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亞洲 | 探索VR新聞的未來:谷歌、財新的VR製作神器與技巧分享

Print More

要問這兩年新聞界最火的是什麼?對虛擬現實(VR)新聞的爭相探索當仁不讓。目前國內外有哪些VR新聞應用值得關注?VR新聞前景如何?在第二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上,谷歌新聞實驗室(印度分部)和中國內地財新視頻分享了各自最前沿的技術探索和實踐,並聯手為現場的調查記者帶來一番VR體驗。


為何用VR?

財新視頻總監邱嘉秋介紹說,VR最直接的效果,就是還原生動的現實場景,為受眾帶來“沉浸式”體驗,便於受眾、尤其是決策者深入觀察他們想了解的領域。

哪些類型的選題更適合用VR報道?邱嘉秋說,財新已嘗試把VR技術應用到50多種新聞話題中,並仍在不斷探索,其中較適用的領域包括:

一、突發性災難或環境事故,需要記錄大場面的情況。例如廣東陽江紅樹林遭工業廢料填埋事件深圳山體坍塌事故

二、社會焦點事件。如財新曾做過的春運專題。

chunyun

財新VR紀實作品

三、涉及受眾難以到達的環境和難以親身體驗的故事,如偏遠地區人民的生活

在選擇VR新聞選題時,財新一般會考慮以下這些因素:新聞價值、故事的典型性、重要性、稀缺性及觀賞性等,尤其會着重看新聞故事對目標受眾的影響、話題深度、所需創作資源和可操作性。

VR報道的原則仍是‘新聞優先’。我們不能單純為了追求視覺效果而忽略新聞價值。”邱嘉秋補充道。

VR應用實例

來自谷歌新聞實驗室的研究員Surabhi Malik全方位展示了用以製作虛擬現實新聞的谷歌產品,包括谷歌街景(Googele Street View)、谷歌衛星及地貌圖像、谷歌地球Pro(Google Earth Pro)、360°全景相機等,並手把手指導現場記者使用這些工具。

谷歌街景技術應用範例之一,是虛擬現實新聞領航者《紐約時報》去年的作品《地震前後,尼泊爾的歷史古迹》(Nepal’s Historic Sites, Before and After the Earthquake)。該報道記錄了4·25尼泊爾地震對國家古迹的摧毀狀況。通過對比同一地點在地震前後的兩張全景照片(點擊圖片可移動方位),讓受眾直觀感受地震所造成的破壞。

nyt

《衛報》作品《6英尺x 9英尺:虛擬體驗單獨監禁》(6×9: A Virtual Experience of Solitary Confinement),則通過360°全景視頻,帶領受眾體驗在逼仄囚室里的壓抑感。

cell在谷歌衛星圖像的運用方面,《國際財經時報》(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的《天津大爆炸》(Tianjin explosion: Satellite photos reveal toxic wasteland in Chinese industrial district)是一個出色的例子。從空中俯視事故後的濱海新區開發區爆炸現場,廢墟遍地,滿目蒼夷,破壞力一目了然。

tianjin除了靜態衛星圖,谷歌地球Pro還可以讓受眾體驗或製作“3D遨遊之旅”,從世界任何地點上空俯瞰3D呈現的大地。這項技術的應用例子可在這裡查看。

邱嘉秋展示的作品則包括財新代表作、被譽為中國首部VR紀錄片的《山村裡的幼兒園》,記錄了貴州山村的留守兒童每天一個多小時翻山過河的坎坷上學路;此外,還有去年12月《深圳山體垮塌事故》專題報道,被認為開了國內應用VR技術進行大型災難事故報道先河。

caixin1

財新《山村裡的幼兒園》

VR報道有何難?

VR拍攝設備是做VR新聞的先決條件。7-pic

Malik介紹說,要拍攝一般的360°照片和視頻,一部能兼容“谷歌街景”(Google Street View)和“谷歌紙板相機”應用(Google Cardboard Camera)的智能手機便足夠。更專業的設備有Ricoh Theta S NCTech Iris360,更多工具可查看這份清單

(深度君曾編譯過Source網站的《不會編程也可做VR?記者可用的“傻瓜”VR工具推薦》,詳細講解如何操作簡單實用的VR製作工具。)

有了全景照片,接下來可以用另一款谷歌開發的網頁工具——“故事星球”(Story Sphere)在照片中嵌入沉浸式音效、旁白解說、文字等虛擬體驗效果。“故事星球”網站上有很多作品可供借鑒。

邱嘉秋則從財新經驗出發,介紹了拍攝技術層面上的難點。

在邱嘉秋看來,做VR報道首先要過“技術關”,對不同的故事選題要靈活採用不同的拍攝手法。例如在做事故即時報道時,就需要犧牲VR畫質以求及時記錄現場,還原事件。

邱嘉秋表示,在VR全景拍攝狀態下,記者不適合出鏡,很難跟受訪者互動交流,並引導他們講解故事,這是製作VR新聞的另一難點。對此,財新團隊採取的解決辦法是讓受訪對象根據團隊預先準備的問題互相採訪。這在《春運》專題中有所展現。

caixin2

邱嘉秋和他的團隊在拍攝。(攝/龔高)

與傳統的視頻拍攝不同,VR沒有推、拉、搖、移等運鏡(camera movement),因此要如何吸引觀眾注意力、推進故事是拍攝VR時需要思考的另一問題。邱嘉秋稱,可以借鑒電影拍攝手法,從角色的主觀角度切入故事,帶動觀眾,並完成故事場景轉換。另外,聲音也是讓觀眾感知場景變化、推進故事的法寶。例如,在《山村裡的幼兒園》中,當鏡頭從留守兒童家裡轉到他們上學要走的山路時,音效中一段由遠及近的孩子們的腳步聲,便讓這個鏡頭轉換更加流暢。

VR新聞還能怎麼玩:與AR、CG 、數據新聞融合創新

vrmagazine

財新邱嘉秋分享的AR雜誌概念圖

目前國內的VR新聞其實多數是應用360°全景視頻技術,但未來會有哪些發展?邱嘉秋有以下設想:VR可以跟AR(增強現實技術)融合,“目前財新正與《解放日報》合作發展中國的第一本AR雜誌。”邱嘉秋透露。VR還可結合CG(計算機動畫技術),整合不同資源如舊的視頻素材,製作歷史記錄片。邱嘉秋介紹說,數據新聞也可用VR呈現,他們團隊正在收集2016年中國不同地方的洪水數據,作為VR與數據新聞融合的嘗試。

想看更多新聞上的VR技術應用精彩案例,可點擊閱讀深度網舊文:《當VR遇上數據新聞,如何“相愛”而不“相殺”?》《鷹眼直擊,VR,文字轉視頻,差排隊…國際數字媒體創新大賽亞洲首站比賽作品亮點直擊》《直擊GEN | VR、遊戲、機器人寫作:新聞新玩法效果如何?》

 

編輯/Ivan Zhai


想知道更多會議乾貨?請關注全球深度報道網(cn.gijn.org),微博@全球深度報道網及其話題#報道亞洲16#、微信“全球深度報道網”(ID:gijn_cn),Twitter @gijnCh帶來的系列分享。我們的最新報道有:

《報道亞洲 | 如何科學質疑“健康專家”?前世衛發言人為你分享技巧》

《報道亞洲 | 頂尖調查記者的數據處理與可視化利器推薦》

《報道亞洲 |政府公開數據哪裡找?普利策獎得主“調查寶典”全收錄》

《報道亞洲 | 數據新聞走向何方?“故事為核,跨界合作”》

《報道亞洲 | 對話“聚焦”小組前編輯:我們靠交談“鑿”破銅牆鐵壁》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