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上旬,《新京報》一連發表十四篇有關網絡外賣平台管理亂象的獨家系列報道,三天內逼得百度、美團、餓了么三大平台數十家無證違法商戶下線,北京食葯監局宣布調查三大平台。
網絡訂餐平台上店鋪無證經營、嚴重違反食品衛生條例等問題,今年先在央視315晚會曝光。央視的報道引起了輿論討伐,網絡訂餐平台高調整改,但成果不彰,許多無證店鋪重回外賣平台,如常經營。
六月起,《新京報》共派出十四名記者,卧底多家外賣店鋪,調查這些店鋪生產餐飲、登上外賣平台的內幕。
經過兩個月的實地調查, 《新京報》在8月8日凌晨首發兩篇重磅調查,揭露有像素小區內藏近百家無證餐館,堂食區和廚房衛生條件惡劣,而這些餐館都通過PS或買假證入駐外賣平台,有的甚至擠進推薦商戶之列。
近中午,第三篇報道發出,稱百度、美團、餓了么三大平台已作出回應,對先前報道涉及商戶全部下線,並承諾展開全面排查。12時許,北京食葯監工商等部門介入,查處關閉像素小區無證餐館。下午,《新京報》再曝百度外賣黑幕,其主打特色——“生態廚房”實為統一外賣配給站,給多個品牌商戶提供同樣的菜品,使用過期食材,員工嚴重違規操作。
8月10日百度外賣16家配送站被關閉,食葯監局表示將立案調查三大外賣平台。

《新京報》報道頁面
針對此次《新京報》調查,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周海燕教授評論道,報道之所以引起了這麼大的關注,一方面因為話題本身涉及食品安全,另一方面也體現出當下中國調查性報道稀缺的困境。“如果放在5年前,這只是都市報常見的調查內容之一,今天,它的引發關注恰恰說明更多本應出現的調查性報道已在嚴峻的傳媒環境下胎死腹中。”
而在如此環境之下,《新京報》如何逆流而上,這次調查有何特點?

來源:新京報
一、調查人手多,收集證據全面。
位於五環外的北京像素小區,高樓林立,人口密集。北區居住區11棟樓的底層容納了102家大小飯館,73家在外賣平台上,坊間稱作北京“外賣村”。為調查這些餐館的經營情況,《新京報》記者應聘了9家餐館的服務員、雜工。在這些餐館的後廚,記者記錄下了一幕幕讓人震驚的畫面:工人在廁所里洗菜,在垃圾桶上串烤串,有的拖把碗菜同池洗,用過的一次性碗筷隨便清洗後再次利用。調查百度外賣的記者則卧底於百度外賣配送站,拍下了夜間配送車卸貨、後廚幫工用剪刀拌飯、使用過期變質的食材。系列報道詳盡有力,輔以大量照片和視頻,帶給讀者最直觀的衝擊。
二、調查時間長,實地調研深入。
《新京報》此次調查歷時兩個月,記者除了到黑餐館卧底打工,還耗時尋找百度外賣自稱“生態廚房”的16家供貨配送站。
這些廚房分布在北京多個人口密集的城中村,為好幾個線上品牌店鋪統一配送成品菜。 它們或無證無照,或與其他店鋪共用一個營業牌照和企業登記信息,或隱身於其他餐飲店鋪之內,沒有獨立的門面招牌。因此, 追查這些廚房的地址極費工夫。即使有“百度外賣騎士”之稱的外賣送貨員也往往找不到取貨地點。
七月初,某外賣用戶向新京報記者爆料,他用了兩周時間才找到一家名叫“17飯”的外賣品牌所在的四惠店廚房,該店地址與網上顯示不符,且該廚房還同時生產其他品牌的外賣。《新京報》記者隨後花了三天,找到隱藏在城中村裡的另一家“17飯”廚房,同樣與網上店址相差甚遠。多路記者最終花了近兩個月時間,鎖定16家廚房的位置。同時,通過長時間卧底其中三家廚房,記者挖掘出關於百度外賣倉儲管理系統,配送流程,菜品來源等具體信息。百度外賣廚房的整個生產與運營過程被完全起底。
三、巧抓報道時機,緊跟事件進展
從8月8日至10日的三天內,《新京報》反應迅速,緊跟事件進展,以大約平均每天五篇報道的速度,把握報道時機和輿論熱度,驅使官方行動。
凌晨首文曝光北京“三無外賣村”,三個暗訪拍攝的視頻緊隨其後,展示了“外賣村”無證餐館令人咋舌的廚房衛生環境和餐飲生產過程。到早上11點左右,三大平台作出回應,新京報迅速跟進。下午,先有食葯監局查處“外賣村”無證餐館的行動的報道,而後另一篇重磅直擊百度外賣16家“生態廚房” ,揭露其管理混亂、審查缺失、以及主導虛假經營。隨後兩日連續發表社論,指責監管部門失職,質疑外賣平台誠信。9日百度“生態廚房” 全部下線,食葯監局表示將立案調查。10日跟進報道食葯監局與外賣平台負責人的約談會。會後食葯監局新聞發言人表示今後將主動接受媒體監督,並要求各平台用“洪荒之力”整改。
截至發稿,《新京報》又曝光了美團、餓了么平台商家通過“競價排名”進入首頁推薦前列,並在繼續跟進報道食葯監局的無證餐廳查處行動。

來源:新京報
總體而言,周教授對《新京報》這條報道本身予以肯定,但認為,除了曝光表面上的外賣和作坊問題,“調查性報道應該更深入挖掘目前一些突發性事件中暴露出的內幕交易。”
編輯:Ying 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