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亞洲 | 忘掉奧斯卡,聽“聚焦”小組編輯現場講述調查項目管理

Print More
img_0594

                   Walter V. Robinson在大會上發表演講。攝:周煒樂

“我覺得,‘管理調查報道’聽着像是充滿矛盾的表述——我們管理的,其實是毫無頭緒的‘雜聞’。” 在第二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波士頓環球報》前“聚焦”調查小組編輯Walter V. Robinson如是說。

從冗雜的信息中抽絲剝繭、理出扣人心弦的故事是調查記者的目標,而完成這一目標需要整個調查團隊的通力合作,也需要有人在隊伍中統領全局、運籌帷幄。擁有30多年帶隊調查經驗的Robinson是本次大會特邀的嘉賓,主講“管理調查報道項目”主題討論。 大批通過影片《聚焦》了解到他事迹的媒體人,像迎接英雄一樣,對其出席報以熱烈的掌聲。而這位一向低調的老記者,則把不少電影無法傳達的專業內容帶到了加德滿都現場:他向自己年輕的同行們,詳細介紹了當年“聚焦”小組是如何將“雜聞”轉變為像“天主教神父性侵兒童”調查那樣的普利策獎作品。


“聚焦”小組成立於20世紀70年代,是美國國內歷史最悠久的深度調查小組。Robinson分享的,一部分是“聚焦”小組一直傳承下來的經驗,一部分則是他個人多年的摸索和總結。

選對人

《波士頓環球報》的調查小組每兩到四年換一批人,這樣,報社裡許多記者都能得到相應的調查報道訓練。通常,每個小組會積累15到20個選題或者說調查項目,但討論如何管理這些調查項目前,第一件事,是要看選誰進入調查團隊。

1.團隊里的記者需能力互補。

好記者通常也有較強的自我觀念(ego),但進入一個調查團隊後,記者必須能夠放下一部分自我,學會與人合作,尤其是要能分享信息。

如何處理記者“ego”問題,Robinson引述當年的經驗,說文章發表時,署名會採取“《波士頓環球報》‘聚焦’小組”後接“記者名字”(按寫作內容多少順次排列)這樣的形式。

2.團隊要有領導者。

wvr1

Robinson(左二)在“管理調查報答項目”主題討論上分享經驗

多數情況下,團隊里的記者能做好各自的調查並能很好地合作,但無人想主持大局。Robinson以自身舉例,他在“聚焦”小組時,自己和組裡其他記者一樣,要出去找線索、做調查,不過同時也負責統籌工作,因為一個隊伍必須要有領導。

3.是否要選專題記者?看情況。

是否要選擇專題記者進團隊,以便能為某些專題的調查提供更專業的角度?Robinson說,看情況。在一次政治腐敗案件調查中,團隊里有人提議要找一個專門跑“州議會”線的記者,但Robinson的考慮是,若讓這樣一位州議會“熟臉”去政府機構找資料,馬上就會被“亮紅燈”。而在波士頓天主教神父性侵兒童案里,“聚焦”團隊就找了一個本不在小組裡的宗教記者,當初始報道引起公眾反響後,該記者便專門深入跟進報道教會的反應。

“一個四人能力互補的調查小組就好像有五個頭腦,”Robinson說,“能為每一次調查帶來多元角度。”

選對題

Robinson提出了以下幾項調查報道選題標準:

·  故事必須要揭露某種嚴重的傷害(a grievous wrong)。

·  要有廣泛的影響,引人關注。如果原本只是在當地發生的一件事,記者需要找出事件背後揭示的普遍性。

·  發表之後應能帶來重大改變的故事。

·  要確定沒人做過同一個故事。

當依據這些標準提出選題後,就應進一步“挖掘”(Prospecting)。這樣能讓你對調查是否能順利完成有個基本把握,避免投入了好幾個月的功夫之後才發現徒勞無功。Robinson指出,具體可參考以下內容:

·  能找到相關文件證據。

·  能聯繫到願意受訪的信源,其中必須包括能主導這個故事走向的重要人物,以及故事矛頭瞄準的對象。

·  不能人云亦云,光有不同的觀點而無其他實證。

·  正邪好壞雙方的意見都要有所體現,都需論證。

·  要能提供足夠證據,讓你的調查經得住質疑。

neal-huff

            電影《聚焦》劇照,神父性侵案件的受害者是重要信源

調查時,使合作更高效的建議:

·  根據團隊里各人的技能分配工作。

·  團隊應盡量每天見面,如實在不行,爭取隔天見面或一周見兩次。

·  最好每個人每天能寫一份當日報告,讓隊友互相了解調查進展。

·  即使在做的是一個耗時較長的調查,也應一邊調查一邊開始寫稿,這樣做能反過來為調查提供方向,也不容易漏掉某些重要細節。

·  在數字新聞成為趨勢的今天,儘早讓報社的數字或其他部門參與考慮故事的最終呈現,比如美編、攝影師、社交媒體編輯、數據記者等。

spotlight-movie-poster2c1-e1452564112802

電影《聚焦》劇照,團隊定期頻繁的見面討論,有助於團隊互相了解調查進度,把握故事走向

發表前,確保萬無一失:

·  事實核查是故事發表前最重要的一步。Robinson說,以前他上一級的編輯會逐字逐行地核查文稿中的每個細節,去質疑和確認每一條信息的來源。

·  此外,團隊還要準備好如何做跟進報道,要能預測各方反應。

·  對上文提到的被調查和指控的對象,要給他們足夠時間去回應(不要在發表的前一天晚上才聯繫)。這樣他們會更尊重你的報道,並可能會提供新的線索。

·  系列報道可以先只發一部分。有的報社可能會把一個系列報道在某段很短的時間內全部發表,Robinson則傾向於先發表一部分,然後等候受眾的反應,此時很有可能會有新的線索和思路出現,重新引導故事走向。這樣,原本只做成了三部分的故事有可能會發展為八個部分。

最後,“當順利完成一個調查項目並發表後,讓你的團隊好好放個假吧!” 在電影《聚焦》里,Robinson並沒有這句台詞,但在尼泊爾的會場里,這位年屆七十的老新聞人不失幽默地鼓勵着台下的年輕一代媒體人。

 

編輯/Ivan Zhai

閱讀更多大會報道:

《調查報道,聯結亞洲——第二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開幕》

《報道亞洲 | 傳感器與無人機在新聞中的應用》

《報道亞洲 | 視頻新聞,如何用影像驅動調查與還原真相》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