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亞洲 | 勇氣與安全——女性記者調查經驗談

Print More

“迄今為止,我的每一次在外調查都會遭到騷擾——儘管形式有所不同。(可能)很多人覺得,因為我是女性我就會被他們嚇倒。”在第二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上,印度自由記者Stella Paul道出了女性調查記者的心聲——相比異性同行,她們在工作中會遇到更多危險和挑戰。 Paul有着十年新聞從業經驗,自四年前轉型成為自由記者後,重點關注環境與女性議題,今年剛獲得由國際婦女媒體基金會(IWMF)頒發的“新聞勇氣獎”。對於女性記者可能遭遇的性騷擾和人身安全威脅,她有何應對經驗?


conf

大會現場,左起: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前總監陳婉瑩,Stella Paul,Bopha Phorn

“一定要與當地人建立緊密聯繫。(make local connections)” 在大會上,Paul 不斷強調這一點,“對於習慣獨行的女性記者來說,那樣做的好處是當地人會幫你留心可能遇到的騷擾和傷害。”

Paul長期走訪印度農村,她認為,記者就應當走進邊緣及弱勢群體社區去尋找和採訪信源、親自收集數據,才能做出真實深刻的調查報道。提到在農村可能遭遇的風險,Paul所舉的例子具有鮮明的“印度特色”。由於特殊的社會文化背景,這個恆河三角洲古國里有一半人口或習慣、或被迫在露天環境下便溺。尤其在廣大農村地區,家裡根本不設廁所,人人都要到野外“解手”。而這種社會習慣給女性帶來了極大風險——毫無屏障的露天環境讓女性直接暴露於性侵的威脅之下。“當我在農村做調查時,我就跟其他婦女結伴到野外‘如廁’,互相輪流幫忙遮蔽和守衛。這讓我深刻體會我們國家的社會問題有多嚴重。”Paul對問題毫不避諱,並反覆強調說,這也讓她再次感受與當地人建立緊密聯繫的必要性。

要減少被騷擾的風險,女性記者走訪社區時還應注意穿着盡量低調,“通常我覺得把自己裹得越嚴實越好。”Paul說,“最好能入鄉隨俗,融入當地人中間。”除此之外,Paul建議,如果調查需時較長,可以借住在當地人家中。

paul1

印度海德拉巴,Paul(左)在採訪一個受氣候變化影響成為性工作者的難民。來源:IWMF

Paul稱,女性身份讓她能從一個新的角度去看待環境問題——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她是“透過性別鏡頭來報道氣候變化”。Paul舉例,她曾從一份國際組織的報告中了解到,在過去20年間,因受乾旱氣候影響,收成慘淡,有十多萬印度農民無力償還政府貸款而自殺。同時,她發現另一份報告,指出在同時期受乾旱影響的城市裡,女性性工作者數量增多。這讓Paul開始思考:兩份報告反映的現象是否有何聯繫 ?由此她聯想到是,當通常作為家庭經濟支柱的男性垮掉時,家庭中的女性會如何應對生存危機?這些問題引發她進一步調查氣候變化對女性的影響——而這是一個鮮有人關注的角度。

調查時,記者要能迅速對突髮狀況做出判斷。是否能繼續往前調查,故事還能挖多深,有哪些潛在的威脅 ——要做好相關判斷還得靠記者的經驗積累。“當遇到死亡威脅時,你要謹慎評估故事的價值。但如果認定故事意義重大,非做不可,那麼就暫時到遠離威脅的地方,比如說到國外去報道這個故事吧。”來自柬埔寨的自由記者Bopha Phorn說。Phorn專註於做揭黑報道,對她來說,受到柬埔寨政府高層的恐嚇和威脅已是家常便飯。“每次受到被揭發對象的恐嚇或報復時,我只想繼續做更多的報道。”

“沒有防止傷害的“萬靈藥”,也不可能做到萬全的準備,記者要學會隨機應變。”Paul補充道。

故事得之不易,保護採訪素材尤為重要。兩位記者都建議同行要根據具體情況準備調查工具與設備,尤其是到偏遠地區或調查敏感選題時,應盡量輕裝上陣,避免如單反相機或手提電腦那樣的大件設備惹人注意且可能造成行動不便。如果非帶不可,應選擇廉價的設備,並保證相機和手提電腦里沒有其他重要文件資料。遇到他人搶奪設備或其他財物,不要盲目抗爭,關鍵是找准機會迅速收回最重要的東西如相機或手機儲存卡。

但無論如何,個人安全始終是放在首位的。“無論付出任何代價,你首先要活着,才能有機會講故事。”Paul說。

 

尋求支持或援助,女性記者可參考的資源有:

國際婦女媒體基金會(International Women’s Media Foundation)

World Pulse

保護記者委員會(Committee to Protect Journalists)“如何應對最糟糕的情況”

 

編輯/Ivan Zhai

 


想知道更多會議乾貨?請關注全球深度報道網(cn.gijn.org),微博@全球深度報道網及其話題#報道亞洲16#、微信“全球深度報道網”(ID:gijn_cn),Twitter @gijnCh帶來的系列分享。我們的最新報道有:

《報道亞洲 | 如何科學質疑“健康專家”?前世衛發言人為你分享技巧》

《報道亞洲 | 頂尖調查記者的數據處理與可視化利器推薦》

《報道亞洲 |政府公開數據哪裡找?普利策獎得主“調查寶典”全收錄》

《報道亞洲 | 數據新聞走向何方?“故事為核,跨界合作”》

《報道亞洲 | 對話“聚焦”小組前編輯:我們靠交談“鑿”破銅牆鐵壁》

《報道亞洲 | 為少數族裔與弱勢群體發聲 勇氣之外記者還需哪些技巧》

《報道亞洲 | 如何打造深度調查的數據團隊》

《報道亞洲 | 卧底調查是與非:亞洲獨立媒體的暗訪案例與經驗分享》

《報道亞洲 | 前“聚焦”小組編輯演講:調查報道是我們無法放棄的必需品》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