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亞洲 | 如何打造深度調查的數據團隊

Print More

傳統的新聞團隊通常包括編輯、記者、設計師、攝影師等角色。但為了適應“大數據時代”的調查報道,各大媒體開始紛紛轉型,為自己的新聞團隊補充數據專家。如何管理和激勵一支有數據意識的調查團隊,把報道做得更好呢?在第二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上,前路透社香港分社數據新聞編輯 Irene Liu 國際調查記者同盟數據研究小組組長 Mar Cabra以及美國Vox媒體的工程師 Kavya Sukumar 與大家分享了她們的看法。


speakers

第二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現場,左二起:Irene Liu, Mar Cabra, Kavya Sukumar。攝/Milan Poudel

打造自己的數據團隊:

今年,國際調查記者同盟展開了一項有關國際投資的跨境調查項目,其中涉及到很多數據處理工作。由於缺乏相關專業人員,他們只能臨時僱用了一些外包程序員,但這些外包員工可能無法持續性地提供技術支持,或缺乏記者所具備的新聞視野。“通過這個項目我們認識到,數據處理是調查報道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為了作出更好的調查報道,媒體有必要建立自己的數據團隊。”Cabra表示。另外,除了某些大型調查項目,在日常報道中,數據團隊還可以爬取網站數據、分析趨勢、提供新聞線索等。

選擇合適的團隊成員:

組建數據團隊,媒體具體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呢?本機構中能熟練使用Excel、懂數據分析的記者是首選。他們熟悉所在新聞機構的運作環境,之後可繼續幫他們提高數據技能。

另外,媒體根據自身的特點,也會對數據團隊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媒體目標讀者的喜好怎樣?應該採用什麼樣的報道形式?內容需要交互式圖表么?需要管理大型數據庫么?這些不同的要求會進一步細化數據團隊的人才構成。

提出清晰的項目需求:

當項目需要工程師、設計師等不同角色一起合作時,編輯們必須提出清晰、具體的需求,讓隊友充分理解你的想法。比如,你想要這個數據項目達到什麼樣的效果,交付日期是什麼時候等等。Irene Liu表示:“(團隊)要不斷討論,提出更合理有效的項目方案,並時刻跟蹤項目的進度。”

選擇靠譜的外包團隊:

如果媒體機構不能組建自己的數據團隊,那麼選擇一個靠譜的外包供應商就非常重要了。在湯森路透的某個大型數據新聞項目中,他們就將具體業務外包了出去。供應商提供了包括程序員、設計師、文案作者等專業人才,負責設計開發相關應用的前端。這個供應商的團隊結構與媒體十分相似,因此能較為容易地實現路透社編輯想要的效果。

系統地管理項目進程:

數據新聞產品往往都要經歷一個項目周期,要系統地跟蹤項目進程,首先你需要一款合適的項目管理軟件,basecamp

儘早讓數據團隊加入選題討論:

編輯應該在項目一開始就讓數據記者加入選題討論,充分理解選題。這樣他們也可以儘早確定相關數據項目所需的內容。

留住你團隊中的人才:

你要確保你的數據記者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工作價值,並且不會有太大的壓力 。Sukumar表示,“懂數據的記者是很難得的。如果有足夠預算的話,不要吝惜,留住這些優秀的隊友吧。”

確保數據的可靠性:

數據團隊可能會用到不同數據源的數據。其中,對於“眾包數據庫”(指將數據收集的任務外包給海量的互聯網用戶)來說,使用者要特別權衡一下其中的利弊,因為他們無法控制這些數據的質量。這種情況下,團隊就一定要確保做好數據的核查工作。

 

一些給數據記者、工程師、學生的小貼士:

先讓自己成為一個Excel專家,再去學習其他的編程語言。我知道這聽起來可能不夠酷,但是你會受益匪淺的。(Irene Liu)

如果你對數據感興趣,那就讓自己成為記者界數據玩得最好的人吧。這樣你就有能力超越傳統調查報道的範疇,用數據技能做更多的事情了。利用業務時間,努力豐富自己的技能樹吧。(Cabra)

不要閉門造車,要走出去,多結識社群里其他數據愛好者,並和他們建立聯繫。(Cabra)

當編輯與你討論數據項目的時候,他們實際上並不關心繁瑣的編程細節,而只關心最終的結果。所以,不要紙上談兵,要用你的作品說話。(Sukumar)

經常與編輯團隊一起頭腦風暴。(Cabra)

找一份數據相關的實習,從前輩那裡學習如何工作,以及如何更有效率地做事。(Sukumar)

選擇編程語言會是一個挑戰。你可能只是希望在簡歷的“技能”欄上,能多填一個選項,但是別忘了你學習編程最終目的——你能用這些語言完成 什麼作品才是真正重要的事。(Sukumar)

多關注一流數據記者們的作品,找出你最喜歡的,然後看看他們都用了什麼編程語言和方法。(Irene)

如果你沒辦法說服自己老闆去發展數據團隊,那就別廢話了,立刻做一些周期短、成本低的數據項目吧,用一個又一個小作品的成功,不斷建立老闆對於數據新聞的信心。等時機成熟了,再提出一些規模較大的選題。(Irene)

許多編輯都很關心點擊量,所以你要學會“投其所好”。當你的交互作品和地圖吸引了很多點擊量和訪問量時,你自然就會受到編輯的關注。(Cabra)

 

學習資源匯總

lynda

                                       Lynda主頁

Lynda是一個以計算機編程為主要內容的在線學習平台,提供了全面的視頻教程。

調查記者和編輯協會(Investigative Reporters and Editors)有一個數據庫,收錄了各種數據新聞相關的教學資源。只需要繳納70美元年費,你就可以成為會員。會員有使用各種專業版付費軟件的權限,其中包括:Tableau(一款數據分析、可視化工具)、Cometdocs(一款在線文檔轉換和存儲工具,主要幫助記者處理PDF文件)以及Carto(一款開源的地理空間可視化工具,主要用於在存儲並可視化地圖數據)。會員在購買SmartProcure服務時還可以有折扣優惠。

AutotuneVox 媒體集團開發的一款開源軟件,旨在幫助記者製作圖表、圖片、小測試等數據產品。

Blacklight 是一款開源的資源搜索平台。

Linkurious 能夠幫助記者搜索、可視化數據,並通過簡單的網頁方式呈現。

 

 

編譯/程一祥

編輯/Ivan Zhai, 梁思然


eunice

 

Eunice Au 是GIJN的項目助理。她曾經在馬拉西亞擔任過8年記者,報道領域包括娛樂、政治、環境、犯罪、恐怖活動等。2011至20115年,她服務於《新海峽時報》。在加入GIJN前,她是新加坡《海峽時報》駐馬來西亞的特派員。

 

想知道更多會議乾貨?請關注全球深度報道網(cn.gijn.org),微博@全球深度報道網及其話題#報道亞洲16#、微信“全球深度報道網”(ID:gijn_cn),Twitter @gijnCh帶來的系列分享。

我們的數據新聞相關報道有:

《報道亞洲 | 頂尖調查記者的數據處理與可視化利器推薦》

《報道亞洲 | 數據新聞走向何方?“故事為核,跨界合作”》

《報道亞洲 | 政府公開數據哪裡找?普利策獎得主“調查寶典”全收錄 》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1 thoughts on “報道亞洲 | 如何打造深度調查的數據團隊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