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國內地有哪些深度報道讓你印象深刻?經與業內人士探討,深度網挑選出以下調查故事。它們或關注個體命運的巨大轉變,拷問制度弊端;或抽絲剝繭探尋權力與資本運作真相,解剖荒謬現實。深度君挑選的報道或掛一漏萬,但這些故事都是對過去一年社會變化的重要記錄,也是對深度報道之監督作用的清晰見證。
澎湃,山東非法經營疫苗案系列報道

來源:澎湃記者權義,澎湃新聞
有非法經營疫苗前科的龐某,在緩刑期間協同女兒繼續非法購入多種人用二類疫苗,且以不合格的儲存運輸方式銷往全國18個省市,斂財達5.7億元。
澎湃率先報道了龐某非法經營疫苗案及山東食葯監局等部門偵辦此案的始末,並公布了以龐某為中心的疫苗銷售上下線涉案人員名單。後續調查中,澎湃深入解剖非法銷售疫苗“黑色利益鏈”,揭露疫苗批發企業和疾控部門、接種單位之間疫苗倒賣亂象,直指監管漏洞。
該報道一個月後,國家衛計委、食葯監總局宣布修訂相關條例,禁止接種單位直接向企業買第二類疫苗。另外還將通過增加疾控部門預算,壓縮其牟利空間。
財新、騰訊“深網”和“稜鏡”、《每日經濟新聞》等多家媒體,魏則西事件
- 《多家醫院否認與康新合作 陳氏兄弟被視為莆田系標杆》
- 《“莆田系+百度”利益共同體曾為錢反目》
- 《獨家探訪武警二院:生物診療中心隱秘運營,兩周三萬五》
- 《莆田系“吸金術”曝光:藉資本市場套現退出》
- 《醫院科室承包利益鏈:最高60%營業額上繳回醫院》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魏則西事件”引起了包括財新、騰訊、《每日經濟新聞》、鳳凰網、新浪在內等多家媒體,對違法行醫、醫療水平低下的“莆田系”醫院網絡展開全面深挖。
2014年,西安大學生魏則西患上名為“滑膜肉瘤”的惡性腫瘤,經百度推薦,到實為“莆田系”外包機構的武警北京市總隊第二醫院接受了四次“生物免疫療法”,卻於2016年4月12日去世。他生前在知乎上記錄下的治療過程,在4月底引起了輿論的注意與極大的同情。
媒體先是整理公布了莆田系醫院的完整名單,接着動手調查施用在魏則西的治療技術,莆田系與部隊醫院、民營醫院外包亂象等與魏則西事件直接相關的問題,進而調查了莆田系背後的資本運作方式,揭露分析莆田系與百度合作的深層動因。
(推薦深度網舊文《起底“莆田系”,媒體做了哪些調查?》。該文細緻梳理了媒體十八年來對莆田系的調查,“魏則西事件”引爆輿論後的媒體接力報道,深度分析各家媒體的調查技巧及調查方向、方法演變。)
《新京報》,雷洋事件系列報道

來源:記者林斐然,《新京報》
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研究生雷洋在離家接親戚的路上遇到“抓嫖”民警,隨後在警方的控制下離奇死亡。
在該事件中,《新京報》針對警方通報所展示的案情細節及疑點,有條不紊地展開調查,試圖還原雷洋死因真相,進而探究抓嫖法律程序,拷問警方執法手段上的正當性。
然而,從事發的5月至今已逾半年,《新京報》及眾多媒體堅持不懈的調查仍無法到達被層層掩埋的真相。並且在多方壓力下,雷洋親屬最終表示放棄訴訟,接受了警方的巨額賠償,從此對雷洋案保持沉默。事件結果不無令人遺憾之處,但整個報道過程,對所有為該事件發聲奔走的媒體人來說,無疑具有難以磨滅的意義。
財新、《新京報》、新浪、央視財經等,校園毒跑道調查

來源:視覺中國
自6月份起,北京第二實驗小學白雲路分校十多名學生相繼出現流鼻血頭暈等癥狀,家長質疑是學校新建的跑道導致了該現象。
財新率先曝光了白雲路小學事件,《新京報》、界面、新浪緊隨其後報道,探求致病元兇。6月中旬,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卧底暗訪河北地區塑膠跑道生產工廠,曝光了用以製作跑道的原料實為廢舊輪胎和電纜。
《新京報》的調查環環緊扣,從跑道生產探究到鋪設施工過程,發現除了橡膠原料,跑道鋪設所涉及的各種化工材料也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揭露出塑膠跑道市場低價競標、施工轉包等損害施工質量的現象,直指管理部門在生產建設過程的監管缺失及檢測驗收流於形式等問題。
一個月內,媒體的密集報道不僅迫使北京全面排查和拆除問題跑道,河北橡膠生產黑作坊及企業也全部被要求停產,並引發公眾對重新確立國家塑膠跑道行業標準的新討論。
《新京報》,《白銀連環殺人強姦案:疑兇高承勇的隱匿人生》系列報道

來源:北京時間
8月,因涉多年前的連環殺人強姦案,目前在甘肅白銀工業學校經營小賣部的當地農民高承勇被捕。從1988年到2002年,現年52歲的高承勇在甘肅和內蒙等地犯下共11起命案。白銀警方歷時28年,最終通過指紋DNA證據確認高的身份。
《新京報》的系列報道還原了警方偵破案件的過程與細節,勾勒出籠罩在案件陰影下、衰落的工業小城白銀的面貌,並生動地描摹了高承勇隱匿近30年來的生活與心理狀態。
財新、網易,陳光標調查

來源:財新網
3月,極具爭議性的“中國首善”陳光標涉嫌偽造公章,警方介入調查。財新記者歷時一年,從“假公章”風波起,一步步深挖圍繞陳光標的種種爭議與質疑。《揭秘陳光標》系列報道細緻梳理了陳任董事長的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公司的違規經營問題,包括私自利用“南京黃埔防災減災培訓中心”的大樓作為公司辦公地址——陳光標此前已將該樓捐贈給培訓中心、倒賣拆遷項目、虛假宣傳、公司資本與收入來源不明和數據失實等。進而揭露了陳捏造捐贈項目與數額,慈善行為造假,以及與令計劃等官員的聯繫。
同時,網易號“知道”還披露了陳為給旗下的減肥產品背書,通過切胃手術瘦身。該調查列數陳光標正面對的種種業務經營與個人信用危機,深度剖析其“首善”光環盡褪的原因與現實處境。
《新京報》、微信自媒體,起底保利俱樂部

來源:記者曾金秋,《新京報》
年底,北京警方查處了涉嫌賣淫嫖娼的三傢俱樂部,查獲數百名涉案嫌疑人。其中一家名為“保利俱樂部”的會所因其神秘的背景引起公眾注意。
《新京報》調查發現,該俱樂部由北京保合利加文化俱樂部有限公司經營,而該公司的兩名股東——企業法人北京湛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和一名叫趙詩敏的自然人,分別與另外的理財公司、保安公司有關聯,更添背景的複雜性。
值得關注的是,該事件還凸顯了公民調查的力量。微信平台上,不少自媒體對保利俱樂部兩名股東個人身份與資本的深挖,都體現出一定的專業水準,並透過朋友圈轉發,迅速地實現了大規模傳播。
《南方都市報》、《京華時報》、《中國青年報》、《北京青年報》等,“裸貸”調查
- 《裸條借貸驚現大學生群體:不還錢被威脅公布裸照》、《瘋狂的校園貸:大學生貸款陷阱,不止“裸條”借貸》
- 《卧底揭秘“裸貸”灰色產業鏈》
- 《“裸條借貸”衍生出色情產業鏈:借貸者多為女大學生》
- 《借貸寶違規“賺利差” 釀出“裸條”風波》

來源: 《南方都市報》
“裸條借貸”,這個如今耳熟能詳的熱詞,實由《南方都市報》獨創。6月,南都將“裸條借貸”這讓人瞠目結舌的網貸形式曝光於大眾視野,揭開校園借貸亂象。南都該調查的要點,在於沒有止步於個案,而是從收到的報料出發,派記者卧底相關借款群調查,挖掘出普遍的“裸貸”現象。隨後,更進一步報道大學生瘋狂借貸亂象,揭秘借貸鏈條。在此調查中,南都還善用創造新詞、在社交媒體上引導討論等有效的傳播手段,始終引領該話題的報道。
11月底,借貸寶平台上10G大學生“裸條”泄漏,“裸貸”話題再度發酵。《京華時報》和《中國青年報》相繼揭露放貸者售賣裸條信息,逼迫借貸人“肉償還款”,及放貸教學業務等裸貸灰色產業鏈。
《北京青年報》則深鑽借貸寶平台漏洞,質疑其“賺利差”項目可使用戶在無需投入本金的情況下,通過借貸圈子裡的信息不平等,設置利息差,實現借貸周轉。“裸條”因此成了這個借貸環中的一個抵押憑證,而借貸寶平台則始終能以“信息中介平台”而非“信用中介平台”自居,推卸責任。“裸條”泄漏後,“賺利差”項目已下線。
《河南商報》,聶樹斌案《一案兩凶,誰是真兇》

來源:《河南商報》
這是一份來自11年前的調查報道,在聶樹斌案得以昭雪的2016年,具有特殊的意義。
2005年,強姦殺人案嫌疑人王書金在河南落網,由他交代的一名受害者,牽扯出1995年的另一個案件,而當年案件的嫌疑人、20歲的河北青年聶樹斌,已於事發後次年因強姦殺人罪名被處決。《河南商報》2005年時的總編馬雲龍、記者范友峰得知該案後迅速展開調查,率先發表報道《一案兩凶,誰是真兇》,揭露聶樹斌案存在錯判的可能,並同時將報道授權於全國上百家媒體同日轉載,引起轟動。
在一批批記者接力式的持續報道及眾律師、學者的積極奔走下,最高人民法院終於在2016年重審案件,並改判聶樹斌無罪。
馬和范的報道使聶案得以出現在公眾視野,為翻案創造了最初的可能。而更重要的是,讓人看到了媒體人對社會責任與公平正義的堅守。
編輯:Ivan Zhai,Ying 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