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全球編輯網絡(Global Editor Network)主辦的2017年數據新聞獎近日揭曉入圍名單。阿根廷《民族報》報道《檢察官之死》(Death of A Prosecutor)聚焦前檢察官阿爾貝托·尼斯曼因調查阿根廷與伊朗政府高層而神秘死亡的案件,調動120多人的志願者團隊聽取四萬多條電話監聽錄音,從中抽絲剝繭還原涉案權貴的攻守同盟,入圍競逐“最佳數據調查獎”。
這個涉及龐大數據的調查項目如何展開?其中的挑戰和亮點又在何處?下面由深度網為你編譯《民族報》數據團隊的分享。
一、調查背景:
一切需追溯到20多年前。1994年7月,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猶太人互助中心(AMIA)發生劇烈爆炸,造成85人死亡,300多人受傷。這起事件後來被定性為恐怖主義襲擊。直至2006年,經過漫長的調查,阿根廷當局發現涉案人員中有伊朗官方人士。
國際刑警組織很快發出紅色通緝令來協助阿根廷警察的行動。然而,儘管阿根廷政府一再要求伊朗政府對嫌犯進行審判處理,後者始終拒絕配合。
2013年1月,事態出現驚人逆轉。時任總統克里斯蒂娜·基什內爾(Cristina Kirchner)與伊朗當局簽訂協議,表示將與後者一起調查AMIA爆炸案。此舉在阿根廷民眾及國會內部引發了巨大的爭議。
2015年1月,調查事件近十年的阿根廷檢察官阿爾貝托·尼斯曼(Alberto Nisman)公開指控基什內爾及其他阿根廷官員與伊朗合謀,妨礙對爆炸案的調查。尼斯曼稱,當局意在撤銷國際刑警組織的紅色通緝令,確保伊朗嫌犯無罪,以修復與伊朗的商業聯繫。
在他公開作出指控的三日後、原定出席國會聽證會提供調查證據的前夕,尼斯曼被發現在自己家裡中槍身亡,身旁是那把致命的兇器。究竟是自殺還是被殺?雖然疑點重重但警方調查卻寸步難進;而同時,民眾則走上街頭進行“靜默遊行”,要求當局公正調查尼斯曼之死。案件懸而未決的兩年里,尼斯曼之死成為阿根廷民眾心頭的一根刺。直到2016年12月,隨着新總統毛里西奧·馬克里(Mauricio Macri)上台,尼斯曼的案子才重新開啟。
尼斯曼生前收集、用來指控基什內爾的證據在這時進入了公眾視野。
二、證據:40,354個錄音文件
尼斯曼的證據是竊聽得來的電話錄音,共計40,354條。2012年至2014年間,得到法庭批准後,阿根廷中央情報局介入AMIA爆炸案調查,開始對定居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伊朗人Jorge Yussuf Khalil的四部電話進行竊聽。據尼斯曼生前調查,Khalil深受爆炸案嫌犯之一Mohsen Rabani的信任,同時也是阿伊兩國政府間的秘密談判代表。
這批錄音隨着案件重啟而泄漏,很快阿根廷國內一些媒體對此進行報道,公開了全部錄音。而《民族報》的數據團隊則“不走尋常路”,決定對每一條錄音進行挖掘、整理與分析,以還原錄音背後完整的故事。
三、數字技術:VozData
面對龐大的音頻數量,《民族報》數據團隊在一開始嘗試了機器學習和聲音分析技術,但並沒有獲得理想的結果。因此,團隊轉而採用自主開發的開源網絡協作平台VozData,上傳所有音頻,召集志願者來聽取錄音,並讓他們根據已建立的分類進行整理。
這批錄音證據中,只有30%是“元數據”,即包含通話雙方號碼,以及移動電話號碼所屬地區等信息。因此,要“解剖”這批錄音,最大的挑戰在於辨別人聲,找出涉案者身份。由於通話雙方或互相熟悉,或慣以昵稱互相稱呼,在一些電話通訊中,通話者身份並不可知。下一步,記者們還需要把每個電話號碼與相關的人、工作機構、辦公室等信息一一對應。
兩年間,團隊從阿根廷國內到烏拉圭、厄瓜多爾、墨西哥等地選出了120多名值得信任的志願者,他們中有大學生和非營利機構人士,在各地遠程協助《民族報》數據團隊進行錄音聽取工作。《民族報》還在編輯室里舉辦了四場“音頻聽取馬拉松”(Audiothons),邀請部分志願者前往參加,以更好地分享案件相關信息。
有些人士因常出現在媒體上,聲音比較好認;但對大部分聲音來說,聽音很不容易;有一些讓人模稜兩可的聲音,報紙會特別讓志願者網絡和團隊里對個別人物比較了解的“專家”來處理。
完成初步的分類整理後,《民族報》數據團隊選出2,000多條包含潛在證據的音頻進行再次聽取,然後精選出兩類:一是提供了新證據,二是為尼斯曼生前選作指控證據的音頻補充了更多背景信息,以此建立了一個電子表格數據庫。這樣,數據記者就能在該表格上使用篩選功能輸入關鍵詞,調取相關信息。
團隊還整理了一個電話號碼指南,囊括了所有辨認出的號碼。通過在電子表格上根據接收方號碼*2747(移動電話公司的語音信箱號)進行篩選,聽取語音信箱中的口信,記者便能得到撥出方號碼及通話日期與時間,因為人們通常習慣在留口信時留下他們的姓名信息。
四、故事與呈現:新聞應用
2017年1月,在尼斯曼逝世兩周年紀念之際,《民族報》在其全平台發表了特別報道《歷時兩年的尼斯曼監聽分析》(Dos años de análisis de las escuchas de Nisman)。該報道包含四篇頭版文章,披露在錄音中發現的原始信息,包括曝光阿根廷政府及國會內部的遊說者、涉嫌參與間諜活動的官員,及某場親政府遊行的背後金主等。
此外,團隊還製作了一個新聞應用,根據人物和主題整理出169條錄音音頻供受眾檢索。為了避免斷章取義的嫌疑,團隊上傳的是完整錄音,但同時摘取了揭露關鍵信息的重要對話內容及其出現的時間點,便於受眾選擇性聽取。點擊聽取任何一個對象或主題的錄音,受眾都可通過信息卡中的外部鏈接,閱讀更多有關該人物或主題的信息,或向《民族報》提供報料。為使該平台能為未來跟進尼斯曼案所用,記者還可為人物和主題添加任何標籤,建立單個播放列表。
據《民族報》介紹,他們所用到的數字工具還包括HTML、Javascript Isotope、 Wavesurfer.js、 Excel、XMind,以及谷歌表格和表單。
五、影響
該報道在阿根廷國內引起巨大反響,為推進尼斯曼案起到了重要作用。報道不僅一度躋身阿國社交媒體最熱門話題之一,形成輿論影響,還提供了足以佐證尼斯曼指控的真實有力的證據。
聯邦法官克勞迪奧·玻納迪奧(Claudio Bonadio)申請以《民族報》報道作為對前外長埃克托爾·蒂梅爾曼(Héctor Timerman)的庭審證據,蒂梅爾曼被控在AMIA恐怖襲擊事件中叛國。調查還引起了阿根廷安全部長帕特里夏·布里奇(Patricia Bullrich)的關注,她表示,《民族報》的積極調查彌補了司法部門的失職。
報道還有望推動進一步的調查,目前已有23名讀者通過報道中的谷歌表單向記者提供了有關錄音的更多新線索。
對《民族報》數據團隊而言,這份調查讓他們更加確信“沒有不可能完成的項目”。有了堅韌的團隊,正確的技術,良好的項目規劃,全身心的投入,任何規模與形式的數據都有可能被轉化為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編譯/梁思然
編輯/Ivan 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