有调查性报道。近年来推出了众多影响广泛的报道,如《高考状元都是武林高手》《中越非法象牙贸易调查》,以及《千万元财产开庭前被过户给办案单位或个人》。
“特别报道”版开办10年刊登的报道中,有6篇(组)获得中国新闻奖,其中有4篇(组)为调查性报道。2009年6月创办的调查性报道栏目《今日出击》被评为中国新闻奖名专栏。
据不完全统计,“特别报道”版开办10年来,先后有四五十名厅级及以下官员在该版独家报道后受到查处。比如2013年11月15日,中国青年报独家刊发报道《湖南省江永县:一些领导子女“绕道”进行政事业单位》,反映当地部分县领导亲属违规办理或伪造人事档案,未经招考进入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怪事。两天后,7名违规调入行政事业单位的县领导亲属被清退。2014年3月,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通报处理结果:15名失职渎职人员被追责,另有7名厅处级领导干部受处分。
违法犯罪分子受到处理,只是报道成果的一部分。对媒体人来说,更大的期望是通过个案报道促进制度建设,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2006年6月至8月,特别报道部推出了一组独家的高考加分系列报道,历时两个月,分6期共刊发20余篇稿件,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将报道不断向深处推进。2010年7月推出《高考加分乱象透视》。此后,又不断聚焦高考加分。
持续的报道有了回响。教育部决定自2015年1月1日起,奥赛等6项全国性鼓励类高考加分项目将被取消,只保留烈士子女等5类加分项目。教育部还要求,各省市不得擅自扩大全国性加分项目使用范围。此外,有关部门要对加分资格进行复核复测。
2009年5月5日,中国青年报独家报道了《公安局政委女儿冒名顶替上大学》,披露了湖南籍学生罗彩霞被高中同班同学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
当年6月30日,教育部发出《关于核实普通高等学校重名重身份证号在校生学籍的通知》,并将同姓名同身份证号在校本专科学生数据通过“平台”公布,要求各高校认真核查疑似冒名顶替的在校生。同时,为防止“罗彩霞事件”重演,一些高校要求在录取通知书上加印新生的照片。教育部也推出了新生入学资格复查的新规定。
……
“在海运仓2号这块业界高地,我很少听到编辑、记者把理想主义挂在嘴边,看到更多的,是敬业、专业与追求影响力的职业态度。有些话不必多说,早已内化成自然。”这是一名实习生实习结束后对中国青年报编辑、记者的评价。
用工匠精神升化平淡工作
★一是专业、敬业,奉献精品
特稿的写作,需要记者深厚的采访功力和写作技巧。有人问《冰点》周刊主编从玉华,你是怎么采访到那么多细节的?她的回答是,采访总伴随着一次次的被拒绝,没关系,拒绝了再去,再拒绝再去,直到你变成采访对象家的冰箱,采访才真正开始……
挖掘真相,更是需要记者具备专业的技能。在这方面,几乎每一个调查记者都有自己的独门秘笈。
但是,和技能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敬业的精神。聪明人下笨功夫,是很多人取得成功的诀窍。采写深度调查的稿件,固然有时候可以凭借经验少走弯路,但除了扎扎实实的调查,没有捷径可走。
2013年9月18日,中国青年报推出了《一票成败 张曙光增选院士过程还原》《张曙光的学术包装术》等,独家披露了铁道部原副总工程师张曙光花2300万元贿选中科院院士的始末。这组系列报道共6期13篇约4万字,最终获中国青年报年度报道奖。
事实上,这个报道最初只有一个模糊的信息:2013年9月中旬,张曙光在庭审中承认花2300万元用于贿选中科院院士。这引起了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的关注。然而,采访检察院,公诉机关的回复是,2300万元是否用于贿选院士,以及2300万元的去向,不在办案的调查范围之内。
记者没有放弃,随后把重点放在了中科院科学技术部,因为张曙光若想当选,需要这个学部的院士投票。
几经努力,记者找到了科学技术部院士的名单,足足100多人。记者和实习生分工,挨个给这些院士打电话,一次次被拒绝,一次次被告知“不知情”,但记者始终没有放弃,终于找到了几位愿意接受采访的院士,得到了张曙光评选院士过程中的一些细节。
调查中,记者发现张曙光涉嫌学术造假——西南某高校的教授带队攒了一本书,充作张曙光的专著。记者电话联系上该教授,谈到该书,教授突然表示耳朵不好听不清记者在说什么。记者决定登门采访,却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只能根据各种信息推测出他应该住在该校峨眉校区的湖边别墅区……经过艰苦的寻找、取证,记者终于采访到了核心事实。
★二是精心、静心,打造精品
传统媒体的衰落、新媒体的勃兴,在众声喧哗中,媒体人迎来了“兵荒马乱”的年代。人心浮动,导致差错频出,甚至一些大的新闻机构也不能幸免。
记者沉下心去做稿子,既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也需要记者自身的定力。
2014年6月6日,中纪委常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俞贵麟在接受监察部网站在线访谈时披露,国务院扶贫办有一名“假党员、假干部、假学历”的“三假”处级职工被查处。
根据这一线索,中国青年报记者立即展开调查,却发现另一名涉嫌“三假”的更高级别的干部——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魏崇金。
2014年6月27日,中国青年报刊发《国务院扶贫办“三假”干部被调查(副)魏铁匠的升官路线图(主)》。2014年8月29日,刊发《“三假干部”魏崇金的厅官变身术》。
为了核实相关情况,两名记者在北京广泛接触、采访了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的工作人员、了解魏崇金的相关人员。还跑到魏崇金的老家江西瑞昌苏家墩,找到村干部、魏崇金的邻居等人,证实了魏崇金初中没有毕业,以打铁为生等情况。
为了采写“三假干部”稿,两名记者出差一周,在北京又跑了四五天,等于这半个月只写了一篇稿子,稿费两个人分,实在是不多。记者卢义杰说:“如果换在北京做题,肯定不止出一篇报道。但是我俩还是觉得,虽然时间花得多,但更有成就感,因为这个选题是相对足够重要的,并且是具有社会意义的。”
记者这份工作,本质上应该是寂寞的。不能从内心摈弃各种诱惑,混圈子、赶场子,怎能写出好稿子?
★三是学习、创新,不断超越
日本有一部漫画《浪客剑心》,主人公是一个剑客,最后倒在机关枪下。临死前他感叹:“在枪与炮的时代,剑在战场上失去了威力,剑客也只能接受被时代淘汰的命运。”
这是一个很好的隐喻。岁月有更替,产品有迭代,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活力和竞争力。
中建五局装饰公司的生产经理翟筛红是“全国木工状元”,他的拿手绝技是传统木工活,对着一块木料,老翟一刨子推下去,刨花厚薄均匀,卷曲起来如同一件艺术品,可以直接用于贴皮。
老翟从16岁开始从学徒做起,一直跟木头打交道。可现在的木工,用的是气钉枪、电锯、切割机,榔头、锯子、刨子等传统工具逐渐被抛弃。
如今,老翟背工具包的情况少了,更多时候,老翟带的是笔记本电脑或者平板电脑,根据设计图纸比照现场施工情况,查找施工中存在的细小问题。
正如老翟所说,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施工方式,但追求高品质的工匠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只要不断提高和创新,就有生存的空间。”
深度报道面临同样的问题。
一方面,新闻竞争激烈,深度报道操作空间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受众从移动端获取信息,深度报道的刚需降低。另一方面,深度报道的题材老套(集中在官员腐败、官商勾结)、呈现方式陈旧。以致有人说,移动互联网来势汹汹,深度报道反而率先成了“气候变化”下的“生态难民”。
用工匠精神探索深度报道
★(一)在题材上,有意识地拓宽选题范围
任何一家媒体的深度报道,都不可能将热点事件一网打尽,必须有所选择、形成特色。中国青年报的受众是青年,青年关心的就应该是报纸关注的。因此,要从“维护青年权益,突出青年特色”上下功夫。高考加分、公务员考试的公正公平等涉及教育、就业、公正公平的题材理所应当地成为报纸报道的内容。同时,我们也着力拓宽选题范围。
比如,2015年,中国青年报派出多路记者分豫、冀、湘、鄂、皖、甘、桂等省区贫困农村,并会同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和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专家,历时半年,对中国农村剩男问题进行了全景调查,推出了一组深度报道,预警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
再如,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中国青年报瞄准社会热点,推出了《“国资担保”的P2P平台“投融无忧”为何垮台》。
★(二)在呈现方式上,尝试“脱纸化”
过去,报道是在版面上呈现的,所以篇幅、图文配置必然要受版面的约束,可以长的难以长,应该短的难以短。从阅读需求看,长篇报道有市场,但读者通常会更喜欢短的报道。在版面字数难以改变的前提下,我们尝试深加工:稿件做成两个版本,一个版本给报纸按版面要求编辑;另一个版本提供给中国青年报的官方微信,篇幅控制在3000字左右,多配图表。当然,这个版本不是简单的篇幅变短,有可能改变文章的标题、结构等,力求简明、通俗、易懂,让读者从“阅读”转向“悦读”。
技术的进步正前所未有地改变着新闻业。不必“茫然慨既往”,无需“默坐慎将来”,用工匠精神生产优质报道,应当是每一个新闻生产者的责任和追求。
【文章摘自《青年记者》6月上】
Thanks so much pertaining to giving us an update on this matter on your web-site. Please know that if a new post appears or in the event that any variations occur about the current article, I would be thinking about reading more and knowing how to make good utilization of those approaches you reveal. Thanks for your time and coisednration of other individuals by making this websit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