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數據”概念興盛,“開放數據”(open data)隨之受到各國政府重視並紛紛納入工作議程。那麼現在全球落實情況如何呢?今年5月發布的“開放數據晴雨表”(Open Data Barometer)嘗試回答這個問題。
開放數據排名
今年”晴雨表”公布的結果似乎不甚樂觀。項目研究人員指出全球政府在開放的量上停滯不前,目前只有約7%的政府數據是完全開放的。
“開放數據晴雨表”由萬維網基金會(World Wide Web Foundation)於2013年首次推出,對各國開放數據情況進行評分,每年發布一份排行榜,到今年已經是第四份。
今年全球115個被評估國家中,英國排名第一,而韓國則在亞洲國家中排名第一。中國全球排名第71位,得分與往年持平(由於每年都有大量國家加入評估行列,排名不具縱向可比性)。排名前10的國家分別是:英國、加拿大、法國、美國、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荷蘭、挪威。
各地區排名前五的國家是:
“晴雨表”從三個維度評估各國政府開放數據的表現,分別是準備情況(比如政府的相關政策)、執行情況(在15個領域開放數據的程度)和影響力(政治、經濟和文化三方面)。今年評估的政府數據庫達到1725個。
報告是這樣描述總體評估結果的:
“只有七個國家的政府明確表示除特殊情況外所有數據一律公開。另外,在我們所有評估的政府數據庫中,只有7%完全開放,二分之一是機器可讀的,四分之一授權公開使用。縱觀歷年數據,機器可讀與公開授權的數據量自‘晴雨表’推出以來均有增加,但另一方面真正完全開放的數據量則沒有變化。
開放數據準則
隨“晴雨表”一併發布的報告也對各國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包括堅持“默認公開”原則(也就是中國政府近年來重申的“公開是常態,不公開是例外”)。
事實上,報告的多數建議與《開放數據約章》(Open Data Charter)提出的六項開放數據準則一致。《約章》最早由八國集團在2013年簽署,後經過不斷修訂,於2015年推出了目前的版本,具體要求是:
- 默認公開
- 及時而全面
- 可獲取且可使用
- 可比較與共享
- 有利於改進政府管治和公民參與
- 有利於包容性發展和創新
對於如何落實“默認公開”原則,“晴雨表“報告建議各國政府應制定更強有力的信息公開法律,確保政府機構默認公開所有不涉及個人隱私的政府數據,而且要明確規定數據格式要具備機器可讀性,公開的時候還要開放版權以方便各行各業使用。
報告也對當前政府的數據門戶提出批評,認為“通常並未提供人們真正需要的數據,” 而且數據“不完整,過時,品質低劣且零碎。”
事實上,還有一個與“晴雨表”類似的排行榜名為“全球開放數據指數”(Global Open Data Index, GODI),由開放知識基金會(Open Knowledge Foundation)主持。中國台灣地區在2015年和16年蟬聯世界第一(註:中國大陸未參與2016年排名,香港特別行政區則在94個國家和地區中排第24名)。
GODI排名前十的國家或地區是:中國台灣、澳大利亞、英國、法國、芬蘭、加拿大、挪威、新西蘭、巴西、北愛爾蘭。
兩份開放數據榜單所觀察到的現象和問題基本一致。
開放數據晴雨表的首席研究員Carlos Iglesias在接受採訪時,就如何令數據的產出更有成效提出了他的建議:
- 制定切實可行的策略,目標和預期要明確,也要符合實際情況。
- 向公眾了解哪些數據才是他們最迫切需要的,並正視這些需求。
- 完善數據管理措施,加強政府內外的管理能力,支持數據創新文化。
- 制定強有力的數據保護和信息公開法律,主動披露標準化格式化的數據
- 以簽訂了《開放數據約章》的國家和地區為模範,鼓勵更多國家在開放數據上付出行動。
- 以上內容均需要政府的政治擔當,以確保措施在長遠的將來仍可持續。
編譯/周穗斌
編輯/梁思然
相關閱讀:
Toby McIntosh是FreedomInfo.org網站編輯。該非營利網站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主要關注包括全球範圍內的政務透明法律等。在Bloomberg BNA工作了39年之後,McIntoch於2014年半退休。他在美國提交了許多信息公開申請,並曾撰寫文章,關注世界各地的信息自由政策。他還是倡導信息公開國際網絡“FOIANet”的指導委員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