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深度報道網的“每周數據新聞精選”(Top Ten #ddj),將分享由社交網絡程序NodeXL統計得到的最熱門#ddj話題推文,盤點全球數據新聞的趨勢、成果、創意和趣味。本期來看看法國新總統馬克龍支持者的群體特徵,朝鮮頻頻試射導彈所可能覆蓋的潛在打擊地區,可視化如何幫助我們更好認識自己的城市,以及用數據圖來“觀看”馬拉松。
英國《金融時報》:馬克龍勝選背後的數據
5月8日,中間派政黨“前進!”領導人馬克龍戰勝極右翼的對手勒龐,當選第25任法國總統。《金融時報》從選民的地域、階層、受教育程度、收入狀況、政治傾向、動機、對移民態度等多種因素,詳細剖析了他們的投票情況及馬克龍的獲勝原因。
報道指出,投票給馬克龍的選民大部分來自城市地區,總體而言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較高。勒龐的支持者大部分來自於工人階層,以及失業率較高的地區,心態較為消極。
報道還分析了初選落敗候選人的支持者的選擇變化。在第一輪選舉中,傳統左右派兩大黨候選人及左派政治家梅朗雄遭到淘汰。馬克龍包攬了兩位左派候選人大部分支持者的選票,同時也獲得了右派候選人菲永近一半選民的支持。
選民的反建制動機也是影響其選擇的一個重要因素。左傾與極左的選民,方向雖相同,最終選擇卻出現分歧。數據顯示,前者趨於支持馬克龍,後者的極端反建制傾向反而使他們向勒龐靠攏。
另外一項有趣的數據是選民的年齡。在美國總統選舉與英國脫歐公投中,越年長的選民民粹主義傾向越高,成為支持特朗普和脫歐的力量。本次法國大選則顯示出相反的趨勢,勒龐在越年長的人群中得到的支持越少。
美國《華盛頓郵報》:朝鮮導彈瞄準何處?
朝鮮近期多次試射導彈的行為引發國際社會關注,人們最好奇的恐怕還是:一旦開戰,導彈究竟會飛往何處?自己的家園會成為被打擊對象嗎?朝鮮官方宣傳透露了蛛絲馬跡。美國《華盛頓郵報》5月18日的一篇分析正是結合朝鮮官方報道內容和相關專家採訪,繪製出多幅朝鮮導彈潛在打擊目標地圖,目標包括韓國首都首爾附近的龍山軍事基地、南部城市釜山、美國的關島等等。
例如,美國俄亥俄號潛艇停靠韓國釜山期間,朝鮮方面提出譴責,並向日本海發射一枚導彈。朝鮮媒體事後發布一張顯示導彈墜落地點的圖片,而射程正好與釜山之間的距離相同,隨照片一併發表的聲明也明確指出,這是一次針對釜山的演習。同樣是根據朝鮮媒體報道,關島和澳大利亞也被認為處在朝鮮導彈打擊目標之列。於是,這些散見於朝鮮官媒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就成為了《華郵》的一個數據可視化項目。
德國《每日鏡報》:貼近社區的數據可視化
數據可視化的目標就是讓普通人都能迅速理解數字背後的含義,並參與到公共話題的討論中來。讓數據的呈現方式更貼近居民生活社區是其中一種有效方式。德國《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最近推出了一個描述柏林各類型區域面積大小的地圖,在深化數據理解方面又作出了嘗試。
其中一幅圖就告訴讀者,柏林市的湖泊河流等水域面積與行政區麻昌-海勒斯多夫(Marzahn-Hellersdorf)相當,而另一幅圖則將綠化面積比作另外五個行政區。通過十餘幅地圖的描繪,市民會對自己所居住城市的狀況更加心中有數。
南非Mediahack.co.za:世界馬拉松記錄新突破
5月6日,肯尼亞運動員Eliud Kipchoge以兩小時25分鐘完成一次馬拉松賽程,破了歷史記錄兩分半鐘。這個成績標誌着馬拉松歷史上另一重要里程碑。
南非數據新聞網站Mediahack.co.za推出可視化作品,把Kipchoge的時間與過去十名世界馬拉松競賽者的記錄進行對比。點擊互動圖表中的運動員圖表便可得到十項舊世界記錄。條形的長度代表着在Kipchoge所用時間內,其他每位運動員所跑過的距離。
除此,讀者還可以在一個計算器中輸入自己最好的馬拉松成績,試着與Kipchoge進行“賽跑”。
文/周穗斌,梁思然
編輯/Ivan Zhai
相關閱讀:
每周數據新聞精選 | 饑荒、流浪者地圖與谷歌數據挖掘,優秀可視化案例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