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梳理背景材料,以長篇敘事、數據圖表、圖片影像或交互可視化等方式,來呈現與分析事件根源、影響範圍與發展趨勢,解釋性報道能幫助讀者更深入地了解複雜的新聞議題。結合國內外報道範例,網易新聞的聞烜介紹了解釋性新聞的發展脈絡,深度網經授權轉載RUC新聞坊的整理,在此分享。
一戰與經濟大危機使得整個社會都顯得茫然,“一個‘為什麼’變得與‘是什麼’同樣重要的時代開始了”。純新聞報道已無法滿足讀者的需求,受眾迫切知道這災難背後的根源在哪裡。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時代》《華爾街日報》的興起,帶動了解釋性新聞的發展。解釋性新聞的發展脈絡具體是怎樣的?在如今中國語境下其發展狀況又如何?讓我們聽聽網易新聞原生內容中心高級主編聞烜老師怎麼說。
一、什麼是解釋性新聞?
解釋性新聞從來都不是一種很主流的新聞分類,直到1985年,普利策新聞獎才設立解釋性新聞報道的分類。目前在中國互聯網領域,“解釋性新聞”沒有明確的定義,大致內容是“使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更加明白易懂”。
其實,解釋性新聞可以是新聞分類,也可以是新聞操作思路。它可以融入各種新聞分類,解釋性新聞的目的就是為了更有效地傳播。
在美國新聞界,有人定義解釋性新聞“是反對兩極分化和功能失調的工具,做給有志於參與政治討論中的公民”。
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曾說:“There’s a lot going on in the world that needs explanation. We need better information, more effectively delivered.”
美國新聞學教授卡爾·林茲特諾姆對於解釋性新聞的定義是這樣的:解釋性報道,就是在報道新聞事件中補充新的事實,即“歷史性的、環境性的、簡歷性的、數據性的、反應性的”事實,這樣就能使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更加明白易懂。
歷史性
解釋性新聞最普遍的表現形式是對新聞事件歷史脈絡的梳理,一是周年性主題的歷史事實,如柏林牆倒塌20周年,二是熱點事件背後的事實梳理,如朝核危機。
案例:Standoff in Ukraine講述烏克蘭公投這一事件背後,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從資源到國際關係等多方面的聯繫,由2014年創建至今一直更新。
環境性
與新聞相關的橫向事實,通過橫向對比、盤點的方式來印證和推翻一個觀點,得到一個自己相對信服的答案。
案例:《防墜物法萬萬千,中國偏搞連坐》2016年11月16日,媒體報道重慶一5歲男孩遭高空墜落的搪瓷碗砸傷,又一次引發媒體對高空墜物責任的關注。文章將中國《侵權責任法》中的連坐責任與其他地區比較,如台灣、美國、新加坡、香港等地區的高空墜物責任。
簡歷性
新聞人物生平和性格特徵。解釋性新聞很多時候揭露的是表面新聞背後更深層面的事實,它把平淡的報道敘述符號變得更真實。
案例:紐約時報《金正男,一個死在流亡路上的繼承人》,插入了他的性格描述,使金正男不再是一個文字符號,而是一個豐滿的形象。
數據性
反映事物概貌的統計數字和材料。從最初期的基本圖表,到現在的數據可視化,為解釋性報道提供了一種新範式。
案例:《從“建國”到“奧運”,國人起名史堪比現代史》文章用圖表的形式梳理了自建國以來的抗美援朝時期、大躍進時期、文化大革命時期、改革開放後國人起名的狀況,用數據表現事實本身。
反應性
外界對新聞的反響評價意見。
案例:《紐約時報》的《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中國為什麼不高興》一文報道美國在韓國實行的薩德反導彈防禦系統會使得中國憂慮,除卻基本事實之外,文中還有大量的軍事知識來分析這個系統本身的工作原理,並通過外界各方反應解讀複雜的國與國之間的博弈。
二、美國解釋性新聞的發展歷史與動因
1.美國解釋性新聞的發展歷史
萌芽於主流的新聞專業主義時期
解釋性新聞產生於20世紀20-40年代,19世紀中後期,隨着三大便士報的興起,黃色新聞浪潮席捲報界。之後的1896年《紐約時報》的奧格斯提出的四大信條確立了新聞專業主義思想,新聞專業主義佔據了新聞界的主流。在一戰之後,通訊社的報道往往只是對戰爭的報道,這些信息往往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戰後新聞界反思一戰報道的失敗,解釋性報道陸續出現,但並不是作為主流呈現的。1923年《時代》周刊的創立,標誌着解釋性報道的基本形成。其注重對新聞背景的分析和闡釋,受到了受眾的歡迎。

1924年《時代》周刊封面的吳佩孚與馮玉祥,“Biggest man in China”
20世紀50-70年代的發展
20世紀50到70年代,電視的普及與報紙的發展形成了競爭局面,報紙轉而探尋更深層次的挖掘。其中《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在語言風格與版面上的改革,使得解釋性新聞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華爾街日報》創立的“Dee結構”,也即倒金字塔模式,文章往往首先通過對人物的敘述展開,之後過渡到新聞事件之中,然後展開對新聞主題的敘述,最後回歸人物與新聞事件,使得兩者相結合,形成一種新的新聞敘述方式。
1984年之後的發展
1984年,普利策獎委員會為解釋性新聞報道單獨設立獎項,解釋性新聞逐漸進入主流視野。普利策獎委員會認為,向公眾解釋艱深的議題是新聞媒體的職責之一,主要內容包括科學和醫學領域兩個方面,近年來也逐漸向社會問題方向發展。

2016年普利策解釋性新聞報道獲獎文章《An unbelievable story of Rape》
2.美國解釋性新聞興起的動因
解釋性新聞報道在美國100多年的發展脈絡背後存在以下四大客觀因素的推動。
其一,專業性新聞的崛起。受眾對信息的需求不再限制於基本的事實,早期報紙的基本商業信息之外,公眾更需要一種事件背後敘事邏輯的闡釋。這一需求隨着專業媒體的興起變得更加迫切,受眾日趨碎片化,一個人可能去虎撲看籃球,去果殼看科技,不同的專業平台的興起,使得信息的深度越來越重要。
其二,數據時代的來臨。數據的重要性日趨顯著,依靠一張數據圖表來講故事的能力逐漸成為一個現代媒體人所必要的素質。互聯網的興起所造成的數據過載,使人們比以往更需要解釋性新聞。數據新聞的發展為新聞機構生產解釋性新聞提供了新思路。
其三,美國大選的促進。隨着政治局勢日益復雜,人們對選舉信息的需求也在擴展,從最初僅僅知道總統是誰,到現在具體的黨派關係、利益糾紛,與自己切實利益相關的政策的分析。使得這一政治事件本身所需要展開的事實頗為可觀。緣起於統計學家Nate Sliver博客的538網站(fivethirtyeight.com),對每一屆總統選舉進行預測,吸引了更多媒體人的關注。在這一過程中,解釋性媒體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538網站界面
其四,信息可視化的興起。以網站Vox為例,其文章主要形式即“關於……,你必須知道的十件事”。其通過簡短而多樣的信息卡片,圍繞某一主題進行敘述。除此之外,其還通過製作短片,綜合數據新聞來加以呈現。將原來很難定性和定量的東西,更清楚地展示出來。
除此之外,數據短視頻,數據圖表等數據可視化手段也能夠把文字難以解釋的東西通過圖像展現出來。
三、中國語境下解釋性新聞產生的原因
1.民眾對信息的渴求
原創內容不足導致了民眾近些年對新聞消費的渴求,官媒傾向於官話文章的習慣讓民眾渴求翻譯。
傳統新聞報道往往只有新聞而沒有解釋,缺乏既深入又易懂的解讀。尤其是對於一些民生問題,民眾對政策解讀等有着極大的需求。為了滿足這種需求,一些媒體從傳統的文字報道開始“進化”,發展到圖表新聞、信息可視化、交互可視化等新聞形式。
《新京報》:北京積分落戶計算器
用交互式的H5頁面,簡單明了地介紹北京積分落戶政策。在頁面中,用戶可以輸入自己的學歷、住址、工作地點等信息,直接得出自己在落戶政策中能夠得到的積分。通過這樣的方式,難以用文字解釋清楚的積分落戶政策被直觀展現,用戶得以更好地了解政策。

《新京報》:北京積分落戶計算器,掃描二維碼可進入H5頁面
2.垂直新聞市場的興起
非傳統媒體的機構開始涉足新聞領域,專業團體開始部分地替代媒體職能。
在以前的媒介形態,如報紙、電視、門戶網站中,用戶往往在同一個媒體中閱讀各種領域的新聞。但是現在,人們更注重內容的專業性。比如,人們會在果殼網看科技類信息,在虎撲看體育新聞。
果殼網
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上使用了一種燈光特效,開幕式直播後,果殼網作者瘦駝指出,這種燈光特效可能會誘發光敏性癲癇。對於大眾來說,這個知識是陌生的。事實上,全世界約有5000萬癲癇患者,其中3%的患者會因為這種強烈的閃光發作。這其實並不是一個應該被忽略的角度,但傳統媒體很少、也缺乏專業知識去關注這類問題。
果殼網在科學、科技領域的報道上,往往比傳統媒體更專業。在屠呦呦拿下諾貝爾醫學獎、引力波被探測等新聞議題的報道上表現出色。
觸樂網:《原來你和我一樣》
2016年有這樣一則新聞:《盲人難辨12306驗證碼告鐵總被駁回》。中國大約有800萬盲人,6700萬弱視力者,這是一個很大的數量,但傳統媒體很少對這個新聞進行深入報道。而且新聞發出後,主流評論認為,盲人本來就不能上網,更不用說點擊圖片驗證碼。最後,反而是遊戲網站觸樂網對此做了一篇深度報道,指出盲人不但可以使用電腦、智能手機,還可以享受專門針對盲人開發的在線遊戲。
這篇報道講述了一批盲人安卓愛好者的故事,揭示了普通人難以接觸的東西,這也是解釋性報道的魅力所在。

觸樂網報道《原來你和我一樣》
3.新形式的探索讓媒體在競爭中更容易獲勝
新聞競爭不僅在形式上,也在信息源平台之上。在優勝劣汰的媒體環境中,新的形式層出不窮。率先搶到新領域所帶來的紅利誘惑與被淘汰的緊迫感雙重作用,使得媒體不斷嘗試新的報道形式。與此同時,自媒體紛紛湧現,它們在形式上創新較少,但在小眾領域有着自己獨到的看法。
美國大選報道團隊“選·美”:《在美國國會實習是怎樣的體驗?》
“‘選·美’本來是幾個留美社科博士生閑得無聊的產物,隨着越來越多優秀的成員加入,我們用最專業的態度、最飽滿的熱情,乘着2016年美國大選的東風,一不小心成了在中文世界有一定影響力的美國研究欄目,我們希望在新的一年能繼續優雅地干涉美國內政。”
相對很多國內內容生產團體來說,大部分成員身在美國的“選·美”能夠迅速獲得報道資源,並且成本極低。《在美國國會實習是怎樣的體驗?》請了幾位美國國會實習生現身說法,比我們通常看到的報道更為生動。
四、網易的解釋性新聞探索
以下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講述“另一面”欄目先後經歷的三次比較大的風格轉向和改版。第二部分是網易對一個單獨事件的不同解釋性報道形式的分析。
“另一面”三次風格不同的改版
“另一面”是網易新聞的評論欄目,誕生於門戶網站剛剛興起的時代。作為一檔評論欄目,“另一面”打造了“網易有態度”這一宣言。“另一面”本身的slogan是“新聞沒有告訴你的事情”,由此也可以看出,這個欄目想要傳達的宗旨是為大家解讀新聞背後的東西,目的是挖掘新聞背後的邏輯。
第一階段:“啟蒙時代”,民眾什麼都好奇
最初,“另一面”的風格是重資料、重證據、重邏輯,有着清晰的標題和三段論的行文結構。其操作模式也很好歸納:將話題分為三個部分進行邏輯論述,即“這事情為什麼是這樣子?”“他應該是什麼樣子?”“要達到這種樣子我們需要做些什麼?”這一時期的“另一面”對應的媒體環境是網絡媒體剛剛開始發展,有大量話題可供討論。
網易“另一面”:《ATM機多吐鈔票,國外銀行認栽並不吃虧》
作品對應當時的社會案件“許霆案”,通過與國外相關案例的比較,通過“三段論”的模式進行解讀。先提出論點,對案件定性,再分析論點,進行討論,最後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能方案。
第二階段:碎片化時代,民眾需要快速閱讀
網絡媒體發力迅速,為適應其快速更新的優勢,“另一面”進行了更為碎片化的改版。這一時期,“另一面”的形式開始轉向以小標題切割內容,使之適應網絡媒體用戶的閱讀習慣。
網易“另一面”:《韓國“被申遺”》
韓國是在中國互聯網環境中被誤解較深的一個國家。這篇作品源於韓國申遺火炕這一新聞。事實上,韓國的很多“申遺”傳言都是被誤傳或誇大的。這類報道的模型為“事件經過–核心錯誤–還原真相”。
第三階段:回歸長文章,民眾需要增量和談資
在這一階段,“另一面”改版為“回聲”欄目,重新回歸長文章的路線。進入移動閱讀時代後,媒體更需要做的是把用戶留住,提高用戶在媒體上的停留時間。此階段,報道的選擇方向也開始擴大。
“回聲”以講故事為主,將說理隱藏在故事中。它的行文風格不再偏向於評論,而是更像小說和故事。
切爾諾貝利事件30周年報道
圍繞“切爾諾貝利事件”三十周年這一話題,網易進行了一系列報道,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融媒作品。報道包含了深度特稿、數據報道、圖片報道、評論文章、交互報道、VR等形式。
形式一:特稿
通過文字這種富有深度和感染力的形式,全面展現了切爾諾貝利的現狀和問題。

欄目 | 路標
形式二:數據報道
強大精準的數據讓讀者的認知更為形象,對這場災難的認知更為理性。數據分析將原本遠離讀者的事件和讀者聯繫在一起,加強了讀者的關切感。

欄目 | 數讀
形式三:圖片報道
切爾諾貝利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新聞發生時的遺迹,通過攝影,作品展現了許多30年後現場保留的東西。圖片構成了縱向的新聞報道,能夠感受到時間在其中的流逝。

欄目 | 看客
形式四:解釋性的評論文章
重新描繪歷史事實,提出更為鮮明的論點。

欄目| 回聲
形式五:交互報道
以對話遊戲的形式展現切爾諾貝利的輻射區,用戶可以自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作品給讀者提供了數十種選擇,增加了互動性。通過這個作品,用戶可以擁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這種交互報道把內容切碎,可能會破壞完整性,但是可以由用戶自己決定閱讀節奏。這與傳統的文字形式有着不同的邏輯,設計者需要考慮不同用戶的不同路線選擇。

作品 |《核輻射的回聲》註:掃描圖中二維碼,可直接查看作品
形式六:VR
VR作品要求題材具有視覺觀賞性,能夠營造第一視角的新聞氛圍。

作品 |《不要驚慌 沒有輻射》註:掃描圖中二維碼,可直接查看作品
五、結語
解釋性新聞從20世紀初作為非主流形式的新聞形態發展到現在,是對受眾需求的考量,也是對傳統媒體的一種挑戰。新聞事件背後的事理邏輯在現在的社會環境下有着更大的價值與意義。近年來,各種技術層出不窮,常常出現一些與以往截然不同的報道形式。這其中,很多形式可能會曇花一現,但它們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改變了新聞報道的思路,促使新聞人在報道技巧上多加思考。隨着新需求與新的表現形式的出現,相信新聞的邊界終會拓寬一厘米。
撰稿/屈昌成、閆琦、單浩田、江倩嵐
編輯/胡文嘉(RUC新聞坊),梁思然(全球深度報道網)
相關閱讀:
聞烜,網易原生內容中心高級主編,2012年加入網易,歷任圖片編輯、評論編輯、策劃編輯等,他自稱“不務正業,偏向於探索不太正經的新聞形式,力求把新聞的邊界拓展1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