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據可依”性侵案背後 空穴來風還是執法漏洞?

Print More

性侵,於大多數受害者而言,都是不敢公開言說的夢魘。而在加拿大,當一部分性侵受害者鼓起勇氣向警察報案,她們所發出的聲音卻被忽視與懷疑,甚至最終被認為是“口說無憑”。

6月22日,全球數據新聞獎(Data Journalism Award 2017)在維也納的GEN峰會上頒布。11個類別的獎項中,年度調查獎授予了加拿大《環球郵報》的系列報道《無據可依》(Unfounded)。通過長達20個月的調查,《環球郵報》記者發現國內將近五分之一的性侵報案以“Unfounded(無根據)”為由被警方撤案,不同地區對案件認定出現明顯差異。報道進而追問執法系統漏洞與責任,引發了加國輿論熱潮,最終促成公共政策上的系列改變。

加拿大《環球郵報》獲獎系列報道《無據可依》

 

無據可依的性侵案          

調查始於2015年6月15日,《環球郵報》記者偶然在一份關於警察局案件處理情況的研究中發現,許多性侵控告案件以“無根據”結案。

在加拿大,當警察完成對某個控告的調查,他們會使用一個代號來表示該案完結,“無根據”(Unfounded)就是代號之一,意味着警察認為原告的指控系空穴來風,犯罪並未發生。一旦以“無根據”撤案,在公開檔案上便再也無法找到該案記錄。這樣“無根據”的案件也不會向加拿大統計局報告,從而影響到警方對犯罪情況的了解以及受害者服務資金補助。

以“無根據”處理性侵報案究竟有多泛濫?是系統性頑疾還是個別偶發現象?通過信息知情申請、分析官方統計數據和大量實地採訪,《環球郵報》給出了答案:總體較高的“無根據”率與各地這一比率之間的巨大差異足以證明,加拿大警方對性侵案件的處理存在系統性問題。

用信息知情申請查證異常數據

調查伊始,得知加拿大統計局從2002年起便不再收錄“無根據”案件數據,《環球郵報》轉而採取向警察局提交信息知情申請的辦法,以獲得相關數據。從2015年6月起至2016年4月,調查團隊分兩個階段,向全國1,119個轄區內的178個警察局發出近250封申請。最終,調查團隊收到了873個轄區的回應,所得數據覆蓋全國92%的人口。

團隊為此製作了一個網上系統來收集與追蹤收到的回復,然後輸出數據集以作分析。

統計局曾向《環球郵報》記者解釋其停止統計“無根據”案件的原因:警察對“無根據”的認定不準確,或者各地區標準不一,相關統計數據恐無意義。而通過信息知情申請得來的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

儘管數據本身可能存在很多問題,但以下兩點毋庸置疑:

(1)性侵報案“無根據”撤案率無論是2002年之前還是至今都不準確,而這一情況關乎公眾利益,應當受到更嚴格的監督;

(2)若性侵案件的“無根據”率有誤,那麼其他類型案件的認定也會有問題,且應受到同等程度的影響。然而數據顯示,全國性侵案件的“無根據”率高達19.39%,接近人身傷害案件“無根據”率的兩倍(10.84%),且遠高於其他類型犯罪。

真正的“無根據”案件通常出現在惡性或虛假報案,其實並不多見。根據北美地區、英國和澳大利亞的研究,虛假報案一般只佔總報案數2%到8%左右。《環球郵報》的調查表明,加拿大以“無根據”撤案的性侵案件比例高得不同尋常,使國內犯罪數據的真實性大打折扣。

用實例調查與採訪挖掘深層真相

警方對性侵報案者進行詢問的影像。

為進一步了解“無根據”率高企現象背後的原因,《環球郵報》記者採訪了上百名對象,其中包括54名性侵受害者、警察、律師和法律學者、受害者、創傷與醫療專家、犯罪學家等。在調查具體案例過程中,記者還搜集了大部分案件的物證,如警察的書面記錄、郵件、受害者醫療記錄、法院文件、採訪音頻或視頻,以及警察內部的專業標準報告等,用以交叉驗證受害者講述的故事。

通過對個別案例的深入剖析,《環球郵報》結合專家意見指出,警察職業素養的缺陷、未能專業調查與處理性侵案件,成為導致高“無根據”率的重要原因。Ava是54名受訪性侵受害者之一,創傷專家針對當年警方監控視頻分析,在對Ava的詢問中,警察不但沒有向Ava傳遞出一種互信與安全感,反而只按照自己的議程主導整場詢問,不斷試圖在Ava的表述中找出漏洞以強化自己對案件的先入為主的想法。

遭受創傷的個體通常會感覺難以回憶事故細節,而在Ava的事件中,警察並沒有表現對相關狀況的理解。警察群體這種理解的缺失,連同專業培訓不足、過時的詢問方法以及根深蒂固的“性侵迷思”(“Rape myth”,指一種對加害者、受害者與性侵行為本身的錯誤想法、偏見或刻板印象)等問題,無不是另一種加害方式。報道揭示,Ava的案例只是每年5000多個“被”“無根據”的性侵案件之一。

從數據到敘事:可視化、多角度與個人故事

經過對數據進行深度分析,報道用可視化地圖呈現了全國總體、各省份及地區警務部門的“無根據”率,還以交互圖表的形式對比並討論了該比率與地區人口規模、警局女警數量的關係,以及地區數據五年內的變化。此外,報道包含一個搜索系統,讀者只需輸入自己所在地區,便可查到當地相應的“無根據”性侵案件數據。

全國“無根據率”概覽。

調查並未止於披露數據。《環球郵報》隨後對性侵議題展開了多角度的跟進報道,包括討論因過量攝入酒精或藥物而昏迷者的受侵害判定,揭露資源有限的市級警務部門所面臨的系統改革困境,以及深入探討借鑒“費城模式”的可能性等問題。

今年3月,《環球郵報》一篇交互網頁式的跟進報道聚焦個體的故事。在調查的54個具體案例中,有36名受害者公開了自己真實身份,透過《環球郵報》向公眾講述自己的創傷經歷以及向警察報案的遭遇。其中,25人的報案因“無根據”而被撤銷,12人感覺在警察詢問過程中受到責備或羞辱,11人未得到任何關於警察調查結果的反饋,僅有八人的案件得到有效處理。

報道後續

報道於今年2月發表,很快收到所涉及公共部門的回應。聯邦政府承諾將撥出一億預算用以打擊針對性別的侵害與暴力。公共安全、司法及女性地位這三個內閣部門的長官均表示會在監管、培訓和政策方面做出改善。截止到今年4月,國內三分之一的警局承諾,會對上千個性侵案控告重啟聽證,其中包括追溯到2010年的舊案。加拿大統計局也表示會繼續追蹤記錄“無根據”的案件。

至6月,《環球郵報》仍在追蹤報道並更新各地政府及警務部門至今所作出的各項具體行動,方便公眾監督,如正在開展的舊案調查、聽證會、向性侵受害者致歉、組建工作組來改善性侵案的調查方式等。

 

編輯/Ivan Zhai

 

全球數據新聞獎由全球編輯網絡(Global Editor’s Network)主辦,是第一個對世界各地的優秀數據新聞及可視化實踐作出嘉獎的國際獎項。同《無據可依》一起入圍年度數據驅動調查獎的作品還包括:

The Death of a Prosecutor,阿根廷《民族報》(La Nacion)

Fake News and False Flags: How the Pentagon paid a British PR firm $500 million,英國新聞調查局(The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Football Leaks,德國《明鏡》周刊(Der  Spiegel)和歐洲調查合作計劃(European Investigative Collaborations)

Race behind Bars,《紐約時報》

The Nauru files: Cache of 2000 Leaked Reports Reveal Scale of Abuse of Children,《澳大利亞衛報》

The Unlawful Use of Physical Restraints in Norwegian Phychiatric Wards,挪威《世界之路報》(Verdens Gang)

 

 

相關閱讀:

直擊GEN | 巧用公開數據,調查有方:2016全球數據新聞獎獲獎作品一覽

直擊GEN | VR、遊戲、機器人寫作:新聞新玩法效果如何?

還有5天截止!2016 GEN數據新聞獎介紹+往年獲獎作品精選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