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本文作者彭筱婷,目前任职于台湾某财经杂志。作为第二届亚洲深度报道大会参会奖学金得主之一,彭筱婷于9月赴尼泊尔参会,并在会后完成此份报告。报告包括她对几个研讨会的记录,以及对台湾新闻业、尤其是台湾调查报道现状的一些思考。原文发表于彭筱婷的个人Medium平台,深度网经授权转载(较原文有删减)。
转载自Medium:“彭筱婷”
更多亚洲深度报道大会的精彩分享,请点击此处阅读。
缘起
两个月前,我因缘际会获得fellowship,前往尼泊尔参加第二届亚洲深度报道大会Uncovering Asia 2016(中文网页)。
写下这篇文章一方面是因为大会规定,接受fellowship的人必须提供大会相关的文章或成果;更重要的是,有志于调查报道的台湾人非常需要这类国际性会议/组织的资讯,因此写下这篇提供参考,希望未来有更多人可以参与、了解最新的趋势。
我将大致介绍大会背景、此次会议议程以及这次我参与的部分,并提出心得和思考。
大会介绍
2014年,亚洲深度报道大会(Uncovering Asia)于菲律宾举行首届大会,今年在尼泊尔召开的是第二届大会。主办单位“全球深度报道网”Global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Network(GIJN)创立于2003年,是一个致力于扶持调查报道发展的非营利组织。除了亚洲深度报道大会,GIJN还主办同样为两年一度的“全球深度报道大会”,下一次将于2017年在南非约翰尼斯堡举行。
举办大会之外,全球深度报道网上有相当多的信息,介绍世界各地调查新闻和数据报道的最新进展,也有非常丰富的数位工具和相关动态分享。如果觉得自己英文不够好,其实全球深度报道网有中文网站(我想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真心推荐大家多多上去看看!
部分课程简要记录
这次亚洲深度报道大会为期两天半,共有超过50个工作坊、分组讨论和lightning talk。今年还有许多重量级嘉宾获邀出席,包括电影Spotlight(台译:惊爆焦点)的主角之一、《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 Globe)Spotlight小组前任编辑、普立兹奖得主Walter V. Robinson (Robbie),以及今年普立兹公共服务奖得主、美联社记者Martha Mendoza。Mendoza另外也在工作坊分享了此次调查报道的心得。
由于出发前应允中文网的朋友协助纪录其中几场工作坊,因此没能听到如Martha的分享(觉得可惜),如果对Martha的调查报道心得有兴趣,可参看《天下》的报道。以下为我参与的工作坊内容的简单摘要。
Security Workshop: Digital Protection(工作坊:数位保护)
讲者:Chris Walker、Bobby Soriano
Security Workshop: Digital Protection由来自Tactical Technology Collective的Bobby Soriano和Chris Walker主讲。在这系列工作坊的第一场,Bobby Soriano和Chris Walker解释了数位安全的基本概念。
他们指出,保障数位安全最为相关的是行为,而非工具。要改变行为会花费更多工夫,但会让后续简化很多,而如果能保持警觉,会让数位安全工具的使用更容易上手。在网路沟通中必须思考的面向分为身份(identities)、地点(location)和渠道(Channel)。
Chris首先指出保障数位安全的第一项守则:区分所有东西。在使用任何平台和服务时都必须确保私人和工作的帐户是区分开来的。而在采访敏感的调查报道时,使用非正式的email或联络方式,甚至为了特定脉络或特定消息来源而另外开设新帐户,也时有所闻;谈到密码时,Chris则表示,让每个帐户有不同密码是最基本的守则。
第二部分则提到化名和匿名。Chris表示,在网路上不一定要装成路人,但也许可以看起来像完全不同的某个人,很多时候用不同的身份只是短期的手段。Bobby说,每台笔电装置上有一个MAC address,透过MAC address可以追踪到笔电,而每个地理位置都会有IP address,如果想要创造不同的身份或位置,可以使用vpn或tor等虚拟路由器更改。
第三个部分所讨论的是内容和诠释资料(metadata)。Chris以拍照为例,content是照片本身,而metadata则是记录了照片是由哪一台相机所拍摄的,例如产品序号(serial number)等等,这些也被称之为数位足迹(digital footprint),不同的装置上都有专属的metadata,如果需要,可以选择清除掉metadata,防止留下数位足迹而被追踪。
Disaster Reporting: Tools and Techniques (灾难新闻:工具与科技运用)
主持人:Rajneesh Bhandari (Nepal)
讲者:Patricia Evangelista (Philippines), Toshihiro Okuyama (Japan), Amantha Perera (Sri Lanka).
在“灾难新闻:工具与科技运用”中,来自斯里兰卡、菲律宾和日本的三位讲者和与会人士分享他们采访南亚海啸、菲律宾海燕飓风以及日本311核灾的报道经验。
斯里兰卡的记者Amantha Perera根据自身采访南亚海啸的经验,特別强调灾害创伤的影响。Amantha指出,经历灾害的人经历了生活的巨变,失去自我和自信;灾害后的创伤造成孤立、碎片化的社会,也让受害者或幸存者感到无助。他们往往试图和社会重新链接,希望获得安全感。
Amantha认为,创伤不只是影响记者,也会影响消息来源,甚至是读者,造成记者陷入“自我审查”,因为担心伤害而畏于呈现真实情况。辨认出这种形态的自我审查,对记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自我审查会影响新闻判断。
他举例,将采访对象视为受害者(victims)还是幸存者(survivors),便可能让报道角度完全不同。因此。记者必须找出方法减少自我审查带来的冲击,包括使用不同媒介——如照片、影片等,或是采访更多人。但与此同时也要思考,如何避免影响灾民的生活。
他同时指出采访灾民时可能遇到的事情。灾难发生后,灾民基本上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握,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必须谨记这点,并尊重这件事,但切勿向对方表示理解,也不要试图成为对方的朋友。访谈最为重要的是专心聆听,不要操之过急,要允许适当的暂停,同时不要因为对方流泪而受到影响。
任职于菲律宾网路媒体Rappler的记者Patricia Evangelista则根据她采访海燕台风的经验,提出注意事项如下:记者要自给自足,带好钱、食物、水等必备品;必须认真聆听受访者,不断倾听并找出事实(fact)而非感觉(feeling);仔细选择新闻材料,主题、切入点,或是某个非凡的时刻;细节至关重要,注意身旁的一切,水的声音、天上的彩虹,这些细节都能让读者更具体地想像当地景象。
日本朝日新闻编集委员奥山俊宏则分享了2011年311福岛核灾的采访经验。奥山俊宏指出,当时大家都认为东京电力公司隐匿核反应炉里的状况,直到政府调查报告出炉后才知道,当时东电误判了核反应炉的状况,才导致在记者会上公布错误资讯。因此,奥山俊宏特別强调原始资料在灾难报道中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核反应炉炉心熔毁,以至于反应炉内的原始资料如水位变化、压力变化都出现误差,唯一最具可信度的则是辐射量的监测数据。奥山俊宏最后总结,从311的经验来看,原始资料的重要性远大过叙述性的解释,而在原始资料也不完全可靠的情况下,记者们可以要求电力公司公布与政府视讯会议的影片,作为资料参考依据。
Encrypted email
ProtonMail的CEO Andy Yen主讲加密邮件的发展和核心内容。ProtonMail设立于2013年,现已拥有将近200万名用户。Andy说,我们身处在网路战和不断开展的加密战的最前线,现今的安全威胁正在不断进化,新闻工作者必须了解和加以调适。
Andy认为,调查新闻的关键作用之一在于向政府问责,因此政府和记者之间的冲突是无可避免的。然而,大规模安全监控明确改变了两者之间的平衡,保护消息来源和资料数据的工作变得前所未有的艰难。他以Google和Yahoo分別将资料提供给中美政府为例,指出大型科技公司并不安全,而即使它们没有主动提供资料给政府,仍有可能被骇客攻击。此外,科技公司时常将使用者资料作为广告使用,这也显示了个人资料可以被毫无征兆地盗取和分享。
端对端加密技术(end-to-end encryption)是目前最为普及的加密方式,然而,大多数存在的加密都是透过伺服器端,而伺服器的资料极有可能被泄露出去,因此,1991年发明的良好隐私密码法(Pretty Good Privacy)是另一个邮件加密不可或缺的技术。PGP将讯息透过对称加密算法加密成对话密钥,只有接收方的公钥才能解密,在使用端对端技术时,为邮件安全保密。
随后,Andy介绍了ProtonMail。目前ProtonMail除了企业版,也开放民众免费注册,除了加密邮件外,也可收发外部信件。
Andy Yen推荐的网路工具如下:
邮箱:ProtonMail,Mailvelope,Enigmail
搜寻引擎:Tor和Tor Browser
通讯软体:Signal(不建议使用 telegram)
硬碟加密:VeraCrypt
Lightning Talks — Best Tips & Tools from the Trainers
讲者:
Sandhya Kambhampati (Knight-Mozilla Open News Fellow, Correct!v)
Nils Mulvad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Denmark)
Sanjit Oberai (Data Editor, Moneycontrol)
Jane Pong (Data Visualisation Designer)
Qing Tian (Data Editor, Dyclub Data Media Lab)
在最后一天早上的Lightning Talks — Best Tips & Tools from the Trainers中,来自世界各地的数据新闻记者介绍了许多数据新闻工具和平台。
来自德国非营利调查新闻机构CORRECT!V的Sandhya Kambhampati说,记者必须使用正确格式将数据汇入Excel,以下是注意事项:不要将数字和文字放在一起、不要在表格中使用颜色或注释、不要用空白列作为空格。可以制作一个“数据词典”或是一个解释数据和格式的文件,同时制作另一个不同的“数据日志”用来追踪工作进度。Sandhya特別强调,要将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记录在数据日志,无论是删掉一列或是增加一列,都要写下来,之后便不用再重复做一次以回溯自己的记忆。
来自丹麦调查报道的Nils Mulvad则建议记者精进Excel中的VLOOKUP函数,这是非常实用的功能之一。VLOOKUP的主要用途是在表格的第一栏中搜寻某个数值,并传回该表格阵列中同一列之其他栏中的数值。
印度财经网站Moneycontrol的数据编辑Sanjit Oberai则介绍了Infogr.am,这个网站的设计让数据记者可以用图表呈现数据,并更容易分享到twitter和infogr.am上。Sanjit指出,Infogr.am甚至可将图表存为.gif动图并且发布到社群软体上,这让图表更有趣也和社群更紧密链接。
武汉大学的镝次元数据传媒实验室则介绍了他们正在建置中的数据新闻平台dydatas,这个平台将为中国的新闻机构组织提供储存资料的空间和视觉化模板,这个平台预计在10月发布,目标是希望帮助没有数据新闻技巧的记者设计图表。
心得
你认为调查报道是什么样子?水门案?惊爆焦点?对于新闻系所学生来说,这些确实都是典范,但,在网路如此爆炸的现在,调查报道是否会有新的面貌?
这次大会让我见识到调查报道的不同可能。以上述我参与的工作坊来说,我从没想过,会在调查报道大会见到资安机构来分享数位安全,但当我听完以后,深深觉得汗颜。如果水门案的深喉都知道用尽各种方式迂回地与两位记者联络,那在这个隐私更容易外流的时代,记者当然应该想尽办法保护可能的消息来源。这是common sense,所以他们出现在这里。
另外,对于技术/工具的重视也是很值得思考的一点。我一直感觉台湾的新闻从业人员有很深的“断层”,但我老是说不出那个“断层”从何而来,参加大会以后我突然领悟到,技术和工具可能就是重要的症结。新闻内容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也曾认为采访技巧是(调查)报道的关键,但现在我发现,台湾新闻界大大忽略了技术/工具在现今新闻报道中的角色。
不,不是角色,技术和工具甚至就是新闻报道的一部份。
我认为这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大数量的文件如果没有资料库和工具用来整理和爬梳内容,基本上没办法阅读,这是技术/工具在新闻报道中的使用层面;但如果看向这么多infographic,甚至是数位专题(如lightning talk工作坊的内容),内容和技术基本是合而为一的,如果没有技术,根本无法做出类似的呈现,换句话说技术本身就是内容的具象化。
但大家很容易陷入一个迷思,“不能被技术绑架!”,如果要用传统媒体的思维来说,那就是排版和版面大小(当然数位的复杂太多),内容还是要和版面配合,还是要和美编讨论视觉呈现,很多观念其实是一样的,只是有没有进化而已。
作为一个新闻界菜鸟,从没有做过什么大的题目,前述嚷嚷好像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不过这时代变动得太快,或许只剩下我们这个世代有机会赶上,在这之前,装备好自己,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才有可能抓住机会。
至于题目为什么是摘星星的人呢?我记得闭门晚宴听完Robbie说话后,我一边走回房间一边想着这个大会给我的感触。当时就连Robbie演讲时都提到现在媒体环境的恶劣,但是大会上每个成员眼睛都是闪闪发亮,于是我脑中浮现Oscar Wilde(奥斯卡·王尔德)的那句话:
“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译文:“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当仍有人仰望星空。”)
不只是看着星星的人,这些人是建着梯子,想要摘星星的人。
We are not looking at the stars; we want to reach the stars.
Thanks GIJN for everything.
编辑/Ivan Zhai,梁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