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亞洲 |如何科學質疑“健康專家”?前世衛發言人為你分享技巧

Print More

做好健康報道不僅需要走進醫院、藥房或醫學實驗室,而且要以一種謹慎的態度質疑看似最權威的觀點和最普通的問題,以專業的調查方法從多方資料中尋找答案。第二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健康報道”講座的其中一位講者,是來自印度的前WHO(世衛組織)發言人、現任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教授 Thomas Abraham。他從自己對“全球小兒麻痹症根除運動”的研究中提煉出健康報道的要義。 


為什麼需要報道健康?

2

“在健康領域,我們通常不假思索就選擇相信專家意見。” (圖片來源:聯合國)

講座一開始,Abraham就向觀眾拋出這個問題。首先,很多國際健康組織推行項目的資金運作、項目執行等情況,都需要記者將其透明呈現給公眾。此外,“在健康領域,我們通常不假思索就選擇相信專家意見。”Abraham說,然而,專家也是人,他們有各自局限,各自的觀點,而且彼此觀點有可能完全對立。因此,記者要為公眾仔細推敲各方觀點和意見。

作為非醫學專業人士的記者又如何能夠推敲、恰當地質疑專家意見呢?Abraham表示,健康和醫藥話題都是基於科學研究之上,通常能從科學期刊上讀到。相對於其他學科或選題,健康與醫療衛生數據也更容易找,像世衛那樣的國際組織以及全國性健康機構的數據比比皆是。記者不需要懂如何做醫學研究或實驗,但要能善用這些科學期刊和健康數據庫資源,讀懂科學研究背後的邏輯,以證實或證偽專家意見。

接着,Abraham便以自己當前的研究為例展開詳細說明。

嚴重超時的全球根除小兒麻痹症運動(Global Polio Eradication Campaign

“全球根除小兒麻痹症運動”是世界衛生組織在1988年提出的一項健康計劃,目標是通過疫苗接種,到2000年,基本根除世界上一種能引起人體肌肉萎縮或麻痹癥狀的脊髓灰質炎病毒。

picture2

“全球小兒麻痹症根除運動”宣傳畫(來源:Thomas Abraham幻燈片展示)

Abraham近年開始研究這項“根除運動”,他查詢數據庫,走訪各地社區,一直想搞清楚一個問題:直到2016年,該項計劃仍在多個國家執行,逾期了將近17年,為何?全球每年都有十億美元投入這項計劃,所以拖越久就越燒錢。

面對Abraham的直接質疑,該計劃執行委員會的回應是,這項計劃已成功根除全球90%地區的小兒麻痹症,只剩下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尼日利亞這三個國家尚有該症;這些地區的頻繁動亂和政府宣傳力度不足是導致計劃難以執行的主要原因;完全根除該症只是時間問題。

這幾點原因是否屬實?由此,Abraham開始查閱以下三個方面的資料:

一、“全球根除小兒麻痹症運動”網站(polioeradication.org)上的數據

二、科學期刊上的研究

三、關於這項根除計劃的所有採訪和報道

從數據發問:

通過檢索2016年全球小兒麻痹症感染案例,Abraham發現,今年有3個“傳播性疫苗衍生病毒”(circulating 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引起的感染案例。

這是個什麼東西?

原來,在2007年以前,世界範圍內通用的是一種含有活性病毒的口服疫苗(又稱“減活疫苗”,OPV)。OPV生產成本低廉,可以糖丸或滴劑形式接種,操作簡單,便於許多第三世界國家裡的非專業人員和家長為孩子接種。同時,這種疫苗不僅能使接種的人體免疫,還可能在被該人體消化排出體外後,免疫接觸到的人群或環境。

然而,這種OPV被排出人體外後因帶有活性病毒,也有可能在免疫缺陷人群或者環境中發生變異,從而產生致病力更強的病毒,即“疫苗衍生病毒”,這種病毒在一定條件下能導致人體癱瘓甚至死亡。然而世衛組織曾表示,OPV疫苗是“十分安全的”。

於是Abraham提出了更多問題:“十分安全”是有多安全?“發生變異“的可能性有多大?

picture3

“根除運動”官網上的數據

2015的數據展示出這樣的情況:共出現32個由“疫苗衍生病毒”引起的感染案例和74個脊髓灰質炎病毒感染案例——前者幾乎是後者的一半。並且,在宣稱已根除“小兒麻痹症”的國家裡,仍有兒童因感染“疫苗衍生病毒”而癱瘓。從最新研究確證現象:

為了進一步了解這種“疫苗衍生病毒”,Abraham翻閱了近年的科學研究。在此,他推薦了網站Pub med。Pub Med是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開發運營的Medline數據庫免費搜索系統,基本“一網打盡”國際生命科學和生物醫學方面的前沿研究成果。在這個網站上,Abraham找到了更多對“疫苗衍生病毒”感染病例的記錄和研究,證實這種病毒存在問題並非個例。

那麼問題又來了:為什麼能產生這種新病毒的OPV疫苗還在使用呢?

從歷史報道把握趨勢:

這回,Abraham試圖從歷史上各種科學大會和論壇成果中尋找答案。一份題為《脊髓灰質炎活疫苗——第一屆國際脊髓灰質炎活疫苗大會論文與討論集》引起了他的注意。這份記錄顯示,自20世紀50年代起,國際病毒學家已發現OPV的潛在危險。多年前,在小兒麻痹症流行的印度,醫生再次對繼續使用OPV提出質疑。

5

《脊髓灰質炎活疫苗——第一屆國際脊髓灰質炎活疫苗大會論文與討論集》

然而,如上所述,由於OPV疫苗成本低廉、易於接種,且確實有效消滅了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脊髓灰質炎病毒,“根除運動” 仍沿用該疫苗。直至21世紀,“疫苗衍生病毒”疫情在多地爆發,這時, “根除計劃”才宣布停用OPV,換成一種需通過注射接種的疫苗(IPV)。而這種疫苗早已存在(甚至早於OPV被研發出來)。

如果記者早點開始質問疫苗的選擇,或許能引導公眾進行更深入的討論,從而做出更明智的判斷。”Abraham說。

最後,Abraham總結道, 許多由健康組織開展的全球性健康衛生項目都有着十分積極的意義,但由於這些項目涉及龐大預算,推行過程又牽涉各地體制內外的參與,需有有力監督,才能讓這些項目有效執行,讓項目目標人群真正受益。公開發表的健康數據和報告、科學期刊都是值得深挖的好資源。此外,採訪和田野調查也必不可少。肩負這一監督任務的記者需學會做科學話題研究,用證據說話,並不斷提問。

 

編輯/Ivan Zhai


想知道更多會議乾貨?請關注全球深度報道網(cn.gijn.org),微博@全球深度報道網及其話題#報道亞洲16#、微信“全球深度報道網”(ID:gijn_cn),Twitter @gijnCh帶來的系列分享。我們的最新報道有:

《調查報道,聯結亞洲——第二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開幕》

《報道亞洲 | 傳感器與無人機在新聞中的應用》

《報道亞洲 | 視頻新聞,如何用影像驅動調查與還原真相》

《報道亞洲 | 忘掉奧斯卡,聽“聚焦”小組編輯現場講述調查項目管理》

《報道亞洲 | 查IP、找圖片、析商業:BBC專家網絡調查工具秘籍》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