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奧運會可視化精選:圖說奧運獎牌榜

Print More

里約奧運會開戰,獎牌榜再成矚目焦點。國家經濟、人口、名將、記錄、禁藥……奧運成績周圍隱藏着眾多生動故事,深度君篩選了各大媒體梳理圖為你解密。


1. 紐約時報:奧運奪牌,哪家最強?

奧運會百年來,哪些國家是奪金大戶?他們都集中在世界哪些地區?紐約時報在北京奧運會結束後細數了1896年至2008年之間全球各國獲得獎牌的數量。

點擊年份即可查看當年情況。上方,國家的獎牌獲得情況均由氣泡呈現,顏色代表所處區域(歐洲國家是綠色,亞洲國家是淺橄欖綠),大小代表獎牌數量。它們在“地理視圖”按地圖位置排列,到了“榜單視圖”則按獎牌數前後排開。拖動滑動條就能感受獎牌版圖的逐年變化。

1

明顯看出,奧運會百年來由少數歐洲和北美國家的壟斷“遊戲”,逐步變成五大洲國家機會共享的激烈競技,恰是各國重視體育、奧運會機制改革賦權、國際參與日趨包容的折射。

下方是逐年獎牌榜數據。

如果想查看運動項目原理等有趣統計,可以點擊此處查看紐時2012年度圖表中的“奧運會”系列。

2. 衛報:奧運大國&名將知多少?

如果總計來看,哪些國家是真正的奪金大戶、各自有何特點?有哪些奪牌名將呢?倫敦奧運會後,衛報從國際奧委會收集了116年來的獎牌信息,用黃藍氣泡梳理各國金牌、獎牌數量,嵌入了著名運動員的肖像和簡介,細數五個運動項目里(100米跑、自行車個人衝刺賽、一萬米跑、四人單槳無舵手艇)歷史上獲得獎牌最多的國家。

2

到2012年為止,美國在奧運史上獲得了930枚金牌、2297枚獎牌,排名第一。德國以400枚金牌、1260枚獎牌居於次席,前蘇聯曾獲得395枚金牌、1010枚獎牌,位列第三。英國、法國、意大利分別為第四、第五、第六大獎牌大戶。自1984年許海峰奪金以來,中國奧運代表團已迅速躍升獎牌大國,共獲得163枚金牌、385枚獎牌,位列世界第七。

國家榮耀背後,名將功不可沒。美國田徑傳奇卡爾·劉易斯在1984至1992年三屆奧運會上奪得9金,也是當時首位在低海拔地區跑進10秒大關的運動員,當之無愧地成為國際田聯評定的20世紀最偉大的田徑運動員。

2.1在菲爾普斯2008年獨卷8金之前,他的前輩、美國游泳名將馬克·斯皮茨一直是個人奪金王——他在1972年慕尼黑上席捲7金,在其運動生涯里打破了33次世界紀錄。

在體操界,曾奪5金的“體操皇后”、羅馬尼亞運動員納迪婭·科馬內奇是首位在奧運體操項目中獲得滿分10分的運動員。前蘇聯的拉瑞薩·拉提尼娜,在1956年至1964年三屆奧運會上贏得了9枚金牌、18枚獎牌,保持個人奪獎記錄長達48年。

2.2在中國,觀眾早已對奧運功臣熟捻於心。衛報的數據組選擇了楊威——奧運會三金兩銀的得主,曾在2008年奧運會率領中國體操男隊8年後重奪男子團體金牌,是中國運動員追求奧運會榮耀的縮影。

 

3. 紐時:記錄是如何被刷新的?

2012年奧運會,牙買加名將博爾特在百米飛人大戰折桂,以9.63秒刷新世界記錄。他比歷史上的獎牌得主領先多少?為了分析飛人大戰歷史,紐約時報收集了《奧林匹克全書》(The Complete Book of the Olympics)、國際奧委會國際業餘田徑聯合會的數據,將獎牌得主依照成績依次在田徑跑道上排列,呈現在清晰的短視頻里。

視頻以倒敘呈現了記錄的演進史:在40年前,奧運會短跑記錄才首次進了10秒之內——美國的吉姆·海因斯跑出了9.95秒。在1936年,他的同胞傑西·歐文斯以10.3秒就能傲視群雄。若在32年前,他只需像前輩阿奇·哈恩一樣跑出11秒就能奪金,比首屆奧運會的百米冠軍還要快1秒……這樣看來,要是首屆冠軍和博爾特通常競技,當博爾特撞線歡呼時,他還在20米後加速衝刺呢。

屏幕快照 2016-08-04 17.42.18

如果和近年來不同年齡段的成績相比,獎牌得主位於什麼水平呢?紐時將現有記錄點縱向排列,與不同年份的獎牌得主成績比較,發現2012年8歲及以下的男子記錄創造者可以在首屆運動會可以摘銅(13.46秒),15到16歲組的男子記錄(10.27秒)則可以和1980年銀牌得主成績相媲美。

想了解更多比賽?他們還梳理了男子跳遠男子100米自由泳等比賽記錄,點擊即可查看。

然而,在奧運會上推前浪,有多難?紐時統計了到2012年奧運會為止世界紀錄的保持時間,時長可以久如二十幾年,也可以只隔幾個月。

3-紐時-世界紀錄

女子4x100m世界紀錄的演進過程

看田徑項目,女子項目的記錄保持時間長於男子。女子4x100m接力的世界紀錄,由東德代表隊在1985年創立,在當時已經保持了26年11個月之久,在倫敦奧運會由美國隊以0.55秒打破。

男子田徑項目記錄保持時間最長的是4x400m接力項目,已經由美國隊保持了19年。而在4x100m接力項目上,牙買加隊在奧運會上打破了11個月前自己創造的記錄,提高了0.2秒。

點擊運動名,在右側查看以世界紀錄保持時長和目前成績,左側可切換男女運動。成績以縱向的時間軸/距離軸代替,從下至上、左至右瀏覽,就能看到看似相差細微的記錄是如何打破常年趁機,不斷刷新。

4. Mother Jones: 哪國的獎牌更值?

獎牌數量、記錄數字都是國家體育實力的直觀體現,但如果細究支撐成績的國力和人口,誰才算真贏家?非盈利性新聞網站Mother Jones將1960年以來參會國家獎牌數量與GDP、人口數量的對比,發現2008年奧運會上參賽的小國——牙買加、巴哈馬、古巴、愛沙尼亞、哈薩克斯坦、肯尼亞、蒙古和津巴布韋等,獎牌的性價比優於中美這樣的卷金大戶。他們的方法是,每個國家設置“獎牌分數”,即金牌計4分,銀牌2分,銅牌1分,平均到人口數量和經濟數據,得出每個國家人口和GDP獎牌享有率,並製成散點圖。由於夏季奧運會四年舉辦一次,所以他們將獎牌數推算到間隔年。

屏幕快照 2016-08-05 23.37.27

Mother Jones的統計表

如圖,橫軸是每10億GDP分得的獎牌分數,縱軸則為每100萬人分得的獎牌分數。在2008年奧運會上,牙買加僅贏得11枚獎牌,獎牌分數為32,算上人口和經濟,牙買加每10億美元GDP的獎牌分為0.8,每100萬人的獎牌分為11.9,頭號大戶美國相形見絀,獎牌分數分別僅為0.02和0.8。

其實美國人口的獎牌享有率保持穩定,但由於經濟增長,GDP的性價比卻一路下滑。

中國的獎牌享有率顯而易見:獎牌數飛速增長,人口增長但速度緩慢,經濟在近三十年間迅猛增長, 兩者對應得出的性價比一個走高,一個下落。

人口多的國家,獲得獎牌的幾率可能更高,但人口還真不一定是絕對優勢。想想印度,他們到2008年為止僅獲得20枚獎牌,當年排名第50的成績雖然劣於蒙古,但已經是史上最佳了。在體壇腐敗陰雲下,縱使GDP高歌猛進,運動員也無法獲得足夠的訓練保障,自然成績上不去。

隨時間的推移,小國弱國逐漸在奧運會嶄露頭角。總體而言,他們的GDP對應的獎牌性價比優於大國,但在人口享有率上則相對較弱。

若想探查單個國家,你還可以在頁面下方選擇想比較的數據,也可查看柱形圖或折線圖。屏幕快照 2016-08-05 23.38.31

 

5. 經濟學人&赫芬頓郵報:有多少運動員/獎牌惹了禁藥的禍?

和獎牌榮譽相伴而生的,是不絕於耳的服藥醜聞。俄羅斯田徑隊因服用興奮劑而被國際田聯暫停國際大賽資格,無緣里約奧運。在奧運史上,服藥的案例幾多?經濟學人統計1968年至2012年奧運會記錄(1968年奧運會是首次實行藥物檢測的奧運會),發現除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之外,大部分奧運會中均有服藥案例,近六屆奧運會的服藥總數明顯增多,且女運動員服藥數量也在上升。

單屆被檢服藥人數以疊加柱狀圖呈現,以深藍色和淺藍色分別代表男女,下方標示獎牌得主數量和奧運會名稱,觀者一目了然。

4

經濟學人統計圖

2012年是運動員服藥次數最多的一屆。共有17個國家的36名運動員在藥物檢測中呈陽性,禁用成分包括瘦肉精(鹽酸克倫特羅)、康力龍、二甲基戊胺等,女性運動員服藥人數高達23人,為史上最多。2004年雅典奧運會、2008年北京奧運會、2000年悉尼奧運會和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排在其後。

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雖然國際奧委會的數據顯示禁藥服用為零,但不少獨立分析發現有19名獎牌獲得者曾服用禁藥。

那麼哪些國家和運動備受禁藥侵襲?有哪些獎牌得主因服藥喪失獎牌呢?赫芬頓郵報繪製了一張“禁藥服用信息圖”,發現服藥的獎牌獲得者里,來自俄羅斯的最多,而舉重的獎牌得主最常服藥。三種最受青睞的禁藥分別是“達比波廷”(Darbepoetin,增加為肌肉運氧的紅細胞)、呋塞米(Furosemide,可減輕體重)和四氫孕三烯酮(THG,是為了躲避檢測研製的新型類固醇,可以增強肌肉力量、促進肌纖維的生長)。

6

信息圖依次將被檢出服藥的獎牌得主列於Z形曲線。1968年,首位服用禁藥的獎牌獲得者出現——瑞典現代五項選手利延沃爾(Hans-Gunnar Liljenwall)在獲得銅牌後被檢出陽性。他聲稱在手槍射擊前為了放鬆肌肉,喝了兩瓶。在那時,興奮劑檢測的手段較弱,對合成類固醇束手無策。此後,隨檢測手段的升級,更多服藥的獎牌得主瞬間現形。

例如,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男子飛人大戰中加拿大人本·約翰遜一舉擊敗卡爾·劉易斯,並大幅提高了世界紀錄。他的金牌僅僅在脖子上掛了數小時,隨後被宣布查出禁藥司坦唑醇(Stanozolol),這也是一種合成類固醇。而亞軍卡爾·劉易斯也不清白,2003年,他承認在漢城奧運會之前服用過違禁藥物。(果殼網,《禁藥:它當碩鼠時,體育界還沒有貓》)在服藥名單上,還有女飛人瑪麗恩·瓊斯、“車王”蘭斯·阿姆斯特朗、舉重名將佩雷佩切諾夫等。

編輯/王一葦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