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新京報》刊發深度報道,揭露天津獨流鎮聚集眾多調料造假作坊,利用回收的食材廢料、工業用鹽兌色素等大量生產假冒名牌調料,並銷往全國。
去年11月底,《新京報》記者根據知情人的報料,進入有“北方調料造假中心”之稱的獨流鎮進行調查。近兩個月來,記者明察暗訪,或跟隨打假人員和刑警執法,或假冒調料商戶與造假者洽談生意,蹲點監視裝貨情況,細緻全面地披露當地造假產業環環相護,行事靈活警惕等狀況。
獨流鎮造假產業規模龐大,歷史悠久。據《新京報》披露,當地聚集了45個造假家庭作坊,年產值過億。被假冒的調料品牌包括王守義、海天、李錦記、太太樂、雀巢等家喻戶曉的牌子。

獨流造假者給《新京報》記者送的假冒調料樣品。來源:《新京報》
本周一首批報道發出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第一時間回應,責令天津市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與天津市政府展開徹查整治。天津市委書記李鴻忠也迅速作出批示,要求各相關部門組織清查行動。目前,相關部門的執法隊伍正着手追查造假調料的流向、排查獨流鎮的各村落,並已控制了多名造假嫌疑人,查獲了兩百餘箱假冒品牌醋。
報道揭露的造假手段令人咋舌。記者探訪造假作坊發現,骯髒的塑料桶里裝着用工業用鹽、色素和食品添加劑勾兌自來水而製成的“醬油”,以及從瓜子加工企業回收得來的用以生產“王守義十三香”的食材廢料。
以“調料商戶”的身份,記者通過造假者了解到當地調料交易的“熟人圈子”。在此圈子裡的交易者都有長期的聯繫,新批發戶需要熟人引薦,每家作坊里的工人也都是各自的親戚朋友,不會對外招工,以此保證隱蔽性。
報道還反映,當地造假者警惕性強,作坊地點分散,能夠靈活流動。生產與裝貨時間不定,並有着嚴密的監控系統,隨時能反監視並跟蹤打假和執法人員,以逃避監管。調查過程中,記者車輛就曾被尾隨。
造假窩點何以如此猖獗並難以根治?1月17日,《新京報》的跟進報道詳細披露了打假與造假共生的怪現象:有的打假人員,只要收了錢就會放過造假者;還有的因為被委以量化的打假目標,所以從不“一網打盡”。除此之外,家庭作坊式的靈活生產與銷售模式、造假產業向周邊村鎮擴大轉移、產業內部的互相配合包庇等,都加大了打假的難度。
編輯/Ivan Zhai, Ying 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