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註:近年,越來越多開放數據項目在全球範圍內湧現。這些項目激發了各地的企業創新,有效推動公民參與,改善政府治理——各方面的社會效益都備受矚目。而在中國,開放數據也逐漸顯示出其巨大潛力。在下文中,數據新聞網創始人馬金馨深入分析了開放數據在中國社會的發展現狀與機遇。英文原文首刊於Global Policy Journal,深度網經授權編譯轉載。
在過去十年,開放數據已逐漸從抽象的概念討論演變為一場全球運動。儘管這一潮流主要起源於西方,並藉助民主環境發展,中國也並沒有缺席,正嘗試着以各種方式發布與使用開放數據。在中國特色的網絡文化與政治環境下,開放數據作為一個舶來概念照樣落地生根,並能產生積極的影響,尤其體現在三個方面:提高政府行政效率與政府效益,制定數據導向的知情決策,以及促進公民參與、增強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
根據“開放知識定義”,“開放數據是一類可以被任何人免費使用、再利用、再分發的數據——在其限制上,頂多是要求署名和使用類似的協議再分發。”“全球開放數據指數”每年對各國政府開放數據的質量和可利用狀況作出評估及排名。在受調查的122個國家裡,中國的排名從2015年的93位上升至2016年的39位。在2015年9月國務院發布的《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開放數據被正式列為十個關鍵國家計劃之一。《綱要》不僅對政府機構逐步開放數據列出了具體的時間表,而且詳細解釋了這項國家倡議背後的動機,即冀望以大數據和開放數據推動經濟轉型發展,重塑國家競爭優勢,以及實現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
自2011年起,中國國內已陸續出現十餘個開放數據門戶,不僅有來自如北京和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還有部分欠發達的省份和地區。不同地方政府開放的方式、情況也不盡相同。例如,北京的開放數據更多由政府主導,而上海則更多依靠當地高校和公民社會的推動。然而,不管何種方式,開放數據的潛在價值是共通的。
開放數據能夠提高行政效率和政府效益。
要向公眾提供開放數據,政府機構需要首先電子化他們的數據,以機器可讀的格式發布,並及時更新。而通過這樣的操作,政府機構能夠提高內部溝通,尤其是跨部門和機構之間的協調。例如,阿姆斯特丹開放數據項目使得當地的消防局能夠叢水務局獲得建築工程的數據,從而提高了消防局的服務效率。
在當今中國,官僚體制龐大而複雜,導致機構間合作困難重重,而提高行政效率則成為當務之急。數據開放雖然仍處在起步階段,但已初顯成效。據《南風窗》2015年一篇報道,廣東佛山市南海區的數據統籌局在其成立第一年裡,便已經整合了該區政府65個不同部門和機構的數據。這些數據不僅僅為讓公眾使用而發布,還為政府內部改革提供了參考。另一篇《中國日報》的報道指出,南海有效的通過數據整合,發現了部門間功能及服務重複的情況,並據此進行了機構重組。
要打破政府部門之間的壁壘,障礙之一來自動力的缺失。然而,自2014年中國提出“社會信用系統”以來,這一概念已成為政府內部實現數據共享的一大驅動力。社會信用系統是一個全國性倡議,旨在建立一個能夠監測個人與企業活動的統一數據庫。當面向公眾的社會信用門戶——“信用中國”網站於2015年6月上線時,已整合納入了39個中央級別政府部門的數據。 “堅持信息共享”,作為社會信用體系倡議的原則之一,不僅在政府部門之間,而且在公民社會與私人企業範疇繼續受到推廣。儘管國際輿論對該系統評價不一,但其以清晰的目標和強勁的技術支持為基礎,實際有效地促進了跨部門機構的數據共享。
一旦不同來源的全部數據得以以統一標準發布,數據互通將會使整合與分析變得更容易及完善,進而使得數據成為決策的基礎,造福公民和政府。
在烏拉圭,一個關於該國家醫療服務的開放數據平台通過提供可比信息,如候診時間和用戶評分等,讓公民得以在充分知情後選擇醫療服務的提供者。英國所開發的開放數據工具中,TransportAPI是個很好的例子——它整合了多種交通工具的運輸數據如時刻表、路線、當前運行,以及運行歷史信息等,以此為參照,公民便能在選擇何種交通工具與何時出行上做出明智決定。而在中國,儘管大多數開放數據的先驅城市仍處於收集與整合數據的階段,一些數據應用創意已然湧現,並展示出開放數據所能帶來的積極影響。
以環境數據為例。中國環境保護部已經向公眾發布空氣污染數據,但因為非機器可讀,這些數據仍算不上符合開放數據標準。一些非營利機構,如“青悅開放環境數據中心”,便抓取環保部的公開數據,並以機器可讀的方式發布,使之更容易被進一步使用與分析。例如,北京通州區正在利用青悅的數據來研究霧霾中PM2.5的來源,其研究結果將可能幫助政府找到更有針對性的空氣污染治理辦法。
公開數據不僅能為公眾所用,使普通公民可以更輕鬆地探索、整合、分析與重複利用,還有助於建立公民與政府之間的信任。
開放數據是推動公民參與的一個重要契機,尤其是以開放數據競賽的形式。2016年的上海開放數據創新挑戰項目吸引了3000餘名參與者,他們對市政府釋放的1000G數據進行探索,並針對如何利用這些數據開發相關應用和服務。最終入圍者受邀向政府展示他們的提案,並獲得資源,使創意落地。政府數據渠道的開放,能有效激發公眾的創意,吸引相關人才,增進公民與政府的溝通,並從而有可能提升兩者間的互信。
中國的開放數據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但前路仍有諸多挑戰:缺乏清晰的指導和有力的執行,政府對透明文化的不適應,官方與民間的數據能力有待增強,以及數據的使用方式與影響追蹤有限,都是亟待解決的障礙。要完全實現上述開放數據的潛在增益,中國政府必須要修訂開放數據的可操指南,在系統內部推動開放文化,廣招技術能力和數據知識兼具的人才 。否則,中國將會在實踐數據治理、激活數據經濟、釋放數據價值方面失去良機——在當今的數據時代,這無疑不是種遺憾。
編譯/梁思然
相關閱讀:
直擊GEN | 巧用公開數據,調查有方:2016全球數據新聞獎獲獎作品一覽
馬金馨是數據新聞網(djchina.org)的創始人, “全球未來治理2027”高端青年領袖項目成員。此前她曾於聯合國從事社會創新工作。聯絡方式:yolandahku@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