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聚集了來自全球特別是亞洲地區的媒體人,其中不少是獨立媒體。對於它們來說,前行每一步都不容易,如何可以生存下來,並做出有影響力的深度報道?深度君現場採訪了來自馬來西亞、韓國和印度的獨立網絡媒體創始人,請他們介紹各自不同的發展模式。
《當今大馬》(Malaysiakini):歷久彌新的網絡媒體始祖
馬來西亞唯一的獨立網絡新聞媒體《當今大馬》成立於1999年11月。到2016年,它已從起初四人成長為如今80多人的團隊。作為最早一批的網媒,《當今大馬》並沒有像很多新聞網站那樣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而是不斷調整商業模式,求變求新。《當今大馬》聯合創始人、主編顏重慶(Steven Gan) 說,“《當今大馬》正處在第三個商業模式階段,相信未來還會調整進化。”
《當今大馬》經歷過三個商業模式:
1.靠廣告盈收
90年代末、2000年初,馬來西亞興起一股投資網站的熱潮,很多基金看好網絡公司的發展前景,大批資金陸續湧入。兩三年後,投資者發覺網絡投資是個無底洞,投入太多,卻並不能持續創收,於是紛紛撤資。就這樣,馬來西亞的網絡公司經歷了短暫的繁榮,大部分網站因為資金斷流而倒下。《當今大馬》正誕生於那個“網絡泡沫”階段,不過,它在頑強掙扎後終於堅持了下來。
2.靠訂閱收費
沒有了廣告商,《當今大馬》破釜沉舟,轉投從未嘗試過的網絡訂閱模式,進入了一段艱難摸索的時期。
當時,機緣巧合遇到了感興趣的投資者,最終向《當今大馬》投入50萬美元,獲得29%股份。有了這根救命稻草,《當今大馬》得以發展訂閱模式。
但網絡付費訂閱那時還是一種很新的模式,馬來西亞本地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國外的“收費牆”技術又太貴,《當今大馬》只能硬着頭皮,自己開發了訂閱系統,並設置了50美元一年的訂閱費。
大概花了四、五年時間,起初賠錢的《當今大馬》逐漸實現收支平衡。
3.一半訂閱+一半廣告
2008大選年是《當今大馬》的重要轉折點。在那次大選中,馬來西亞反對黨取得獨立以來歷史上最多的國會議席,形成了對執政黨的壓制力量。輿論認為,反對黨的這次勝利,得益於包括《當今大馬》在內的眾多網媒在選舉期間對其政綱和言論的報道。傳統媒體以往只為執政黨背書的“單口相聲”模式由此被終結,網絡媒體的力量重新受到重視。
與此同時,廣告商也找了上門。他們發現,來自城市、消費能力較高的消費者(也是《當今大馬》的主要讀者群),更趨向於網絡閱讀而非通過傳統媒體接收新聞信息,因此網絡、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廣告能帶來更大回報。

《當今大馬》製作的品牌廣告
然而互聯網廣告收入始終無法與傳統廣告收入相比。為了削減開支,《當今大馬》自己成立了廣告部門,越過廣告中介,直接與廣告商接洽,並打造和投放故事性更強的原生廣告、品牌廣告,以取代過去效果一般的橫幅廣告。與此同時,《當今大馬》注重保持內容的獨立性,將市場交由Gan的合伙人Premesh Chandran負責。Gan表示,《當今大馬》的采編和市場可以做到完全分開,互不干涉,過去16年,合伙人從來沒有因為內容衝突找過他,總是自己解決。
有了廣告收入的補貼,《當今大馬》下調了“收費牆”的門檻,希望以此吸引新訂閱者,提升網站流量,進一步做大影響力。現在《當今大馬》網站上30%至50%的內容都是免費的。
“屢敗屢戰”
老一代網媒的身份並沒有阻礙《當今大馬》在內容和商業模式上的創新。網站每年的預算都在200萬美金左右,這也是網站的盈利目標。每年若有盈餘,便會嘗試開拓新項目。《當今大馬》曾嘗試做收費的馬來西亞版經濟學人智庫(EIU);試水可根據用戶所在地理位置顯示相關新聞的互動型App;開拓財經新聞項目Kinibiz;建立視頻網站KiniTV……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如今,前三個項目均因缺乏市場需求而終止,只有KiniTV仍在運營,創建三年來在YouTube頻道上積累了將近33萬訂閱者,視頻觀看3.2億多次。
Newstapa:成於眾籌,忠於民意
Newstapa又名韓國調查報道中心,成立於2012年,是韓國首個非盈利調查報道機構,靠眾籌打出獨立報道的一片天地。這個小團隊做出了不少轟動全國的獨家調查報道,包括韓國情報院在社交媒體散布反對黨謠言、三星會長性醜聞事件等。
Newstapa以眾籌方式起家並維持至今。聯合創始人、主編Yongjin Kim (金勇植)介紹,Newstapa現有四萬名穩定的個人會員,平均每人每月捐款15美元。
會員通過填寫網上表格,自己選擇每月捐款數額以及每月扣款時間。如果不想繼續支持,隨時可以停止。不過金勇植說,Newstapa會員的忠誠度很高,“我們成立之初2012年底、2013年初時,大概有20,000人加入會員,有85%都留了下來。”
Newstapa會向會員們提供一些福利,包括邀請他們提前觀看尚未發布的每周節目點映。播放之後,做報道的記者還會和會員互動。“我們的會員很喜歡這個。”金勇植說。另外,會員還可以參觀Newstapa的編輯室。
Newstapa的調查報道分為兩種:短期的周節目和長期報道項目。
每周調查報道長約20-30分鐘,通常只圍繞一個重要的社會事件。每周節目一般要花六至八周時間製作,有六個組輪流做節目,覆蓋政治、經濟、健康、教育等主題。

三星會長涉性醜聞視頻截圖
長期報道計劃則每年兩三個。“長期報道最重要的元素是獨家線索。譬如有政府、機構內部人士提供的資料文件。”金勇植說,“我們需要很實在的證據,才會決定進行長期的調查。如果有一半的可能性,我們會做初步調查,核實資料的真實性。”
以三星會長性醜聞事件為例,金勇植介紹,一開始記者從匿名信源處獲得了7小時的視頻。為了確認真實性,記者花了大概三個月核實。包括使用視頻分析,看是否被修改,以及用真人聲音和視頻中的聲音進行比對等。正是這樣的專業、深入、嚴謹的調查態度,為Newstapa留下了那些忠誠的支持者。
這個初創時只有八個人的團隊,現擁有36名全職記者,其中兩人負責新媒體運營。這些記者中三分之一是剛入門的年輕記者,其餘的則來自傳統媒體,很多是資深調查記者。他們因不滿主流媒體的自我審查,辭去更加高薪的原職而加入Newstapa。
未來,金勇植希望能在持續的基礎上擴大Newstapa的規模,並構想開展一個公開信息項目,收集公開信息,搭建平台,開放予公眾和媒體搜索。
目前,Newstapa通過包括本身網站、YouTube、podcast、naver.com(聚合新聞網站)等多平台發布內容,在社交媒體(推特、臉書和YouTube)上擁有60多萬粉絲。
IndiaSpend:用數據調查優化政府決策
IndiaSpend是印度首個數據新聞媒體,通過調查、分析公開數據,影響政府公共決策。成立五年有餘,從單純依靠不穩定的捐贈到通過報道打入印度國內多家主流媒體平台變現,創始人及現任主編Govindraj Ethiraj表示,最重要的經驗是一定要做出好的內容,好的調查報道。
對IndiaSpend來說,資金一直是最大的挑戰。
初期,IndiaSpend僅僅依靠捐贈維持運營。Ethiraj從一開始便意識到,相較於傳統類型的新聞媒體,以非盈利為開端、以提供公眾服務為主的IndiaSpend不會擁有很大的讀者群,因此靠廣告盈利這條路行不通。而外界的捐贈資助因時而變,並不穩定。“不是很多人願意資助調查報道。因為調查報道總是針對政府或企業機構的黑暗面,對資助者來說有造成利益衝突的風險。去年就有一名資助者停止了對我們的支持。”
IndiaSpend創立的契機是2011年印度的反腐敗運動。當時,民眾對政府管理、透明度和問責制度的不滿與失望情緒充斥在社會各個角落。
Ethiraj觀察到,民眾的大多數不滿,針對的都是一些非常基本的民生問題,如教育質量、醫療服務、環境、性別問題、社會基建等。然而,無論多麼強烈的不滿,也僅停留在情緒層面而已。
如何把情緒化為實際行動的驅動力?Ethiraj感覺,要達成這一步轉化,缺乏的東西便是數據。“比如,如果民眾對教育質量不滿意,那麼具體是對哪些方面不滿意呢?評判教育質量的標準在哪裡?是小學教育質量,還是教學標準?是老師素質,還是他們的能力?”Ethiraj解釋說,“數據能使這些問題更具體。如果能把民眾情緒與數據相結合,可能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所以IndiaSpend創立的起點是為了提高公共話語的質量。”
IndiaSpend最受矚目的一個項目——“呼吸”(Breathe),就是通過在網站上提供實時監測數據,提高公眾對空氣質量的了解及環境意識。(在這裡可以回顧深度網對該項目的介紹。)
兩年前,IndiaSpend從主要報道或發布數據轉變為更全面的、結合實地調查的深度報道。十幾個人的小團隊中,四到五人來自公共政策背景,更多地負責核查數據,做數據分析,另外五人則是新聞傳媒背景,主攻調查與報道。
這一次轉變,造就了現今的模式:IndiaSpend的報道成為印度國內許多主流媒體的“香餑餑”,通過向其他新聞機構提供內容(包括數據和深度報道),IndiaSpend獲得了更穩定的收益。“現在的模式更像B2B(企業間通過電子商務的方式進行交易),顧客是發行商。”Ethiraj說,“(我們)相當於一個‘小得多’的路透社,只不過我們做的是數據內容。”
IndiaSpend研究的數據包括健康醫療、衛生條件、人口狀況、環境問題、國內消費等範疇,均來自政府公開信息平台。Ethiraj表示,近年來在印度,數據的收集、呈現、能被公共獲取的渠道、再次利用的可行性等各方面都在不斷提高。“雖然有些數據仍然無法取得,但現有的數據已足夠挖掘。”Ethiraj對印度數據新聞的前景充滿信心,“我們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已有的資源。”
編輯/Ivan Zhai
回顧三家媒體的初創歷程:《報道亞洲 | 連社區、挖數據、做深度:亞洲獨立網媒分享發展之道》
更多第二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報道:
《報道亞洲 | 為少數族裔與弱勢群體發聲 勇氣之外記者還需哪些技巧》
《報道亞洲 | 卧底調查是與非:亞洲獨立媒體的暗訪案例與經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