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註:過去20年來,互聯網技術極大地改進了調查報道的方法和傳播方式,有效擴大了報道的影響力。現任BBC互聯網研究專家的Paul Myers,在計算機與網絡搜索相關領域有着近40年從業經驗,在他看來,對於現今的新聞業,技術有哪些價值、又提出了哪些挑戰?深度網編譯Media Power Monitor對Myers的專訪,來看看他的分享。
深度網曾整合Paul Myers的網絡調查絕招,回顧請查看《BBC搜索專家:十款強力“人肉”搜索工具》和《報道亞洲| 查IP、找圖片、析商業:BBC專家網絡調查工具秘籍》。
Paul Myers曾擔任BBC的信息研究員。隨着互聯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Myers將他的技術知識融入新聞實踐。他所設計的創新策略,成功幫助研究人員找到了無法以技術以外的手段獲得的證據。目前,Myers是BBC新聞學院調查支持項目的負責人。
過去,他在BBC參與制作過的主要欄目包括《全景》(Panorama),《消費者監察人》(Watchdog)、《內幕報道》(Inside Out)、《BBC新聞》(BBC News)和《BBC全球服務》(BBC World Service)。
Q:您是如何開始對深度報道感興趣的?
Paul Myers:我一直都對解密、計算機和通信感興趣。1978年,我第一次接觸到互聯網,同年我開始為一家海盜電台工作(譯註:海盜電台屬於一種非法電台,它在接收國領海外的船上,向接收國發送廣播節目)。
我在青少年時期就熱衷於做在線調查。 當我在1995年初加入BBC的信息研究部門時,萬維網剛剛起步。很快地,我的計算機背景使我能藉助互聯網的力量來解決新聞問題。互聯網的力量是驚人的,這是我為調查報道尋找信息和線索的獨門秘訣。
Q:您認為現在媒體被隱藏或忽視的最大的問題是什麼?作為記者,在各自領域,我們應該如何去揭露問題?
Paul Myers: 記者現在面臨的恐嚇很多,這些恐嚇來自政府、公司、政治極端分子或有組織的網絡水軍。因此,很多記者便只去報道那些唾手可得的新聞,避免觸及紅線。我完全理解並尊重那些不願冒風險的同行。
然而,新聞機構不應被嚇倒。他們應該努力、無畏、公正地進行報道。同理,他們不應懼怕報道敏感的、或會“得罪”主流意見的話題。
Q:總體而言,新聞和媒體有哪些積極的發展?哪些個人、組織或活動現在正推動改變?
Paul Myers:1995年我剛剛入職時,記者得登門拜訪、打電話和四處尋找線索。 當然,社交網絡和計算機搜索的發展徹底改變了我們的工作,我們可以即刻聯繫各種各樣的人群。這在信息革命前是無法做到的。
現在,程序開發人員也加入到新聞業來,幫助我們將信息整理成可用的格式,並協助我們挖掘個人信息,使我們最終能夠發現真相、揭露惡行。
我最經常使用的在線資源是各類網站,目的包括調查個人或群體、製作社交網絡地圖、建立(人物或事件之間的)聯繫以及調查域名所有者等。
我們不能忽視技術對民眾力量的控制。應用程序、網站和各種電子設備能讓普通人在特殊情況下搖身變成記者。 社交媒體使我們能夠進行研究、建立合作和資助報道項目。新的機會、挑戰、障礙和陷阱都在不斷湧現——這真是個令人興奮的時期。
Q:假使由您來進行這次訪問,您會問什麼問題,又會怎樣回答?
Paul Myers: 我會問自己,在調查時,保護個人隱私的道德責任與獲取個人信息的需要如何才能做到和諧一致?
我的回答是:當然,公眾需要意識到,隱私問題在當下已是一個複雜且嚴肅的事情。我們需要檢查各自的社交媒體隱私設置,應有權要求我們的數據不被第三方利用,並且應有立法來支持這一點。
對於調查記者而言,解決上述問題需要巧妙的平衡。 我們要確定調查的對象和原因,在講述故事時要保持敏感,絕不讓無辜的人受到攻擊和嘲笑。
編譯/梁晨昱
編輯/Ivan Zhai,梁思然
相關閱讀:
報道亞洲 | 查IP、找圖片、析商業:BBC專家網絡調查工具秘籍
本文首發於Mediapowermonitor.com網站,深度網經授權編譯。 Mediapowermonitor.com是一個記者與研究人士的社區,關注獨立新聞的發展現狀,以及媒體與權力之間的棘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