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地時間4月29日周六,特朗普將迎來執政第一百天。在這三個多月里,圍繞他的個人歷史、行事風格及政治手段等方面的種種爭議,為他向來厭惡的“敵人”——新聞媒體,帶來了豐富的調查選題。
從總統選舉至今,特朗普與媒體之間不斷升級的對立關係屢屢佔據新聞頭條。在競選期間取消《華盛頓郵報》等採訪報道其競選活動的資格,記者會上怒斥CNN為假新聞,發推宣稱媒體是“美國人民的公敵”,“吹風會”禁止多家媒體入場——面對特朗普毫不忌諱的持續攻擊,及其對言論與報道自由的威脅,許多媒體展開反思,調整策略,開始以更全面深入及更紮實的調查做出有力回應。
在特朗普迎來執政百日之際,本文帶你回顧幾個精彩的調查案例。
普利策獎得主《華盛頓郵報》:“@特朗普,善款捐到哪裡了?”
今年普利策國內報道獎授予了《華盛頓郵報》記者David Fahrenthold。通過聯繫300多家機構,Fahrenthold揭露了特朗普虛報其個人基金會捐款情況與數額,及他利用善款為其名下企業解決官司與謀取私利等問題。該調查最具特色的一點,是Fahrenthold通過推特完全公開分享自己的調查過程,並邀請受眾發現與提供線索,從而成為“透明報道”的範式。

記者David Fahrenthold與他的筆記。來源:《華盛頓郵報》
從跟進特朗普在一次集會上承諾給老兵組織的捐款是否到位,到特朗普基金會歷年整體的運營捐贈情況,Fahrenthold的調查前後歷時九個月,調查規模遠超出他的預期。他翻看從前有關特朗普公開聲明的新聞片段,從紐約州政府檔案中挖出特朗普基金會的稅務申報記錄,根據特朗普在電視或社交媒體上的公開表態,及他參加過的慈善晚會等線索,整理出所有可能接受特朗普基金會資助的慈善機構清單。
同時,他給自己記錄這份清單的筆記本拍照,並發在推特上,每查證一個機構,便在該機構名字的邊上進行標註。隨着清單不斷變長——從100個到最後325個,隨着調查的推進,Fahrenthold的推特跟隨者,或者說他的“推特調查大軍”也逐漸壯大,從4,700人增加至6萬多人。跟隨者中不乏一些知名人士和記者,不斷給Fahrenthold提供他們來自多種渠道的發現與線索。最終戰績包括幫助核實多筆承諾捐款的落實情況,以及找出了特朗普挪用基金會資金買下的多幅個人肖像的歸屬(均懸掛於其名下的物業內,該公款私用行為屬違法)。
ProPublica:開設專欄,分工報道
對特朗普窮追不捨的還有剛四度獲得普利策獎的調查新聞機構ProPublica。在其主頁菜單欄下方,“The Trump Administration”調查專欄醒目可見。從去年11月18日第一篇關於“第一女婿”的報道以來,該欄目已發表共78篇文章,主題涵蓋特朗普及其政府的方方面面。
開端報道於特朗普當選一周後的11月18日發表。ProPublica編輯Daniel Golden回顧自己十年前的著作《錄取的代價》,該書主要揭露美國富人如何為子女“買”到名牌大學入場券。書中的一個角色,正是彼時的“准”美國“第一女婿”的賈里德·庫什納(Jared Kushner)。成績不足的Kushner被哈佛錄取前,其地產商父親曾向哈佛捐贈了250萬美元。
2017年1月20日,特朗普走馬上任。ProPublica同日發表文章“This is What ProPublica is Now Covering”,正式向特朗普“宣戰”。文章表示,ProPublica記者團隊將繼續進行嚴謹的調查報道,堅持揭露罪惡與不義,並在此之外,深入關注“關係到國家及新總統的緊迫議題”。文章列舉了13個組別的議題,包括利益衝突、公民權益與保護、軍隊與老兵、選舉公平與權利、仇恨犯罪與極端主義、醫療保健、政治遊說與特區“特殊利益集團”、移民與邊境、氣候變化與環境等問題在內,每組由兩到三名記者負責。每一名記者姓名下方,是對於他們各人所關注具體內容的介紹,以及個人郵箱地址及推特賬號。以此,文章呼籲讀者參與報料、提供線索、助力報道。
USA Today:總統與房地產巨鱷
上周,《今日美國》曝光特朗普的公司擁有400多套公寓與住宅單位,若經銷售,可為特朗普個人帶來幾百萬美元的收益。總統所涉及的利益衝突何以解決,如何保證公眾對總統決策或受商業交易影響這一可能性知情,這些都是報道所蘊含的問題。

來源:《今日美國》
該調查耗時四個月,尋找並定位全美範圍內特朗普企業所持有的房地產單位,發現從紐約到拉斯維加斯,特朗普至少擁有422套豪華公寓或住宅,12座坐擁太平洋海景的別墅,以及幾十處地產,總價值至少2.5億美元。而特朗普從來沒有公開這些房產的完整清單或任何銷售記錄。報道還指出,儘管特朗普聲稱不再插手自己以前的生意,但於今年1月成立的信託公司正由他兒子管理,而特朗普本人是唯一的受益人,可隨意提款。
報道還揭露某些個人或組織通過匿名設立的空殼公司購買特朗普的物業,並一路追查了兩個州及加拿大某公司的相關材料,試圖從銷售記錄挖出某場交易背後的神秘買家,然而找到的聯繫人均拒絕回應。
新聞業的挑戰
在與特朗普“相愛相殺”的過程中,媒體逐漸變得更加靈活,更頻繁地在報道方法與敘事形式上推陳出新。為更好地全方位覆蓋與特朗普有關的議題,《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ProPublica、BuzzFeed、CNN等美國主流媒體都紛紛廣招賢才,擴充自身調查團隊,並加大對調查報道的資金投入。
在Poynter Institute一篇談及特朗普時代對調查報道之影響的文章中,美國調查記者與編輯協會(IRE)執行總監Doug Haddix表示:“公眾愈發意識到新聞行業需要更多的調查性報道,而且他們對深度、監督性新聞的積極回應會進一步帶來行業進步。”
對眾多主流新聞媒體來說,特朗普在美國政壇上的橫空出世無疑是一次史無前例的挑戰,但或許同時,如媒體所言,也正塑造着一個新聞的黃金時代。
想了解更多針對特朗普的調查案例,可回顧深度網舊文《全球深度報道現狀透析:數據驅動與跨國協作的時代已經到來》。也可以關注由調查記者Peter Lance運營的investigatingtrump.com。
編輯/Ivan Zhai
相關閱讀:
如何解讀特朗普的“推文”?看BuzzFeed用Python做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