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亞洲 | 環境報道, 如何鬆動社會堅冰?

Print More

環境問題,與公共利益密切相關。九月的亞洲深度報道大會上,資深環境記者Joydeep Gupta和Abu Siddique將分享環境報道經驗,講述如何深挖環境污染的生存危機和權力無能,推動問題解決。


毒氣污染起底先鋒:Joydeep Gupta

Joydeep Gupta

印度記者Joydeep Gupta是地球新聞報道網(Earth Journalism Network)和中外對話合作的第三極項目(The Third Pole)南亞總監。他的報道關注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環境污染和可持續發展等領域,曾多次報道地球峰會、聯合國氣候大會等環境會議。

自1984年印度博帕爾毒氣泄漏事件開始,Gupta就專註於環境報道。 2014年,他為中外對話撰文《30周年祭:博帕爾毒氣泄漏遺毒猶存》(Bhopal disaster: 30 years on the crisis remains),回顧了他在事發七天後在博帕爾所見所聞。他發現幾千名事故倖存者中,有些人毒氣致殘、生計無着,有些人未得賠償、家貧如洗,提醒人們勿忘毒氣泄漏災難的貽害。

Bhopal

2012年德里可持續發展峰會上,Gupta因環境報道的突出貢獻被授予“綠色地球獎(Green Globe Award)”。 “我所關心的是,能真實全面反映人的生存與環境的報道。”他在頒獎典禮上說道。“我能擁有這個獎項,收穫祝福,這讓我感到世界上有很多人也在關心環境議題。”

 

水污染揭黑者:Abu Siddiqueabu siddique

同是環境記者的Abu Siddique,供職於孟加拉國英文報紙Dhaka Tribune,關心的則是水資源和氣候變化。Siddique是土生土長的孟加拉國人,水是這個恆河三角洲小國的經濟命脈,然而近年來一直受到全球變暖和其他環境污染的嚴重威脅。

 

2014年12月,一艘滿載的油輪與另一艘船在孟加拉國孫德爾本斯(三十萬升原油泄漏於世界上最大的單塊紅樹林保護區。Siddique迅速前往污染區域,連續觀察幾日夜,調查油污對紅樹林生態的影響,並首個報道了白海豚死亡的消息。面對如此嚴重的生態破壞,政府聲稱沒有能力解決污染,油污影響不大,遲遲未行動。他質問政府:航線設計是否符合紅樹林保護區的生態要求,促使多個社會組織、民間力量開始行動,自發清理油污,問責政府,推動其建立更嚴格的環境保護條例。

                                     Abu Siddique對孫德爾本斯石油泄漏事件的報道

dead dolphin

                                                     因石油污染而死亡的白海豚

時至今日,環境報道在孟加拉國仍是新領域。Siddique說,10到15年前,環境新聞不可能出現在當地新聞媒體佔據頭條。全國50多家國家級媒體中,只有4家設有專門的環境記者。但如今,儘管政經、犯罪等新聞仍是主流,環境新聞偶爾也會擠上頭條,引發社會關注,也有越來越多的記者願意長年投身環境報道。“對我們這些關心環境的人而言,” Siddique說,“這是個令人振奮的進展。”

欲了解分享詳情,請關注大會官網深度君報道

文/梁思然

編輯/周煒樂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