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深度報道網的“每周數據新聞精選”(Top Ten #ddj),將分享由社交網絡程序NodeXL統計得到的最熱門#ddj話題推文,盤點全球數據新聞的趨勢、成果、創意和趣味。本期來參觀一下由華人學者郭毅可教授創辦的歐洲最大數據可視化實驗室,看看入圍2017年數據新聞獎的候選作品,聽資深數據新聞記者向《哥倫比亞新聞評論》介紹個人經驗。
英國《金融時報》:華人創辦歐洲最大數據可視化實驗室
英國《金融時報》5月24日報道了位於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又譯帝國理工學院)內的歐洲最大數據可視化實驗室。該實驗室隸屬於學院的數據科學研究所(Data Science Institute),創辦人和現任總監是郭毅可教授。郭80年代在清華大學取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後於1993年在倫敦帝國學院取得博士學位。數據科學研究所成立後,最早的項目之一就是用可視化的方法為上海地鐵分析交通數據。
實驗室內最大的設施是一個由64塊面板組成的曲面顯示屏,其視角達到313度,所圍成的圓環直徑達六米,高2.53米。如此巨大的顯示面積可以確保研究人員清晰觀察視圖中的每一個細節。《金融時報》記者看到屏幕上一簇簇不停蠕動類似顯微鏡下細菌的物體,原來是比特幣實時交易可視化圖,反映了在不同地點的交易量變化,因而看上去似乎在“蠕動”。目前,這個在商學院旗下的實驗室主要為學術、商業和政府機構提供數據分析服務。
全球編輯網絡:2017年數據新聞獎入圍名單公布
2017年數據新聞獎(Data Journalism Awards)入圍名單於5月23日在英國首都倫敦公布,數十個候選項目從來自51個國家的573個報名作品中脫穎而出,將競逐11個獎項。獎項將於6月22日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大會上頒出。全球深度報道網上周三(5月31日)獨家介紹了其中一個入圍作品的內容和背景,即阿根廷《民族報》的《檢察官之死》(Death of A Prosecutor)。2016年的獲獎名單和中文簡介也可在本網站找到。
數據新聞獎於2012年設立,是全球首個為嘉獎數據新聞領域傑出作品而設置的獎項,主要贊助者包括谷歌新聞實驗室(Google News Lab)和奈特基金會(Knight Foundation)等。該獎的運營機構是跨平台媒體社區全球編輯網絡(Global Editors Network),一個旨在推動媒體和新聞行業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組織。《紐約時報》、《衛報》、美國ProPublica等知名新聞媒體都曾是數據新聞獎得主。
美國《石英》:新聞中呈現被掩埋的數據
美國《哥倫比亞新聞評論》5月22日發表了對數據新聞記者David Yanofsky的訪問,講述其挖掘專業數據並用於新聞報道的心得。Yanofsky的大學本科專業是視覺設計,他從2012年起成為美國網媒《石英》(Quartz)的數據新聞記者並供職至今。Yanofsky在業界最為人知的成果是開發了《石英》的圖表設計工具Chartbuilder,讓連Excel表都不懂的電腦小白能迅速繪製出適用於網上發表的動態圖表。Chartbuilder後來進一步發展成搜索和分享圖表的網絡平台Atlas.

David Yanofsky
Yanofsky的最新作品是用93幅地圖和兩張圖表呈現美國加州持續六年的大旱災。過去也有人嘗試將災情用視覺圖像來呈現,但效果不理想,原因是官方數據反映的是成片區域情況,而不是點狀分布。Yanofsky於是將分別記錄地表水、地下水和水庫儲水量的三個數據庫資料相結合,最終得到點狀的災情分布圖。他認為許多被專業人士視作必備的數據並未為新聞界所充分利用,而將專業數據與大眾新聞相結合正是數據新聞的引人之處。

加州大旱
奧地利《標準報》:工作去哪兒了?

途中紫色代表職位減少,橙黃色代表增加,灰色代表變化不大,深淺代表變化程度。
奧地利傳統大報《標準報》(Der Standard)5月25日發表一則名為“哪裡的工作在增加,哪裡的工作在消失?”的報道。該報根據2001年和2014的人口普查數據中25到64歲在職人士的數量,繪製出職位數量變化圖。分析顯示,大城市區域的就業人數在增加,而鄉村地區則面臨人才流失的危機。
文/周穗斌
編輯/Ivan Zhai,梁思然
相關閱讀:
每周數據新聞精選 | 朝鮮導彈瞄準何處?誰在支持法國新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