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兩篇文章通過民意調查和健康科學報道兩個情景,探討了一系列容易被忽略或誤用的統計學概念,以及由此導致對統計數據的誤讀。
在這裡,我們把相關注意事項整理如下:
1.報道數字變動(上升/下跌)時要注意百分點和百分比的區別,結合具體情景二者選其一。
2.當數字變動幅度超過百分之一百時,請果斷放棄百分比的形式,反而是“翻一番”、“二點五倍”等表達方式更容易讓讀者理解。
3.對於一些規模較小,影響力有限的事物,報道其變化的百分比往往對讀者具有迷惑性,妥當的做法是直述其變化前後的絕對值。
4.對於抽樣調查,必須說明其樣本規模和誤差。
5.若要將抽樣調查結果來泛指其所代表的人群,務必謹慎。
6.當抽樣調查結果進一步細分,必須極度小心,因為樣本規模越小,誤差越大。
另外,記者在報道中引用統計數據時,最好先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1.你所報道的是初步結果還是最終結果?
2.統計的樣本規模和採樣方式如何?
3.調查過程中有相應的實驗對照組嗎?
4.如果其他研究人員重複一遍相關調查,會得到一樣的結果嗎?(該研究被其他獨立的研究人員重複過嗎?)
5.誰資助了該研究?經費都從哪裡來?
有興趣作進一步了解的讀者還可參加以下網上課程:
1.Math for Journalists: Help with Numbers/Poynter Institute
2.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ing Polls/Poynter Institute
3.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Stanford University
我們還為大家準備了一份推薦閱讀書籍清單:
- News and Numbers: A Writer’s Guide to Statistics (2011); Victor Cohn, Lewis Cope, Deborah Cohn Runkle
- Naked Statistics: Stripping the Dread from the Data (2013); Charles Wheelan
- How to Lie with Statistics (1993); Darrell Huff, Irving Geis
編輯/Ivan Zhai,梁思然
相關閱讀:
本文根據5月19日亞洲美國記者協會(Asian American Journalists Association)年度大會工作坊“Very Basic Statistics for Journalists”整理而成。工作坊分享者為香港大學傳媒及研究中心助理教授鍛治本正人(Masato Kajimoto),以及講師Anne Kruger。發表前已經原作者授權。
鍛治本正人現任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助理教授,主要從事有關新聞素養、多媒體報道和社交媒體新聞的研究和教學工作。此前曾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網絡記者和網站製作人。
Anne Kruger是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講師,網絡新聞核查實驗室( Cyber News Verification Lab)創辦人。此前曾在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和彭博新聞(Bloomberg)等機構擔任電視記者和主播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